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韻嵐
關于在小學生中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的思考
勞韻嵐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溶洲小學,廣東佛山528061)
本文筆者對小學階段的教育體系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勞動實踐活動在小學生教育中開展的重要性,認識到勞動實踐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目的是通過各項影響因素的分析,完善小學生勞動實踐活動指導方案,規范小學生的自身行為,為小學教育體系的完善以及綜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支持。
小學生;勞動實踐;活動設計
新課程背景下,在小學課程教學中,不僅要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基礎素養,也應該強化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能力。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教育思想,通過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以及勞動技能等內容的融合,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勞動實踐探究活動,逐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小學課程教育改革的目的。但是,在實際的勞動實踐活動開展中,存在著教育目標不明確以及教學內容思想不統一的問題,這些現象不僅會影響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效果,也會降低學生的活動興趣。因此,在小學教育改革中,為了保證勞動實踐活動在小學生中順利開展,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基本特點以及活動的形式,設置多樣化的探究模式,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實現教育改革及人才培養創新的目的。
通過對小學課程教育模式的分析,為了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需求,我國逐漸開展并實施了勞動實踐教育活動。對于這種課程內容而言,存在著活動內容廣泛、與社會實踐聯系密切等特點,而且,在小學教育背景下,通過勞動教育及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穩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展現教育改革以及教育創新的目的。
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根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示精神,小學在課程教育改革中,需要深入研究主題性的實踐教育活動。結合小學生的基本特點,通過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如,實踐活動中,通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主題研究,將思想道德教育作為重點,根據學生的需求深入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而且,在勞動實踐融合的過程中也可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思想及認知,使小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感受到勞動的艱辛及快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
小學通過勞動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針對小學生的基本特點,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勞動探究環境,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制作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展現新時代教育及人才培養的價值。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參與中,可以調動自身的多種感官,通過關愛社會,發揮自身的責任意識,并在動手以及創新能力協調中提高自身綜合素養。
根據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特點,部分小學認識到勞動實踐活動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第一,在教育實踐中,存在著勞動教育形式化的問題。這種現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學生的觀念,無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且也會降低勞動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價值。第二,由于勞動實踐活動的特殊性,學生在活動參與中,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勞動意識,幫助學生形成吃苦耐勞的品格。但是,由于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教育目標不明確,出現了勞動實踐活動流于形式的問題,無法與課外互動進行緊密結合,長期發展會影響學生的實踐能力,無法滿足教育改革及教育創新需求。因此,在教育改革中,教師要認識到勞動實踐活動構建的重要性,結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設置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通過對小學生中勞動實踐活動開展狀況的分析,在勞動技術教育以及實踐活動內容融合中,存在著教育內容不統一的問題。形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如下:第一,勞動實踐活動認知不足。根據小學生教育活動的特點,由于部分家長及社會方面的引導偏差,認為勞動會影響小學生的勞動實踐,而且對他們的成長無太大作用,這種思想偏差會影響小學生對勞動實踐活動的認識,嚴重的會阻礙小學生的健康發展。第二,由于勞動觀念的偏差,導致勞動教育內容與實踐活動的核心內容出現不統一的問題。對于部分小學學校,實際的教學中存在著重智力、輕勞動教育的發展模式。這種情況下,導致勞動實踐教育手段單一,學生并不能積極參與到勞動實踐活動之中,從而影響最終的教育改革目的。
目前在小學勞動教育中存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觀念有所偏差,這不止體現在學生身上,與學生的生存環境有一定的關系。在社會與家庭的影響下,導致學生們萌生了一夜暴富、追逐名利的思想。越來越多的富二代與星二代受到熱捧。因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走出勞動教育的誤區是教師首要任務。不能將勞動視為低人一等的事情,同時也不能將勞動當作簡單的體力訓練活動。目前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家庭地位和待遇優越。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景,學校、家庭與社會應當密切配合,避免因為勞動而勞動,為了應付檢查而勞動,為考試剝削勞動,為學生講解勞動在人類與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善于勞動、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應當從孩子的未來與長遠發展考慮,使孩子自食其力,熱愛勞動觀念和習慣的養成,對學生未來適應社會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社會各部門與媒體等應與學校、家庭形成良好的培養,積極宣傳“勞動偉大,勞動最美”的思想與內容,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導向和輿論氛圍。
