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第十八小學,寧夏 銀川 750001)
新世紀之下的教育工作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在人才培育方面的探索日漸加深。當前如何培育人才已經成了教育改革關注的重點問題,對于基礎階段的英語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變化和要求,培育學生的文化品格則是素質教育實施以來的新要求。在英語學習方面,通過接觸和了解西方文化,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還能夠使學生增強對本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更是有助于學生在國際文化熏陶之下形成國際意識。從文化品格來看,其表現在價值取向方面,既是學生對中外優秀文化的一種理解與認可,同時也是當今“地球村”形成背景下學生表現出來的一種文化意識及修養。而當前在小學時期的英語教育工作中如何培育學生的文化品格已經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重點探究的課題。
當前由于小學時期采用的教學方式依舊是在傳統教學方法上改進而來的方式,對于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依舊是停留在學生對詞匯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對英語語法及規則進行枯燥性的講解,課后依舊是做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自然難以充滿興趣進行學習,更是難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課堂學習中,更是會帶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從小學生的學習來看,興趣則是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一種動力,所以對于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趣味且多樣的文化知識,在教學中融入相應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交際利益、歷史文化知識等方面聯系起來。這樣既可以豐富英語教學內容,同時也能夠激活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從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為這種教學模式之下,不論是對于文化知識的學習,還是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上,都與以往的英語教學工作有著明顯的差異。
小學時期的英語教學工作不僅僅是從詞匯、語音、句型、文本、語法等方面進行教學,還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文化教育,這樣才是培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有效舉措。所以,在小學英語課堂之上,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才能夠使得小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字、詞、句蘊含的特定文化內涵。由于文化背景知識比較豐富多樣,且涉及了多個領域,一旦學生掌握了這些知識,就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對于鍛煉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十分有益。所以,當前在小學時期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文化品格,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當今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是一個開放性的世界,但是因為世界國家及地區的語言及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為人們的溝通及交流帶來了較大的阻礙。學習英語這門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人的國際交際能力,而英語這門語言蘊含的知識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存在著諸多的差異,在人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若是沒有掌握文化背景就很容易出現文化錯誤,且這些錯誤主要集中表現在價值觀與文化習俗的沖入上,這就會帶來交際的不愉快。當前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滲透文化品格的培育,既可以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還能夠克服交際過程中存在的文化障礙,從而幫助學生實現跨文化意識的提升。
小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此時的學生猶如一張白紙,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所以此時正是培育學生正確“三觀”的黃金時期。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動,且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但是對于很多事情缺乏正確的判斷力和領悟力。很多學生在網絡的沖擊下,思想觀念有了一定的變化,更看中洋節的習俗。所以,此時教師在英語教學工作開展期間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文化引導,指導學生對中外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和理解,從而使得學生繼承和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能夠理解和包容西方文化。所以,當前在小學時期的英語教學工作中培育小學生的文化品格,對于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十分的有利。
從小學時期的英語教學工作開展現狀來看,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教師缺少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和掌握,自然難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培育。因此,對于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就可以從年齡、認知情況、理解能力、判斷力等角度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適當地擴大文化知識的內容及范圍。對于高段小學生的英語教學,因為此時學生已經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了初步的了解,對于西方文化知識也有了一定的認知,且已經有了一定的辨別力,所以對于這類學生的教學,教師就可以在掌握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合理地滲透文化品格教育,從而使得學生在接觸西方文化知識之后,實現學生視野的拓展,從而增加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鑒別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實現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
比如,節日文化屬于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所以在英語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相應內容合理地滲透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日,介紹相關的背景及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了解中西文化的背景及差異。在教學“Unit4 My holiday”這一單元的教學之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了解西方人寄賀卡的習俗,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中國人在外報平安的方式,通過指導學生了解文化背景之后,對二者進行對比,這樣既可以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另外,對于英語文化背景的介紹,一般是教師圍繞著教材內容向學生介紹特定的英語文化背景,并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時候對中西文化背景進行分析,以此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中心文化內涵。對于“Why are they doing?”這單元的教學上,文章中主要介紹了一些動物以及活動項目,教師就可以圍繞著興趣愛好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交流,體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欣賞中西方人在興趣上的差異,使得學生以開放積極的心態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興趣愛好,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
