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昶
(定興縣第三實驗小學,河北 保定 072650)
近年來,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令人憂慮:老人跌倒無人扶起,虐童事件頻繁發生,上不懂得尊老,下不懂得愛幼。更惡劣的是:居然有夫妻以生孩子和賣孩子的方式來換取高額報酬,以此來支撐自己的時尚消費。這些現象有悖于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如何改進才能盡快實現民族的文化昌明,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社會風氣的不盡如人意一方面與近年來西方生活方式和消費文化的涌入有關,所謂商業文明投機性地迎合人類的欲求,擴大自己的商業利潤,馬克思說“當資本來到人間,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另一方面也與我們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在精神的吸納不夠有關。一個民族不能忘記自己的傳統,在這片土地上生于斯長于斯的先輩們曾經創造的無與倫比的文明,永遠像北斗星一樣為我們指明著方向。
文明風氣的塑造應該從兒童開始。但小學教育如何承繼優秀傳統文化,以什么內容、用什么樣的路徑和方式作用于兒童的現實生活和人生成長,如何切實地完成小學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仍然有待研究。
筆者認為,兒童教育必須首先明確育人目標。目標清晰明了,才能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其次,必須深入分析我們所處的文化情境與教育資源。新時代有著諸多自己獨特的文化屬性與特點,只有認識清楚這些屬性和特點,并契合兒童的發展特點,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教育。第三,瞄準目標、立足情境,設計和實施兒童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教育是基于人的健康成長與發展的事業,也是為社會文明奠基的事業。“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和如何培養人”是教育的三個基礎命題。三個問題很多時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但我們必須首先聚焦“培養什么樣的人”的目標性命題,進而再回答“為誰培養”和“如何培養”的問題。結合黨的教育方針,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們的培養目標,筆者認為可以表述為:我們要培養的是能夠享受生命幸福,又富于服務社會價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人類歷史文明的繼承者和未來文明的創造者。這樣的目標既關注了兒童的個體幸福,又滿足了社會對于人才的發展要求,既尊重生命的個性,又適應服務社會發展的社會屬性。以往的教訓證明:單一地強調個體自由與發展只能造就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如果僅僅追逐于滿足自己的欲求,無視他人溫飽,他們的幸福就是膚淺的利己,無益于人甚至貽害社會進步與文明。相反,如果我們單一地強調適應與服務社會,就忽視了生命個體的內在需要,丟失了人性的光輝。歷史證明,這樣的教育并非是文明種子的播種,也不能創造美好的人間。所以,今天我們強調“立德樹人”:立德,就是要讓兒童擁有優秀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樹人,就是要讓學生有能力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堪當社會建設大任。
其實,兩千多年前的《中庸》就有關于人類道德“三達德”的論述:“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結合今天的社會發展對于個體素養的要求,“智”首先是指明辨是非,同時又能夠追求個人的智慧,做到自強以智;“仁”是傳統儒家的核心理念,培養小學生的仁愛之心,引導他們憐人愛物,同樣是我們今天的神圣職責;“勇”強調臨危不懼、處變不驚,又能夠勇于擔當,大膽探尋。未來世界情況復雜,我國恰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要少年具備勇敢的品質。“知(智)、仁、勇”的三達德表述極盡簡約,但從維度上講,很好地概括了人類全方位的人性品格追求,與現代西方心理學的“知情意”三維表達不謀而合。
一個積極健康的生命個體應該是向著陽光生長的人。這其中必然涵養了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與精神意蘊,因而“知(智)仁勇”的表達可以概括為小學生人格培養的具體目標。
“三達德”是中國古代圣賢歸納的基礎美德。我們經常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積淀了豐富而充實的精神內核,在社會發展中以自己的張力推進著中華文明的進程,并對其他民族國家文化起到了導引的作用。黃河之水有泥沙,今天我們還要有一個澄清或者揚棄歷史文化的過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華傳統文化泱泱五千年逶迤而來,其中不可能不含有塵滓。我們必須以當代人的眼光,從現代文明的視角去審識和辯證分析,汲取其中的營養精華,以合理的形式引導兒童,才能真正完成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
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而言,經典和傳統的蒙學中都有很多精粹值得借鑒。按照《周禮·地官·保氏》的記載,周代學制,8 歲入“小學”,15歲入“大學”,系統接受教育,“養國子則以道,乃教之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可見,古代的兒童教育內容十分豐富,而且與生活結合得十分緊密。孔子在《論語·述而》篇提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一章也被學者認為是孔子的“教學總綱”。雖然這樣的教育往往局限于貴族子弟,但其豐富的教學內容還是值得今天借鑒的。當然,傳統文化中對于兒童和女性往往缺少尊重,雖然早有父慈子孝的提倡,但傳統教育中更注重權威的樹立,因而兒童在人格上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沿襲到今天,部分地區還是存在功利性教育,使得孩子的天性缺少伸展的環境。只有給他們舒展生命的機遇,他們才能體驗自己的力量與美麗,也才能準確地認知世界和適應環境。
