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
王霞
(喀什第二中學,新疆喀什844000)
語文是初中階段重點學科之一,語文教學在初中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三觀”建立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對于初中生而言,此時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當前多數初中生使用的教材均為部編版教材,那么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就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本文中,筆者著重探討了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闡述了當前初中語文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問題,結合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內容與特點,探析使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路和途徑,期待能夠為筆者個人工作積累經驗,為初中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做出努力。
部編版教材;初中語文;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語文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對各類文學作品進行閱讀、賞析等方式進行人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深刻理解從古至今的文學作品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從而促進學生形成主流價值觀。當前我國初中階段以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和重點學科,在中考分數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廣大學子非常重視的學科之一。
在語文教材中,不僅僅要選取能夠傳授知識的課文,還會選擇一些具有一定美學特點的名家美文陶冶學生情操,加強學生對于核心思想文化的理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化品位。語文課文一般立意鮮明,飽含了深刻的主旨,在學習過程中也要充分結合歷史文化知識輔助,這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與品格。比如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第一單元則是以“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新聞作為主要內容,學習了這兩篇新聞之后,能夠讓人產生振奮激昂的情緒,也能夠讓學生加深對那一段歷史的了解,能夠自然而然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語文教育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用到各類典故、成語等語言知識進行語言交際,語言文字能力運用較好的人擁有更強的理解能力。語文學習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健康、積極的精神面貌,這些能力能讓學生在人際溝通中占有更大優勢。可以說,語文既是學生階段的重要學科,也是作為獨立個體必須掌握的基本人文技能。通過語文教育,初中學生能夠有效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豐富漢語言知識體系,加強語用能力,完善自身對于語言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主要就是教會學生們如何記錄日常生活,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是通過非常樸實的語言記錄了自己與母親生活的點點滴滴,在字里行間中蘊含著深刻的情感,讓人們讀了潸然淚下,而冰心的散文詩和兩篇世說新語中的古文,則也是通過記敘的手法教會學生們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記錄生活,記錄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讓初中生形成正確的政治方向。“少年強,則國強。”百年以前,正是一批具有愛國思想、新潮思想的青年,帶領著國內工農階級揭竿而起,為擺脫腐朽的舊社會而堅定不移地奮斗。當前雖然是和平年代,但是青年一代的思想與認識直接決定著祖國的未來發展,也關系到社會民生的未來。對初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堅定社會主義政治方向,有助于促進學生建立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發展的政治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助于學生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待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是免費的,初中生享受了國家優厚的資源配置和社會福利,享受了無數革命先輩浴血奮戰多年才建立的良好社會秩序,因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花費眾多人力物力培養的學生,須堅定地堅持和捍衛我們的國家利益,這是時代對青少年的基本要求。
對初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學生屬于社會中的年青一代,他們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社會、學校影響之后逐步形成的價值體系。而在這個教育體系中,學校占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絕大部分,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初中生在學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可行性,就是因為學校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能夠根據當前中學生的思想和身心發展動態,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標和任務,創建良好的教育氛圍,對學生思想行為和活動予以規范,及時發現不利因素和消極思想,根據學生的思想變化及時予以有力引導。一般來說,學生在校園學習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受到老師的影響,對老師的尊重甚至有可能遠勝于家長或其他。因此在中學范圍內,對初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夠起到其他方面無可達到的積極作用。
綜合上文闡述不難發現,初中語文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多先天優勢,但是目前縱觀初中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也很容易就發現,初中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一些脫節、缺失問題。首先很多初中生更加重視數學、物理等學科,對語文學科學習重視程度并不足夠,很多人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學得非常好,但是語文就覺得十分晦澀、難懂,在這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相對較少。學生在課外班中學習的課程主要也是英語、奧數、物理、化學等科目。
同時,語文教材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產生脫節現象。很多老師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語文教育相互分開,在精選課進行解讀的時候只注重主旨思想的總結和歸納,而不注重將這種情感進行升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主要通過傳授枯燥的理論知識,形成一種非常僵化的教育局面,不利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的方方面面,也不利于給學生創設一個較好的情感體驗場景。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要靠單一的形式起到作用,而是要通過讓學生沉浸式情感和體驗讓學生理解,而部分老師由于個人素質不高或者是教學能力偏差,只是簡單地通過閱讀和背誦讓學生理解文章主旨,不能起到較好的教育作用。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總體來說具有更加鮮明的深刻立意和寬闊眼界,其編寫過程中不僅僅局限于對于傳統文化知識和現代語言應用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在教材中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積極生活與努力開拓的正能量,重視德行育人。課文的選擇方面也十分注重規劃統一,在每一個單元中都確定了統一的主題,擇優選取名家文章,語言優美,滲透立德思想,說教色彩相對減弱,具有一定“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近十年以來,通過中學生課程改革,當前的初中語文教育中已經充分體現出了“以人為本”和“自主教學”等新型教育理念。