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峰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中問題驅動法的研究
陳雪峰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金成外國語小學,浙江杭州310000)
隨著新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被摒棄,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理念、方法正不斷地改進完善,其中問題驅動法的應用,提高了語文教學的可靠性、可行性,轉變了教學的思路,健全了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體系。但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教師需要切實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提高教學的質量。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和理論對問題驅動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研究分析。
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問題驅動法
語文閱讀是小學生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培養學生的品德與素養,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與此同時,隨著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增加,傳統的模式應用并不能得到卓越的成果,不符合現代化的要求。教師應進一步完善教學的問題,增加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對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開展按照全新的路線進行調整,創造出較高的價值。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體系不斷完善,在教學的過程中開始應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目的是提高教學的可靠性、可行性,促使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得到更多的保障。問題驅動法的應用,旨在通過不同的問題開展科學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思考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體驗。問題驅動法的實施改變了傳統“灌輸式”教育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小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問題的思考、解答過程中擁有更多的保障,而不是完全按照應試教育完成。問題驅動法還有利于師生溝通、交流的進步,指導大家在學習、思考的過程中站在不同的角度完成,畢竟每一個問題的設計、實施,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施。因此,問題驅動法的應用,開始成為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開展應系統化地調整。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的教學觀念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大,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還是偏向于應對各種檢測、考試,教學觀念比較陳舊落后,對新課程的要求內容缺乏認識和了解,對于教學參考資料唯命是從。更有教師將教材參考資料作為衡量正確的唯一標準,對學生創新或者不一樣的見解進行否定。長期在這樣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會被動接受,沒有思考的積極性和欲望,解決實際問題的難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此外,小學語文教師的問題意識相對淡薄,教師針對不同的文體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才可以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充分理解不同文體之間的差異和內涵。但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授,將課堂固定為掌握生字詞、課文分段、段意概括、分析寫作特點等幾個環節,即使學習不同類型的課文也很少有變動。還有部分教師采用“肢解式”的教學方法,加上語文本身知識脈絡的不太清晰,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比較零散。這種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不僅對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的提高作用有限,而且較整體化教學來說,耗費了更長的時間和精力。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對內容開展科學的引導。大部分情況下,同學們對于教學內容的解讀、應用完全停留在表面上,這并不能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成績,還會由此造成較多的漏洞,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產生了較多的矛盾。例如,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初期階段,對內容的引導方法偏向于“灌輸式”教學,沒有掌握好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對于學習的內容,完全是從考試的角度思考,忽略了學生對于課文的整體領悟和思維散發性的聯想。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思維的局限性,而且難以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教學內容引導薄弱的問題具有較高的普遍性,應堅持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調整、優化。
隨著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增加,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觀點、想法,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應切實地考慮到小學生的感受。分組討論不足的情況下,導致小學生對各方面的閱讀知識掌握不夠牢固,長期的學習難以取得較好的進步。例如,分組討論的過程中并沒有把握好學生的內心想法,更多的是按照教師的觀點進行引導,看起來擁有不錯的成果,實際上并不能激發學生的潛力,而且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降低。這對于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實現帶來了非常多的挑戰。因此分組討論的應用,要近一步結合學生的訴求,針對各方面的教育工作要求貫徹落實。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科學地增加學生的感悟,但是很多教師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并沒有對此高度關注,導致小學生在學習、思考的過程中并不能表現出正確的認知,對于閱讀的學習、應用始終得不到卓越的成果。例如,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初期階段,對于學生的感悟能力沒有科學地把控。長期教學工作的實施,導致師生之間的距離不斷地增加,看起來按部就班的教育,實際上并沒有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素養,這對于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各個構成部分造成了較大的矛盾現象。因此,學生感悟較少的問題,應按照全新的思路進行調整,觀察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方向變化,配合學生的成長進行調整。
隨著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規劃,問題驅動法的應用成為新的選擇,但是在應用的過程中不能盲目地開展,應進一步提高問題驅動的可靠性、可行性。例如,教師提出問題的時候應具備明確的考查對象,掌握好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促使問題驅動教學的具體標準不斷地完善,在長期教育過程中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感悟,增加他們閱讀的素材,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成效。問題驅動法的應用要不斷地完善問題的內容,掌握好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階段性標準,由此才能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奠定堅實的基礎,提高學生的閱讀成就。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正在不斷地增加,問題驅動法的應用要站在小學生的角度思考,提高教育的可靠性、可行性,促使未來的教育工作開展擁有更多的保障,減少傳統教學的漏洞。利用閱讀問題引導教學內容是不錯的方法,有利于問題驅動法的科學滲透,促使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進一步完善,在長期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果。在新課講授之前,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采用多媒體等方式引入情境,讓學生自己學習課文,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應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并思考問題。例如,《北京的春節》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對同學們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包括“北京的春節有什么不同?”