周 敏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教學評價優化分析
周敏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丁家莊初級中學,江蘇南京210028)
教學評價可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提供一定指導,使學生正視自身優缺點,以此逐步提升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基于此,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分析地理教學評價現存不足,進一步基于學科核心素養提出初中地理教學評價優化策略,在教學評價帶動下提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學科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教學評價
核心素養是學科建設的目標,是落實“以德樹人”教學理念的根本舉措。在新課改背景下,為構建高效初中地理課堂,教師需按照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對教學評價方式進行優化,使教學評價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第一,人地協調觀。初中地理教學期間應注意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引導學生理解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間的關系,將環保意識良好融入學科教學期間,應根據學生行為表現及觀點理念,對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進行良好引導。第二,區域認知。地球表層被人們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成不同的區域,初中地理教學期間應強化學生的區域認知,掌握各區域特征,使學生學會運用區域關聯、區域比較、區域綜合分析的方式理解區域人地關系。第三,綜合思維。指人們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初中地理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地理現象,探究不同地理因素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了解地理演化過程,以此全面地學習地理知識,正確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第四,地理實踐力。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可將學生約束在課堂中,應使學生在實踐中正確理解地理知識,在真實情景中感悟地理環境,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探究能力。
第一,教師進行教學評價時,雖明確因材施教這一原則,但并未在教學評價期間貫徹落實,僅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進行評價指導,導致因材施教的教學評價規范性不足,無實質性落地措施。第二,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強調地理實踐。由于當前地理實踐活動開展頻率較低,導致初中地理實踐性評價缺乏有效載體,繼而形成初中地理教學評價缺陷。第三,初中地理教學評價多為單一化評價,即教師評價學生,缺乏互評、自評等多種形式,局限了初中地理教學評價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為語言鼓勵或作業打分,評價手段新穎度不足,易導致學生形成“審美疲勞”,繼而降低教學評價效果。第四,在學科核心素養及新課改雙重指導下,地理實驗逐步成為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部分。但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多以實驗展示的方式展開實驗模擬教學,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較少,因此在初中地理課程中,缺乏實驗互動評價。
首先,按照學生性格特征、地理基礎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表,用以記錄學生地理知識學習情況,重點放在學生核心素養上。學生成長記錄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教師評價部分,主要記錄教師視角下的學生成長情況;另一部分為學生評價部分,引導學生通過歸納對比了解自身優缺點,并將學生自評結果納入成長記錄表中。其次,采用分層教學法將學生分層,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特點,對不同層次學生采用不同評價方式,如學困生層次需以鼓勵表揚為主,盡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分層與成長記錄表主要為實現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采用個性化評價方式,提升教學評價針對性。最后,學生個體間存在一定差異,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不同,繼而表現為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層次不同。為提升學生地理學科綜合素質,教師應以學生分層情況及成長記錄表為依據,針對學生特點展開評價,在分層個性教學評價方式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指出,教師應注重教學期間的實踐活動。為全面優化初中地理教學評價,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增設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踐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識。教師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給予恰當評價,在實踐情境與恰當評價相互映襯下,使學生深入理解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實踐能力要求。例如,在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冊《中國的地理資源》一章中,完成章節學習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索當地自然資源情況,使學生根據組內情況進行分工協作,自主分配任務。經實踐調查后編制實踐報告,并由小組自主選取實踐作業匯報人,講述小組實踐結果。教師根據學生分工協作情況及匯報結果予以評價,分析該組分工是否合理、實踐方向是否準確、實踐結果是否完整等,對學生進行引導性評價,結合學生表現予以鼓勵,將教學、實踐、評價融合為整體,在教學評一體化驅動下,打造高效初中地理課堂。
初中地理教學期間,教師應注意將學科核心素養融入其中,并根據學生特征與個性予以適當評價,使學生在教學評價帶動下提升自身核心素養。為確保教學評價準確性,除課堂即時評價外,還需采用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方式。采用自我評價方式引導學生自我審視,使學生嘗試自我點評,對自身地理學習情況進行初步判斷,并使教師通過學生自我評價了解其地理學習態度;生生互評可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交流,補充初中地理課堂評價模式;師生互動方式轉變了教師與學生間的單一方向評價傳統,使師生在教學評價期間產生互動,引導學生關注教師課堂教學方法,通過師生角色互換傳遞師生平等理念,彰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此拉近師生間距離。
課堂即時評價為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直接根據學生課堂表現予以評價,并使教學評價內容與課堂內容相匹配,以此達到良好引導效果。課堂即時評價雖效果優異,但學生在長期學習中,已對該評價方式過于熟悉,若教師一味采用即時評價而不知變通,則會導致教學評價失去效果。因此為優化初中地理教學評價方式,運用教學評價的力量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教師應采用多元化、個性化教學評價方式,切實發揮出課堂評價的效果。例如,①部分學生不愿在課堂內被評價,此時教師可借助課后作業完成教學評價過程,在課后作業后留言、畫簡筆圖等,以此表達出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與指導;②教師可于課堂結束前預留五分鐘給學生,引導學生運用幾句話記錄課堂心得,教師可通過課堂心得了解學生聽講情況,并根據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反饋;③教學評價內容不僅限于語言,還可以是一句歌詞、詩詞句、動作眼神等。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各類評價方式。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實驗教學內容,如模擬地球公轉自轉、熱力環流實驗、大氣溫室效應模擬實驗等。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逐步將實驗課程納入日常教學計劃中,若條件受限,則采用小實驗方式進行直觀化教學。對于初中階段學生而言,對地理實驗課程持有較高興趣,此時教師可將地理實驗為載體,針對學生在實驗期間的表現進行評價,以此確保學生在地理實驗期間能夠有所收獲。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球的運動》一課為例,完成基礎課程教學后,教師可帶領學生開展地理實驗,用以觀察晝半球、夜半球及晝夜交替現象。在實驗期間,由學生自主準備乒乓球代表地球,由教師準備發亮燈泡,用以代表太陽,將發亮燈泡對準乒乓球,學生可觀察到球體明暗現象。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用筆描出暗半球與亮半球分界線,由學生控制乒乓球按地球自轉方向進行旋轉,觀察乒乓球暗半球與亮半球的變化情況,幫助學生理解地球自轉對晝夜交替現象的影響。在該實驗期間,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操作情況,如乒乓球旋轉方向及速度,確保實驗可真實反映出晝夜交替特征,并根據學生操作與觀察情況對學生進行評價引導,以地理實驗為載體完成教學互動評價,使教學評價更有效。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設計《實驗記錄表》,并將其分為實驗目的、過程記錄、總結收獲、自我評價四大方面,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記錄,總結實驗結果,反思實驗過程,并于“自我評價”一欄中對自身實驗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同時要求學生填好《實驗記錄表》后整理上交,使教師了解學生地理實驗學習掌握情況,為針對性評價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學評價優化期間,教師可將學科核心素養作為評價指標,以此實現學科核心素養與教學評價的相互滲透融合。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應以因材施教為原則,構建學生成長記錄,展開分層個性教學,并注意教學實踐評價,豐富教學評價方法,逐步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以此提升教學評價有效性。
[1] 戴志紅.“教學評”一致性與“PBL教學法”在初中地理中的聯合應用探究[J].中國文藝家,2021(06):113-114.
[2] 李林.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學改革探析[J].讀寫算,2019(06):175.
[3] 張建元.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情景教學探索與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1(08):68-69.
[4] 周天嬌.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的優化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43):153-154.
[5] 張健琴.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優化[J].試題與研究,2021(15):113-114.
G632
A
1002-7661(2022)02-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