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鋒
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探討
魏鋒
(福建省南平市第三中學新城分校,福建南平354200)
基于新課改教育背景之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育活動中,教師除了要講解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初中生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給予初中生自由發揮、獨自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筆者是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在日常數學教育活動中較關注學科核心素養。本文主要是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探究,希望為數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參考與借鑒。
初中;數學;教學;學科核心素養;方法
在以往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通常都是教師講解知識、主宰數學課堂,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數學知識的狀態,這種教學模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厭學心理。由此,教師要對數學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在數學課堂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中積累更多的數學學習經驗、生活經驗,意識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與實用性,培養初中生良好的學科綜合素質,為之后的數學知識學習、知識運用奠定扎實的基礎。同時,教師要圍繞初中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化學習需求,設定多元化的數學課堂活動,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對象,為數學課堂增添更多的活力、新鮮血液,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教育觀念有待更新,無法做到隨機應變,依然是按照備課計劃開展教學活動,缺乏變通性、靈活性,依然習慣于自己占據著數學課堂的主導權,沒有深入了解初中生的數學學習進度與需求,習慣于按照自己的想法構建數學課堂教學方案,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無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教師習慣憑借自己的主觀意識設定課堂問題、活動類型,缺乏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無法了解初中生的真實數學學習困惑。長久下來,學生缺乏參與數學知識探究的主觀能動性。
在初中數學課堂活動中,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性,處于被動接受數學知識的狀態,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探究數學知識,根本沒有感知到學習數學知識的趣味性與實用性,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氛圍較枯燥。學生缺乏參與數學課堂學習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存在一定的畏懼與抵觸心理,長久下來,會出現更多的數學后進生。同時,初中數學知識內容較復雜、抽象,學生通常難以接受與理解,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技巧。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師缺乏學習先進教學模式的意識,依然習慣于“板書+課本”的教育模式,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較單一,沒有在數學課堂中運用游戲教學法、小組合作法、情境探究法等教學模式,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無法實現數學知識的深度剖析,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有待提升。同時,在數學課堂教育活動中,教師習慣于憑借優等生的學習進度設定教育模式,無法結合后進生的學習現狀合理設定教學模式,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在數學課堂中權威者、主導者的教育角色,而是要把初中生作為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學習對象,讓學生勇于質疑與探究,提升學生的事物辨析能力,個性化解讀數學問題,展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這樣才能夠構建高效化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更專注投入到數學教育活動中,從中真正學有所獲。比如,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運算技巧與運算規律,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討論“一元一次方程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之間的區別與相同處,如,一元一次方程式只有一個未知數,二元一次方程組有兩個未知數,并且二元一次方程組需要兩個式子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組一個式子就可以解答,借助于二元一次方程組消元,能夠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從中探究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成為數學課堂中的組織者、指導者,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形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從中感知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教師可以設定一些趣味性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針對問題展開交流。這樣能夠讓數學學習過程更加具備針對性、目的性。比如,在學習、講解“軸對稱”“數學教材知識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列舉常見的軸對稱案例,在互動與交流中深入學習軸對稱的概念,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在數學課堂教育活動中,教師也要多多鼓勵學生、肯定學生、支持學生,強化初中生參與數學課堂活動的自信心,讓初中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育活動中,習題練習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復習數學知識,激活思維的靈活性,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傳統的數學習題練習活動中,教師通常都是采用練習冊、課后練習題作為練習內容。這樣的習題練習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出現抵觸心理,機械式參與習題練習根本無法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由此,教師一定要注重數學習題練習的多元化,讓學生在解答習題的時候構建較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實現現有數學教材知識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鍛煉自我數學思維能力、數學實踐能力、數學探究能力,培養初中生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比如,教師可以布置如下數學題目:“一個班級之中有小明、小娜兩個學生,小明家距離學校的距離是12km,小娜距離學校的距離是10km,那么小明與小娜兩家的距離是多少?”這就屬于一道開放性的數學習題,因為這道題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學生在解答習題的時候,需要多角度、多層面聯想與計算,讓學生找到最短距離是多少?最大距離是多少?這樣才能夠保證習題答案的完整性與正確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教師可以借助于網絡平臺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外拓展練習題,讓學生在鞏固新的數學知識過程中拓展、延伸數學知識,實現課內數學知識和課外數學知識的整合,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感知到解題的趣味性,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行為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設定數學習題,學生之間相互提問,以此實現查漏補缺,學生在相互借鑒與學習中,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為之后的數學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初中數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教師要改變以往課堂理論“灌輸式”、講解式的教育模式,而是要借助于實踐活動體現數學知識價值。