過去語文教學中經常出現脫離學生生活的現象,比如在二十年前,很多北方城市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會出現“石榴”“萵苣”等蔬菜水果的名稱,而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根本沒有見過這些蔬果,對于課文的理解也更加困難,而這些通病在部編版教材中則得到有效改進,讓部編版語文教材顯得更加“接地氣”。更加實用,好理解,更能起到教育作用。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編撰的過程中,充分吸收了以往的良好經驗,使整體教材的知識體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在課文選擇、知識體系、習題設計、活動安排、色彩編排、插圖裝幀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和改進,具有一定的新時代特色,貼合當前青春期學生的審美和認知,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先進性。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詩文選篇數量明顯提升,達到124篇,超過所有課文選篇總數的一半。其體裁也涵蓋了《詩經》、唐詩宋詞、古風絕句、諸子散文、策論歷史等,內容豐富,題材多樣,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想境界。
雖然初中生應該面臨著升學壓力,但是對于老師來講,不僅僅要讓學生將語文學習的重點放在應試上,而是要在學習基礎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人文素養,讓學生汲取文學作品的力量,從文學作品中的熱烈情感中吸收能量,學習偉人前輩的高尚情操與追求。這樣不僅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政水平,還能夠促進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開展。對于老師來說要改變過去以灌輸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要將過去枯燥的傳授內容轉變為引導學生受到先進文化和高尚品德的熏陶,避免死記硬背。比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陋室銘》《愛蓮說》《登幽州臺歌》《己亥雜詩》等都是需要背誦的詩文。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如果不能充分地理解詩歌中蘊含的意思,不能夠理解作者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下這些優秀詩文的,那么背誦也具有一定難度。而充分融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講解清楚之后再進行背誦,就相對而言更容易一些。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古代文人高潔傲岸的品格,有利于學生理解這些千古美文所蘊含的深刻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既包括了愛國主義教育,也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選編了眾多文字優美、情感熱烈、主旨突出的文章,這些文章中凝結了濃烈的個人情感。因此在進行課本講解之前,老師可以對作者進行簡單介紹,巧妙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作者簡介相結合。比如,在部編版教材中收錄了多篇毛主席的作品,如七年級上冊的《紀念白求恩》、八年級上冊的“橫渡長江新聞兩則”、九年級上冊的《沁園春·雪》,這幾篇文章都是在特定時間點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毛主席的作品。老師在這幾篇課文內容講解時,可以對毛主席的生平進行介紹,對解放中國的歷史進行簡單介紹,讓學生們共同回憶和挖掘作者生平,以及那段動蕩激昂的歷史,讓學生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同時老師也應該注意內容講解和作者講解的比例,要做到既不喧賓奪主,也不忽視這一教育環節,巧妙地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原來的學生信息來源渠道較單一,而現在的學生從小就能使用電子產品,可以通過多類的教學APP了解外面的世界,單純的“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授課方式已經逐漸落后了。而各類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則能夠受到學生的歡迎,在這些課外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夠產生更好效果的。學校可以在全校范圍內組織全校性的綜合活動,老師也可以在自己的班級內小范圍的舉辦講故事、看影片朗讀比賽等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能夠起到一定的輔助教學作用,讓學生們在輕松的活動中接受思政教育。比如,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第四單元中的課文分別是聞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講》、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王選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還有顧拜旦的《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4篇演講稿。學完這一單元的內容之后,就可以舉辦一個小型的演講比賽,讓學生們選擇自己非常喜歡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文章進行演講,或者是確定某一演講主題之后,讓學生們自行撰寫演講稿并在課堂上以飽滿的情緒進行演講。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們多讀多寫多說,也能夠讓學生們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自己的見聞,還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當今社會,信息來源多樣化,很多熱點事件能夠在人群中引起廣泛討論,也有很多新媒體作者對古代的歷史和人物進行了全新講解。初中生作為未來的國之棟梁,既要做到讀圣賢書,也要做到聞窗外事,眼光不應只局限于家庭和課堂,還要從社會中汲取力量,加強認知。初中語文老師可以結合部編版語文教材給學生規定主題或者是題目,讓學生搜索各類名人故事或者是熱點事件,對某一主題展開討論,進行寫作。這些討論和寫作的主題應該是具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比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學習了兩篇散文《永恒的生命》和《我為什么而活著》之后,就可以讓學生們以“生命”作為主題寫作文,讓學生們了解生命的寶貴,也讓學生們列舉英雄前輩的例子,從中得知這個世界上比生命更加寶貴的東西,自然地進行思政教育。同時,讓學生們在討論思考和撰寫文章的過程中明白事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需要在閱讀并理解課文中優秀文人和革命先輩豁達、自信的生活態度以及堅定的信念和鋼鐵般的意志。比如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學習過程中理解作者“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懷、在《富貴不能淫》學習過程中理解品格與信念、學習楊立偉寫的《太空一日》中開闊眼界并感慨祖國的強大、學習《誡子書》之后了解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等。通過課堂中的分析和理解,結合課后的討論和寫作,促進學生不斷提高思想認識,規范行為,達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 項宏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文學教育(下),2021(05):72-73.
[2] 朱貴英.初中語文教學中利用文言文開展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導學,2020(S1):17-18.
[3] 崔玲霞.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分析[J].考試周刊,2020(A0):25-26.
[4] 馬斌.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文學教育(下),2021(03):88-89.
[5] 劉佳.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J].小學生(下旬刊),2021(03):53.
[6] 張滿英.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03):23-24.
[7] 高有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進行德育滲透[J].當代家庭教育,2021(02):165-166.
[8] 王學玉.淺談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求知導刊,2021(02):87-88.
G632
A
1002-7661(2022)02-01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