從文化品格來看,其是對中外文化的一種理解及認同,從文化品格的培養來看,其并不局限在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意識及能力的培育上,而是要面向公民素養的培育。所以對于當前小學英語教學工作有了新的要求,需要英語教師將教學目標從培育學生文化意識轉移到幫助學生在文化意識形成的基礎上習得對文化傳統及現象進行評價、解釋及歸納的能力上,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真正具備文化品格。若是學生缺少這一項能力的培育,在走向社會之后就會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尤其是學生文化意識淡薄的情況下自然難以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因此,對于當今小學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既需要分析國內外的發展形勢,使得學生意識到提升文化品格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從而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上,增強自身文化的敏感性。同時,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明確培育文化品格這種需要從各方面做起,使得學生明確該項素養的提升是自身的責任與使命,以此促使學生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在今后的英語學習方面更關注文化知識的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
以“Unit4 My holiday”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文化目標為:Learn about the custom of sending greeting cards to their relatives to ensure peace when they travel abroad.所以,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先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西方人寫賀卡報平安的圖片,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語言知識增強對這一習俗的了解,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再依據文化目標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假期出行選擇的交通方式以及旅游景點,指導學生懂得在外游玩的時候寫明信片,并通過明信片介紹自己家鄉及美好事物。通過有意識地設計文化目標,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為圍繞著這個目標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學習,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溝通的過程中感受中西文化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從而使得學生實現文化修養的提升。
一直以來,情境教學法在英語學科中都有著廣泛性的應用,通過創設情境可以使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方式認識和體驗不同的知識。在小學時期英語教學工作開展期間,為了使得文化品格培育在英語課堂的有效滲透,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相應的情境,從而促使學生在情境之中體驗和感知文化知識,從而實現自身為文化素質的提升。而對于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既可以選擇對話情境,也可以選擇故事情境,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道具,學生就可以運用這些道具進行情境表演,使得學生在親身參與時深化理解英語知識,實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以“Unit4 What are you doing?”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這單元主要是需要學生掌握現在進行時這個時態,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生活之中比較典型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現在進行時的用法,要求學生在班級中運用“What are you doing”進行詢問。在學生自主創設情境的時候,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教具,如乒乓球、乒乓球拍、故事書、圖畫書、記者衣服、錄音機、話筒、手機等道具。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使用“What are you doing?I am…ing”進行對話和回答短視頻,引導學生初步掌握這一句型。然后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教具自己創設情境進行表演和對話,通過這種訓練方式就可以幫助學生突破漢語思維的禁錮,促使學生主動運用英語這門語言進行交流,從而實現自身文化修養的提升。
在小學時期的英語學習上,詞匯則是學生進行語言知識學習的基礎。而在詞匯之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作為英語教師則需要將英語詞匯教學重視起來,引導學生能夠正確地掌握詞匯的讀音、意義以及在表達中的用法。從小學時期的英語教材中的詞匯分析來看,有很多的詞匯源自Ancient Greek mythology,Roman mythology,或者有很多的詞匯選擇文學名著、歷史事件、風俗習慣等方面,所以這些詞匯中也隱藏著諸多的文化因素。但是,在小學英語課堂之上對于這些內容的學習,沒有教師的點撥學生自然難以認知到這些知識。因此,在英語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英漢詞匯的不對應文化現象。
比如,在美國這個國度,狗一直被稱作吉祥物,也是家庭之中的重要成員,所以在對狗的表達方式上有著比較積極化的意義,如,a lucky dog(幸運兒)、a clever dog(聰明的人)、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然而狗作為寵物在中國的發展史比較短,所以在很多關于狗的詞匯上的表達依舊存在著貶義。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了解這種文化現象,既可以使得學生感嘆文化的差異,還能夠使得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從而避免在表達上出現尷尬。從小學高段的英語教學來看,高段的英語教材之中有很多地名詞匯,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文化差異的時候就可以分析這些地名書寫上存在的差異,如 China,Japan,America,France,German,Britain,Italy 等國家的名稱,由于英漢地名在轉換的時候,必須按照一定的轉化原則以及用法進行書寫,這樣才能夠將詞匯中承載的文化信息傳遞出來。所以,在英語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必須使得學生明白學習英語文化知識的意義,這樣不僅使得學生明白學習英語不僅僅是語言溝通和交流的手段,也是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這樣學生就能夠明確學習英語知識時自身的責任和使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并不是一種抽象化的概念,文化品格作為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培育學生的文化品格則是與教育教學工作密切相連的,需要教師經過多樣的教學策略及方式實現。在小學階段英語教學期間,對于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需要反映在教育教學之中,反映在教學活動之中,這樣才能夠從多個角度著手,將核心素養的落實轉化成小學生的一種素質。所以,作為小學時期的英語教師既需要關注語言知識及技能的傳授,還需要關注中外文化知識的導入,通過語言文化的差異及影響將培育學生文化品格滲透進行,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之中達到新的境界。因此,在新時期的英語教學工作之中,教師就要始終堅持學生本位的理念,針對小學生的發展特點,運用英語教學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視野,引導學生通過英語學習理解西方文化內涵,并從中吸收文化精髓,從而形成正確的“三觀”,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