實踐屬于檢驗真理的重要標準,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探究數學知識。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與學習技巧,鍛煉學生的發散性、邏輯性數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同時,在初中數學課堂實踐教育活動中,要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從中真正獲得成長與學習,比如,在講解、探究“平行線”數學教材知識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課外實踐,觀察生活中和平行線相關的生活現象,有的小組發現在建造橋的時候,方向通常都是垂直于河兩岸的,從中得出平行線之間的距離是一樣的。又比如,在學習、講解《三視圖》數學教材知識期間,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如泡沫、木頭等,以此制作數學幾何模型,并且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和其他成員的模型組合起來,以不同方位觀察視圖,從中感知三視圖的特征。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空間能力,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良好的高階數學思維,學會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在初中數學教育工作中,教師要結合實際生活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對于初中生來講,數學知識較抽象、復雜,只有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情境,才能夠提高學生參與數學知識探究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出“生活即教育”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用初中生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講解數學知識,鍛煉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與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比如,在講解《數軸》相關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刻度尺或者溫度計中的排列順序,以此引入“數軸”的數學概念,改變以往數學課堂活動中,直接灌輸數學概念的情況,消除學生的畏懼、抵觸學習心理。又比如,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法和除法》的時候,其中“涉及的兩數相乘,異號得負,正號得正”乘法法則。教師可以用水位變化情況講解這個乘法法則,并且要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水位上漲前后的生活情境,從而構建“正數乘負數”與“負數乘負數”相應的數學模型。學生在回顧生活經歷或者生活經驗的時候,具備較強的知識探究欲望,從而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與生活技巧。同時,教師還可以圍繞初中生較熟悉的生活事件作為創設數學課堂教育情境的切入點。再比如,在講解《絕對值和相反數》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立生活中有關方向、距離的教學情境,并且列舉實際生活案例。假如小明與小麗上學的時間,會受到家到學校距離的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學校作為原點,把小明與小麗的家作為數軸中的點,設定相應的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解答這道生活化的數學問題。這樣能夠強化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營造融洽的數學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數學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另如,在講解《正數和負數》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實際生活中較常見的天氣預報,在天氣預報中提示北京市某月的某一天的溫度為-8℃,并且用圖片、視頻的形式展示這則天氣播報,讓學生沉浸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之后教師要提出問題:“同學們根據這些圖片、視頻能夠獲取何種信息?”借助于實際生活現象讓學生還原生活場景,感知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在此過程中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知識運用能力,讓枯燥、復雜的數學知識趣味化、實踐化,師生之間共同構建高效化的數學課堂。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圍繞“教學做合一”設定教育方案,激發學生的數學知識求知欲望,從而更加積極投入到數學課堂教育活動中,取得理想化的數學教學效果。數學屬于一門邏輯性、實踐性、生活化比較強的基礎性學科。初中生正處于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展示自我、自主實踐的機會,以此培養初中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教師要讓學生感知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與實用性,從而能夠更加專注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感知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這樣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數學學習效果。在初中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實現“教”和“學”的深度融合,鼓勵學生勇于創新,改變以往數學學習活動之中,數學知識單項灌輸的模式,真正實現“教學做合一”。比如,在講解、探究《幾何圖形》數學教材知識期間,教師可以借助于幾何圖形中涉及的平面展開圖,鍛煉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通常都是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片,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比較差,根本無法理解相關知識。這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拆除長方形的紙箱、正方形的粉筆盒,把拆解之后的平面圖形展開圖中的虛線標注出來。這樣既能夠深化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自豪感,能夠更加專注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除此之外,教師在數學教育活動中,強化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鼓勵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素材提出問題,強化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現象解釋數學知識原理,也能夠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問題,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
總之,基于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在數學課堂教育活動中,要把學生作為數學課堂的主體對象,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數學問題、分析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強化對所學數學知識的領域與記憶,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同時,教師要設定多元化的數學教育活動,增強數學教育過程的實踐性、趣味性,鍛煉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為之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奠定扎實的基礎。
[1] 繳志清,劉璐.關注核心素養把握核心內容優化教學策略——初中數學教學關鍵問題的研究與實施[J].基礎教育課程,2016(13):44-49.
[2] 陳遵志.數學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02):61-63.
[3] 王曉峰,蔣妍兮.數學實驗是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實驗教學“打印紙中的數學”的實踐與思考[J].數學通報,2018,57(10):18-21+25.
[4] 陳祥.基于數學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課堂教學思考與實踐——以“勾股定理”教學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07):33-36.
[5] 何巧,胡昕瑀,黃錚祺.信息技術環境下促進初中數學核心素養發展案例分析——以《勾股定理》為例[J].內江科技,2020,41(10):102-103.
C931.1,C41,B014
A
1002-7661(2022)02-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