傳統文化中的精神營養需要在今天的小學教育中介紹給孩子,并使其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力量與溫暖,因為這是他們生命的土壤性因素。目前,許多小學嘗試將傳統文化引入校園,但還多停留于表面,缺少結合時代特點深入分析的經驗,這應該成為當下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概括而言,對于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有兩條基本路徑:一是禮,一是樂。但這里的禮與樂都是承繼了民族傳統文明精華內核又契合著現代教育目的與科學精神的禮樂教育。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這里的禮,自然包括規則,但更是自律,是節制。儒家文化講究慎獨,講究內求,反對貪婪地向外索取以獲得人生滿足。荀子探究禮的起源,認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是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以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他肯定人的合理欲求,但主張需要用禮進行必要的節制和約束。《漢書·禮樂志》也說“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圣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反思今天人類的社會狀態,在一些區域物質已經比較豐富,但精神文明卻相對匱乏。從本質上講,欲望膨脹、缺少道德節制、內心缺乏對于規則的敬畏是其根本原因,觀察整個人類,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也逐漸占了上風。李澤厚說“該中華文明登場了”,從中華傳統禮文化中借鑒合理性因素,強調規則和欲望的克制,強調自我的是非判斷,并在行為中體現為對于“是”的堅守,也就成為小學生操行養成的重要任務。只有切實讓兒童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體驗人生的責任,同時能夠合理地規約自己,才能形成自省和自治的人格。
同時,人類今天所面臨的矛盾突出地表現為人類欲望的無限性與地球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今天,人類對于自然規律也越來越缺少敬畏和尊重,不是順應自然,而是殺雞取卵、涸澤而漁。只有合理地節制欲望的自守,同時自覺呵護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人類才有美好的未來。宗白華說,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但它同時也是嚴格的秩序,圓滿的和諧。康德則說,世界上能夠震撼人心靈的東西有兩個:一是頭頂的燦爛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法則。中華文明歷來秉承天人合一的觀念,其根本并不是對于上天的迷信,而是主張在精神上把人與天地齊一,成就天地之間頂天立地的人格,并以兼濟天下蒼生為使命。
可見,學校傳統禮文化的弘揚并不單單通過傳統儀式讓學生了解先輩們的生活,尤其在于著眼于心性的塑造與風氣的習染而塑造一代代優秀民族的經典人格。
周國平在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教育何為·譯者前言》中說:“古希臘羅馬是歐洲人文精神的源頭,在尼采看來,在這個源頭上,人文精神的實質就在于,哲學和藝術本身就是人生的最高需要,就是生活方式。”如果把禮歸為哲學中的倫理學范疇,人生精神的實質還需要另外一個范疇,那就是藝術。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它主要是依靠“樂”來實現的。
樂教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夠滿足孩子內發的成長需要,同時引導他們體會生命的力量與美麗,為他們的人生幸福奠定堅實的童年基礎。荀子曰:“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他認為樂能夠帶給人生命的快樂,因而是生活不能缺少的。他還肯定樂教的效果,“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既然小學教育需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這也與傳統禮的教育成為教育活動中的一體兩面,“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為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把禮的節制與樂的和諧結合起來,剛柔并濟,也正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就樂的教化而言,今天我們的小學教育除了和諧環境與氛圍的營造,還需要突出兒童生命與生活的自由。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兒童的天性。對于兒童而言,他們的生命體價值首先在于體驗個體的自由與自我的超越,這是他們人生張力的根由。但是,基于社會化的需要,我們又需要以禮的方式對他們進行節制的引導和規范的塑造。這種節制和自由是融合了樂的規律的舞蹈,而不是帶著鐐銬的跳舞,因為這其中富含著心性的自由,又必然要符合外在的規范,即孔子所言“隨心所欲不逾矩”。因此,這里的樂,并非僅僅指音樂,也不僅指藝術,而是審美,包括天地之靜美、山川之壯美,藝術之心靈創造的美、人情的和美等豐富的意蘊和內涵。
目前許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藝術技能的培養,但藝術技能只是一種操作能力,不是我們所說的審美。審美是用美的目光去解讀世界萬物和人生。會審美的人內心是明亮的,目光是澄澈的,與人的關系是溫暖的,他所置身的整個世界是友好、和諧的。可惜我們今天的教育依然比較缺少審美,兒童在一定程度上禁錮在功利的考量中,缺少了溫暖與明亮。前些年某音樂學院大學生的殺人事件可以作為單純學習藝術技能不能使人“和”的佐證。
國務院辦公廳2015 年公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18 年5月,教育部又與山西、湖南等10 省(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學校的美育已然迫在眉睫。
學校美育如何開展還需要大量的探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傳統教育中的樂教思想與方法能夠給我們諸多啟示。兒童的健康發展需要我們從根本上賦予兒童美的熏陶,引導兒童展開自由的心性。
綜上所述,把禮和樂作為小學教育的兩翼既是文明傳承的使命,又是解決當今諸多社會問題的教育對策,同時契合著兒童以游戲與實踐活動為主要教育方式的特點。適應兒童發展的需要與現代教育的要求,融通傳統禮樂教育的理念與方法,開展具體而深入的禮樂教育活動,還需要大量的深入研究,需要廣大教師一起深入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