“作為國家的首都,北京春節有怎樣的代表意義?”“春節的歷史和由來有哪些?”“同學們喜歡春節的什么項目呢?”這些問題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具有較高的吸引力,可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督促他們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鞏固,減少隱藏的風險。閱讀問題引導教學內容,改善了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向,但是在問題的思考過程中不僅要讓同學們探究,教師也要收集各方面的資料、信息,這樣才能與學生開展更多的互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進行共同的學習,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對問題展開分析,進行解決。使得學生在分析和閱讀過程中尋找答案,最終培養學生可以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對問題有一定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解決。例如,在學習《月光曲》課文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等設備,讓學生聆聽鋼琴曲,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情境,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充分思考之后主動回答問題。教師則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點撥,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積極回答的能力。同樣這樣的教學方法還可以增加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對文章的理解,為學生之后的語文閱讀和學習打下了基礎。
隨著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體系不斷完善,分組討論、分組分析的應用,成為問題驅動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方法在應用的過程中旨在讓不同的小組探討不同的問題,發揮學生的特長,大家在思考、閱讀的過程中保持資源共享,懂得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這樣才能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得到卓越的成績。例如,《臘八粥》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同學們劃分為3~5人的小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想法自發地組成小組。有的小組討論文章的框架結構,有的小組討論文章的思想感情,有的小組討論作者的表達觀點。不同的小組在討論、分析的過程中按照全新的方法完成,讓學生對學習到的知識點進行羅列、整合,教師從旁進行輔助。由此不僅提高了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素養,也提高了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綜合水平。
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學生可以通過總結課堂學習情況對問題進行反思,思考自己提問的問題是否有一定的學習和生活意義,從而對自己的思維和學習方法進行調整和改進,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水平。教師要在學習過程中創設矛盾的情境,促使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激發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思維。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讓學生自己預習課文,展開討論,最后用自己的話說矛盾問題出在哪里,并給出解答。這樣的問題驅動方式的反思過程可以使得學生在比較寬松自由的環境下說出自己的想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觀點,為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成績,應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教師作出科學的總結。分享感悟的過程也是從學生中收集反饋的過程,得到較多的反饋以后,才能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內涵更好地豐富。例如,《迢迢牽牛星》的教學,很多學生雖然聽過不同的傳說、不同的故事,但是大家的認知也是不同的。此時分享感悟的時候,教師要發現同學們的想象力變化和感悟能力變化,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感悟,而不是隨意地猜想。感悟分享的時候要有理有據,而且對于不同的文章閱讀、分析,要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每一個部分進行科學的闡述、探討,掌握好長期閱讀的方向,讓同學們不斷地彌補自身的短板,從而針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更好地實現,提高教學的質量。
語文閱讀中還存在著一個問題便是新問題的探究,教師可以引導和設計新問題,通過語言實踐活動或者其他形式的活動增加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到實踐活動中來,從而進行深入地學習。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對矛盾的地方要大膽地質疑,小心謹慎地進行求證。對文章或者其他讀物保持著質疑的態度,可以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拓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思考的能力,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新問題的探究將更加關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還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行鍛煉,提高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不能總是著眼于課內的資源,教師應加強閱讀教學的延伸,尤其是在課后考察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要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內涵更好地豐富,增加學生的體驗,促使他們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得到更加卓越的成績。例如,在學習《魯濱孫漂流記》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學習完該內容后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設想一下,假設自己是魯濱孫,會運用哪些方法面對問題?在荒島上,可以做哪些事情?如種植什么植物?用什么器皿承載食物等?讓學生對該問題進行反思,并將相關的感悟記錄下來,以“假如我是魯濱孫”為題,完成相關內容的撰寫。教師可以對學生書寫的內容進行詳讀,甚至開展班會進行內容的探索,讓學生之間相互了解其他人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拓寬思考問題的范圍,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完成對其發散思維的啟發。
要改變傳統觀念中忽視文章文體的教學思想,根據不同的文體進行問題驅動方式的運用。在記敘文中,要從文章的六要素和寫作特點出發,進行問題的設置,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個好的問題可以使得學生帶著好奇心和興趣學習,同時可以整理全文的脈絡,引導學生領會主旨。在說明文中,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讓學生充分認識事物的基礎上進行問題的設置,重點可以放在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中。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作者進行問題的設置了解作者的背景、經歷,理解作者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準確地理解詩意。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理念、方法不斷轉變,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開展給出了較多的選擇,問題驅動法的應用,能夠讓同學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感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素養,促使他們在未來的進步中擁有更多的保障。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難度并不低,通過各方面的教育手段應用,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督促他們在學習、思考的時候按照不一樣的觀點進行探究,增加個人的感悟能力,積累閱讀的素材,為語文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應繼續加強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對多方面的觀點、理念積極的嘗試。
[1] 鄒琳燕.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策略指導探究——以小學高年級為例[J].求學,2021(36):75-76.
[2] 馮慶松.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探析[J].新課程,2021(35):177.
[3] 李麗紅.小學中高年級英語閱讀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1(34):53.
G622
A
1002-7661(2022)02-01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