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鳳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優化策略初探
鄭惠鳳
(福建省漳州市龍師附小龍文分校,福建漳州363000)
本文主要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師生互動開展研究分析,探索通過師生互動提升教學質量的優化方法,以此不斷改善師生關系,為創建和諧、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提供有力支撐。
小學數學;師生互動;課堂教學
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內心活動。實踐證明,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對于改善師生關系、強化授課效率發揮巨大作用。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授課的創新與改革不能只拘泥于提升學習成績,而是需要注重塑造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想要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的綜合水平,就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分析教學發展方向。師生互動的運用不僅能夠有效改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距離,對提升課堂授課效果發揮巨大的作用和價值。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廣實施,豐富課堂活動、增加教學形式已成為學校教師開展教學創新的主要方向,個性化教學也越來越多地被提倡和推廣。但一些教師過分執著于師生互動形式上的多樣性,而忽略了通過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這一根本作用,只為追求表面的課堂氣氛活躍而不斷變化互動形式,這樣的師生互動雖然成功地讓課堂活躍了起來,但其發揮的教學作用卻并未提升。
一些教師在教育改革之前一直執行的是傳統教育模式,在新課改推行后迫于形勢所趨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師生互動環節,但這一環節要么是僅占課堂時間的一小部分,要么就是象征性地提一些淺顯問題,學生還未進行深入思考便直接給出了結論或答案。在此形勢下,課堂主導地位仍由教師把控,學生只能對知識進行被動接受。
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與規律性較強,對其這兩種能力進行培養是將數學學好的重點。有效的師生互動是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中將學生引入邏輯思維的軌道上,幫助學生實現舉一反三的思維模式。但是一些教師在互動時提出的問題過于寬泛而缺少針對性,而有的則是因缺乏條理性而使互動問題缺少關聯性甚至是南轅北轍,致使教學效果無法因師生互動而得到提升。
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互動形式均以問答方式為主,教師在問答環節上缺乏特點,問題過于簡單,無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有的教師則是未能掌握互動問答的時機和切入點,使課堂互動融合性不強。
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具有基礎性強、相對簡單的特點,而正因這些特點,小學數學容易被輕視。一些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上不用心,對課程的規劃明顯存在不深入、不細致的情況,在對小學數學教材等方面的理解上也缺乏創新,未正確認識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真實情況,在教學內容上無法做到數學理論與數學實踐的充分融合。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小學數學課上的師生互動環節缺乏深度,互動問題的引入過于生硬,無法讓師生互動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學生在“無效”的課堂互動中學習積極性無法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也將無從談起。
每個班級的學生,在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上都各不相同,在學習進度上難免會存在一些差別,而在教師的眼里就自然形成了“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教師因憑主觀認識對學生進行“分類”后,他們心中的“天平”也不自主地向著“好學生”偏移,在課堂上與“優等生”的互動也多于其他學生,這導致了教師對班級學生的關注并不均衡,由此引發的結果就是學習成績“中下”的學生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在學習的進展上越發緩慢。長此以往,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將會越來越大,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將給學生帶來非常嚴重的不良影響,致使師生互動環節沒能使每一個人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在學習之前,數學知識對于學生而言是陌生的,在課堂教學的最初階段,學生難免會因初次接觸未知知識而產生諸多疑問,而教師卻并未“理會”這些疑問,一些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跟著他們思路進行學習、思考。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也過于“標準化”,即與自己的教學思路一致就是對的,反之即是錯誤的,學生在“標準化”教學模式中思維的多樣性將會被嚴重遏制,學生的學習成果“千篇一律”。此外,教師在互動環節中過多地使用批評性評價也將會使互動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這樣的評價語言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尊師重道”是優良的傳統美德,表現了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尊重,但是長期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在持續掌握教學主動權的過程中,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由“引導者”逐漸變成了“領導者”,而教學過程中也由“傳道、受業、解惑”變成了對學生思維思路的掌控。教師以領導者的姿態控制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當前不斷推進的教育改革將會沖突不斷。在傳統思想影響下的小學數學師生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未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而是站在權威者的角度與學生進行師生互動,致使個別學生在師生互動環節望而生畏,學生在此環節中收獲甚微,未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所謂師生互動,就是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多溝通、多交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單向授課的時間不能過長,以免因互動時間不足而影響互動效果。教師應制定具體的互動規劃,并結合每位學生不同性格特點、行為習慣開展個性化教學。在對某些知識點或習題進行講解時不要過早地告知結果或給出答案,先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尋找知識或習題中的關鍵點,以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當前教育環境下要求學校及教師不應遏制學生的天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在課堂上就可以喧囂無紀律,師生互動期間應該將課堂氣氛點燃,大膽發表意見,對課堂紀律進行遵循。
例如在《觀察物體(三)》教學中,本節的重點在于通過觀察看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的擺放。教師事先給學生發放一些相同大小的小正方體,讓學生自己試著擺一擺并展示不同的擺法,以此作為課堂導入。之后教師展示一個平面圖形,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正方體擺出從正面看是平面圖形所示形狀,并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在學生都擺正確之后,增加問題難度“在保證從正面看圖形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增加正方體擺放的數量。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并與同學進行討論之后可發現與觀察方向相同的方向向后擺放正方體不會影響平面圖形的形狀。實踐證明,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觀察學習時間能夠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找到答案,通過獨立思考學習的知識記憶會更加深刻。
