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玲
小學語文教學中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初探
韓玲
(日照市第二實驗小學,山東日照276800)
語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強化學生的知識學習外,還要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從本質上來講,語文教育就是思想教育,從文字到文學,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道德情操。為了充分發揮語文的價值,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主要闡述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思想教育滲透的可行性,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思想道德教育滲透的具體路徑。
小學語文;思想道德教育;教學方法
作為傳統文化大國,一直以來我國對于德育的關注度都比較高。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也提出要將“立德樹人”作為衡量學校工作的標準,充分落實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使廣大青年都成為有學問、有理想、有才干的實業家。小學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階段,從小學階段起,教師就需要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從而使學生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
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德育教育已成為教學的首要任務,在教學中教師也需要結合這一目標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從而推進學生全面發展。德育在我國上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是民族發展之魂,也是自身發展的基礎。小學正處于思想萌芽期,德育教育可以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從而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同其他學科相比,在思想道德教育上語文學科有著很大的優勢。語文學科的人文底蘊是豐厚的,借助語文知識教師可以充分為學生滲透愛國教育、道德教育、勞動教育以及傳統文化傳承。小學語文教材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濃縮,在語文學習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古今中外愛國人士剛毅勇敢、無所畏懼、勇于犧牲的愛國精神;可以感受歷史名人嚴謹治學的態度;可以體會文人雅士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學科內容豐富,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涵,為強化對學生的德育滲透,進而推進學生全面發展。
盡管當前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但考試與成績仍是評判學生的主要依據,對教師的考評也是以學生成績為主。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大部分教師仍然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成績上,課堂教育也更多的是以知識講解為主。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內教師很難兼顧知識講解和德育培養,大部分語文教師都同時負責幾個班級的教學,同時還需要兼顧學校的各種教研活動以及自身的考核,為此,教師的重點也都全部放在知識講解以及學生成績上。在當前教學中,還無法擺脫應試教育模式,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實際教學中對德育教育的關注度是比較低的,很少有教師將學科教育和德育教育同步開展。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滿足社會要求。那些圣人先賢之所以能夠明留青史,除了滿腹的才華外,他們還擁有崇高的價值觀,只有強化道德約束,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語文作為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摒棄傳統的教育概念。
教學中學生才是主體,充分掌握學生情況,才可以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然而從小學語文實際教學現狀來看,在教學中仍是以知識為主、以教師為主,教師根據教材進行教學設計,然后再將知識內容“一股腦”地傳遞給學生,這種脫離了學生的課堂教學自然難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學情分析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一個過程。有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調查,進而結合學生情況實施針對性教學,但教學效果卻不顯著,對此,教師也就逐漸放棄了學情分析,而僅以自身教學經驗以及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學情把握不準確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不能發揮主體的作用,那再完美的教學也只能是空談。此外,由于學生的個體化差異,教師忽視學情,并采用統一的教學,這也就導致教學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情況,從而影響教學的整體效果。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思想道德教育能否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有效落實關鍵還取決于教師。教師的德育意識高,教學中的滲透意識強,自然教學效果也就比較顯著,但若教師的德育意識淡薄,基本上不在教學中滲透德育,那學生的德育水平也就會弱一些。結合小學語文德育滲透來看,教師的德育滲透意識還普遍較低,由于教學工作繁重,教師往往也無暇顧及德育的發展。根據調查發現,大多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沒有進行德育滲透,有教師認為德育應該是道德與法治教師以及班主任、家長應該做的工作,自身的學科教學任務都比較緊張,更顧不上德育教育。也有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但其德育活動和學生實際生活脫節,從而導致德育效果較低。小學生還很容易受周圍事物的影響,而在小學語文德育滲透中教師沒有對文章背景進行詳細的介紹,而是直接引出德育,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產生共鳴,也不容易被影響,德育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首先強化自身的德育教育意識,充分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有效推進德育教育的開展。
習總書記曾說過“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潭水”。由此也能夠看出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量應遠遠大于教學內容,而德育教育也應如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自身需要具備高尚的師德,這樣才可以用自身行為感染學生。然而從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師德情況來看,整體師德還有待提升。如今小學語文教師開始逐漸朝著年輕化方向發展,雖然具備教師資格證書,但其教學經驗較少,很多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在教學水平、知識能力、教學組織以及職業規劃等各方面都還有所欠缺,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很難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此外,教師培訓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部分學校培訓資源匱乏,基本上不對教師進行培訓,即便是開展培訓也只是利用周末時間進行簡單的制式培訓,這種培訓方式難以起到良好效果。也有部分教師本身就對培訓抱有懷疑態度,認為培訓無用,面對培訓總是消極應對。
1.結合時代要求豐富德育內容
如今我國已經進入復興偉大主義中國夢的新時代,為了實現這一階段的目標,還需要不斷加強人才培養,使其更好地為國家建設做貢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學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再僅僅停留知識階段,而更加看重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其中“德”是居于首位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充分結合時代發展要求豐富德育內容。如黨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箴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應將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充分融入課堂教學中,尋找教材內容與價值觀的聯系,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展現價值觀內容,從而引導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自己的言行。