根據小學生的基本特點,在勞動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增強課程內容設置的合理性。主要是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通常將小學生作為主體,但是,由于小學生的性格差異性、能力差異性等,教師在課程設置以及教育引導中,應該將課程的合理性設計作為重點,規范小學生的勞動行為。第一,在可行性的課程設計中,教師應該根據勞動實踐活動的特點選擇生活素材,通過這種素材的運用,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探究情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第二,探究性活動設計中,可以將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學生根據探究問題的廣度、深度等,積極參與到問題的研究之中,整個探究活動主要以學生實踐為主,學生通過活動的參與及實踐探究,會加強對活動形式的認識,從而保證課程內容設置的合理性。如,教師在勞動實踐活動設置中,可以通過“焦距零花錢”主體活動的構建,讓學生根據放學學校門口的現象講述身邊的故事。在這種探究性問題分析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結合勞動實踐活動的特點,為了保證活動內容的規范進行,教師在活動設計中應該增強勞動實踐活動的規范性:第一,在勞動實踐活動設計中,一定要貼近實際,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通常需要以生活為主,學生通過生活化探究內容的參與,會激發自身的活動興趣,而且也可以避免勞動實踐活動假、大、空問題的出現。第二,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觀察身邊發生的事物,針對特定事物進行問題的分析、解決等,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第三,在勞動實踐活動中,應該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由于小學生是快速成長的個體,教師通過良好勞動實踐活動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個性發展,同時也會不斷增強學生的品質,幫助學生樹立綜合型人格,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實現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教育指導的目的。
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與教師的教學手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勞動教育實踐機會過少。首先,學校在勞動教學課之外,還應當組織一些多樣化的勞動活動,讓學生自由體驗,不但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對學生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在小學生中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通過教育方法的創新以及教育方案的完善,為學生營造多樣化的勞動實踐探究環境,幫助學生對勞動實踐活動內容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通常情況下,在勞動實踐活動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強調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在小學生的勞動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在勞動實踐活動創新中,可以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核心,通過知識、技能、學科等專業內容的融入,加強學生對勞動實踐活動的認識,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校可以加強對勞動資源的開發,其中包括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兩方面。例如,學校可以與社區、企業單位、青少年宮建立合作關系,帶領學生參觀考察,并且參觀公益勞動以及志愿者服務,進行實地勞動鍛煉等。
在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建立起與其他學科教育之間的聯系,通過跨學科的實踐活動,保證勞動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學校可以根據實踐活動主題進行優化與在開發,建設合理的課程教學計劃,使學校可以充分彰顯出自身的地域特色,促進小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教師可以在德育教育、語文以及科學等學科中貫穿勞動觀念,幫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教師還可以在信息技術、數學等學科中組織一些實踐動手操作的活動,使學生的勞動技能得到訓練,保證了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之間的有效融合,從而提升了勞動教育的實質性教學意義。
如,在專題性的勞動實踐活動開展中,教師通過“十一”國慶節,開展傳統教育活動,向小學生傳播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學生通過這些歷史革命事跡的學習,可以感悟現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而且,在綜合實踐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學中做,活動中主要以小組為單位,學生通過組長的帶領積極開展系列探究活動,逐步掌握調查、訪問及合作等內容,通過這種活動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小學生的整體優勢。第二,在勞動實踐活動創新中,可以建立實踐活動基地,學生在實踐基地中,可參觀并體驗勞動實踐活動形式。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學校周邊的花卉種植實驗基地,通過這種課外資源活動的拓展,學生可以在基地參觀中掌握養花的過程,體驗養花的樂趣等。除此之外,學校可以開設具有特色的學校課程,其中可以包括種植花草樹木、修建魚塘、進行科技實驗等內容。在勞動教育課程上,一些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學校還可以開設烹飪、園藝、手工、非物質文化異常等學校課程,直接激發了學生的勞動興趣,并且動手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所以在實踐活動設置中會注重學生的活動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在對小學生進行勞動觀念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建立起校內外之間的聯系,使學校與家庭可以合作同育,教師可以創新實踐活動以及具體的鍛煉方式,保證勞動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在學校可以鼓勵小學生參與到家務勞動中,讓學生明確建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的思想。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以及個性化差異布置與之對應的家務活動,最常見的就是洗碗、拖地、整理衣物等家務,這是家長也需要配合教師的教育,轉變家長對學生參加勞動的觀念,并且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對當前小學生綜合素養形成有著關鍵的影響,同時也可以成為做好勞動教育的指導者與協助者。在校內,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校園衛生保潔,實現勞逸結合的教育模式,對小學生身心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育中,為實現教育內容與勞動實踐活動的有效性融合,教師要及時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通過教育方法的創新、勞動實踐活動的完善等,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勞動實踐活動空間,激發小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實現勞動實踐活動中教育指導的目的。對于小學教師而言,在實際的勞動實踐活動中,應該及時總結活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避免思想偏差以及認知不足問題的出現,并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及差異需求,設置有效的勞動實踐活動教育方法,滿足新課程教育背景下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需求。
[1] 金娥蘭.小學生家庭勞動教育路徑新探——家務勞動實踐學習活動的開發與實踐[J].中小學德育,2020(8):36-39.
[2] 梁成海.淺談對小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教育的看法[J].山海經:教育前沿,2019(7):0302-0302.
[3] 曹仁花. 小學勞動教育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的思考[J].試題與研究,2019(31).
[4] 朱青.創書香樂園激情趣以"+"思維促整合——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的行動與思考[J].時代教育,2016(8):230-232.
[5] 梁寧.農村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和特色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初探[J].青年時代, 2014(24):141-141.
[6] 金培雄.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和特色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整合[J].教育科研論壇, 2010(005):4-5.
G622
A
1002-7661(2022)11-0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