師生互動的重點在于如何巧妙地溝通,教師要讓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諧自然不突兀,優化師生互動環節要充分發揮情境創設的作用,在教學小學數學知識內容中通過創設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互動情境中教學,通過多樣化形式進行課堂活動完善,進而將學生熱情激發。小學生年齡較小,對新鮮事物有濃厚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可結合小學生的思想特點,制定趣味性強的課堂活動。如可以講一些古今中外的數學小故事、小趣聞,或是開展數學游戲等等,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全程參與,通過故事或游戲與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將師生距離拉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內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也更加牢固,進一步強化自身學習質量。
例如在《打電話》教學中,此章節的難點在于從“打電話”中尋找隱藏的數學問題,教師可創設教學情境:“同學們平時是不是都打過電話?那你們知道打電話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嗎?”之后提出問題假設“學校開展某活動,以電話的形式通知學生活動事宜,如果每分鐘可通知一名學生,那么5分鐘最多可通知多少學生?”教師此時可與學生共同模擬打電話通知的過程,通過實際演示可發現教師在打電話通知開始后,已接到電話通知的學生可再通知其他人。最后通過多媒體以演示圖的形式直觀展示通知傳達的路徑和人數,進而發現其中的數學規律。
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受到教師態度的影響,如果教師對待學生過于嚴厲,學生對于學習的負面情緒將逐漸增多,久而久之將會產生厭學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比如學生如果答對了問題,教師要充分肯定其學習的成果;如果學生答錯了問題,教師切不可嚴厲批評,要對學生加以指導讓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并鼓勵學生不要氣餒、下次努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轉變對待學生的態度,要認識到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因此在課堂上也要將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權適當交到學生手中,在授課時不應只一味地講解,要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以引導的方式激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簡易方程》教學中,同樣的數學問題如果按照之前所學解決起來費時麻煩,但如果運用方程式就方便簡單許多。因此此章節的重點在于解方程,而難點在于怎樣運用方程解決一些數學問題。簡易方程在教師看來是簡單的、初級的,但是以學生的角度方程則是抽象的,在理解上會有一定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給學生足夠的鼓勵和支持,讓學生增強繼續探索學習的自信心。對于一些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教師不要過分批評責備,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有效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思路。
數學學科中,概念、公式、計算方法是重點內容,但也是較難理解與掌握的知識點,小學生在接觸這些數學知識的最初階段,常常因無可參考對照的實例而無法正確理解。換言之就是從學生的角度看數學理論知識因無生活實例相支持而變得晦澀難懂,無形中給學生增添了學習上的壓力。任何知識理論在生活中都是有據可尋的,教師想要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可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從數學理論中發現實用價值,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元素,以理論加實踐的方式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節約用水》教學中,水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水資源是寶貴的,節約用水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不種角度、不同途徑調查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讓學生自己參與到相關數據的獲取、收集、整理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節約用水的重要性,浪費水對于人們生存環境的嚴重影響,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生活常識也同樣得到培養。
因深奧的定義、復雜的公式、反復的計算過程等特點,讓數學成為集枯燥、乏味、難學習于一身的學科之一。而通過分析可發現,一些學生對于數學的抵觸情緒是隨著年級的升高而不斷增加的,也就是說學生在剛剛接觸數學時也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與好奇心,教師應及時抓住學生的這一好奇心,并想方設法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住。教師可從課堂問題的角度入手,巧妙設計數學互動問題,強化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在設計問題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將數學問題設計得更具趣味性,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問題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切入點,在發散學生思維的同時導入教學新內容,充分調動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積極性。
例如在《小數的性質》教學中。首先教師給出一道等式“1=10=100”,然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這個等式正確嗎?”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教師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讓這個等式成立呢?”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就會利用以往學過的知識點,想到“1米=10分米=100厘米”或是“1元=10角=100分”等等。之后教師再次提問,如果等式上的單位一致,那么如何填數才能讓等式相等呢?”在學生的思考受到阻礙后,就可以以此引出小數的相關知識內容。教師利用豐富多樣、趣味性強的數學問題,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對于數學的好奇心,讓學生有足夠的興趣學習數學。數學教學活動過程就是認識知識、了解知識、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是保持學生思維活躍性的關鍵影響因素,在數學課堂上,討論互動是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方法,也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基于此,數學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以目標為導向,以激發學生學習好奇心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數學是小學階段重要課程之一,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整體情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動,師生關系的處理也成為衡量教育質量的要素,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優化師生互動教學,能夠有效改善師生關系、提升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在和諧師生關系的促進下,學生的學習壓力得到有效降低,讓學生能夠輕松快樂地完成小學數學的課程學習。
[1] 黃秀美.師生互動,創造有活力的小學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4(01).
[2] 曾立新.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交流”[J].基礎教育論壇,2019(11).
[3] 許芳.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
[4] 楊穎.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9).
[5] 邵士金,史姚蘭.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中國校外教育,2016(07).
G424.21
A
1002-7661(2022)11-0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