2.根據課改實施德育教學
如今課標要求的教學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同時,習總書記還提出,各級各類教育都要符合本階段學生的成長規律以及教育規律,從而推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但學習熱情卻比較高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應該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貫徹到教學中,并且以思想教育作為教學的核心,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此外,教學目標一般涉及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目標,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前兩個方面的目標,而想要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思想道德教育還需要充分落實第三方面的目標要求,并且將德育目標進行細化,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德育素養。教學理念是非常關鍵的,在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才可以更好地開展教學,因此,教學需要不斷轉變教學理念,認識德育教學的重要性,進而在語文教學中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載體,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也離不開教材,為此,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關注文本的題眼。題眼是文章的中心內容,借助題眼可以使學生大致了解文章的內容。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缺乏耐心,尤其對于篇幅較長的內容很難靜下心閱讀,為此,教師就可以從題眼入手,以題眼作為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如部編版小學語文《狼牙山五壯士》教學中,這篇課文中將“五壯士”作為題眼,壯士意指勇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在狼牙山上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他們為什么又會被稱為壯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五個戰士將敵人引至狼牙山,在與敵人抗爭過程中他們不僅身負重傷,而且武器裝備也所剩無幾。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安全轉移的群眾和部隊主力,他們選擇了壯烈赴死,在臨死之前還不忘喊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圍繞“壯士”這一字眼從而為學生滲透愛國教育。
二是借助人物形象,強化學生情感體會。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其中有一心為國的民族英雄、憂國憂民的文人墨客,也有默默付出的父親、母親。如在《論語》中可以感受到孔子高尚嚴謹的求學態度、在范仲淹的詩文中可以感受他心系百姓的偉大情操、從魯迅文學中可以體會他一心為國的遠大抱負。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強化學生的情感體會。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慈母情深》為例,在這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課文中母親這一人物形象引導學生體會母愛的偉大: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地給“我”錢讓“我”買書,拿到錢后看著母親又投入了忙碌的工作中,于是“我”后悔了,拿著母親給的錢為她買了一瓶水果罐頭,結果卻遭到了母親的數落。“我”想用這個錢買書時,母親毫不猶豫地給“我”錢,但得知“我”為她買水果罐頭后卻一番數落,借由這個故事也可以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
小學語文大體可以分為拼音拼讀、識字寫字、閱讀以及寫作四大模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模塊為單位滲透德育教育。拼音拼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但拼音拼讀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小學生對拼音拼讀的學習興趣也比較低,為此,教師就可以借助順口溜或者故事的方式開展教學,而這個過程中就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徑。如可以將“a o e”的學習改編成這樣一個故事:欣欣家里養成了很多小動物,有大公雞、大白鵝等,為了準備歌唱比賽,欣欣每天都在院子里練習發音(a a a),大公雞看到了于是給欣欣加油助威(o o o),大白鵝看到了也給欣欣加油助威(e e e)。在這個故事中不僅可以讓學生練習發音,同時還可以為學生滲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讓學生明白小動物也是人類的好朋友。其二,在識字教學中也可以為學生滲透德育。漢字是我國民族文化的象征,每一個漢字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為此,在漢字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會寫漢字以外,還需要為學生講解漢字背后的價值和含義,從而豐富學生思想教育。以“生”為例,在古代,“生”和“性”是一個字,古文中,“生”是最下面有一橫,代表大地,而上面是草芽,草芽在大地上茁壯成長,生機勃勃。由此,也就可以延伸至人之初、性本善,“性”與“生”為同一字,也就是說人性都有一顆善良的芽。其三是閱讀教學。語文課文情感豐富,如在《將相和》中表達了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權、以國家為重、識大體的優秀品質,也表現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在《手術臺就是陣地》中表達了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優秀品質,借助課文閱讀教師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教育。其四是寫作教學。寫作是情感輸出的一種方式,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才可以逐漸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的專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德育教育的效果,為此,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尤其必要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首先是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要引導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感受德育,進而踐行德育。如今是各種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引導學生正確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將語文活動與德育活動有機聯系到一起。其次要不斷轉變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理念以知識為主,很少涉及知識的滲透。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新時期的教學理念要求,堅持以全面培養學生為主,尤其是強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只培養學生的智力,而忽視德育,這樣失德的學生智商越高,可能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只有不斷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師對德育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德育。最后教師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語文教學遠遠不止教材中的知識和內容,還需要加強課外知識拓展。教師自身知識儲備量多,在教學中才可以更好地為學生講解知識。除了本專業的知識外,語文教師還應該多閱讀一些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相關書籍,進而幫助教師全面把握學生心理,從而提升德育效果。
總而言之,踐行“立德樹人”已成為當前教學的重點,小學語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語文教師還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滲透德育,進而將學生培養成一個有道德、有知識的綜合性人才。
[1] 韓遠維.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的滲透途徑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9(005):135-135.
[2] 李鎮剛.如何挖掘和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開展小學德育教育[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9(008):110-111.
C42
A
1002-7661(2022)11-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