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自民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秦亭鎮店子小學,甘肅 天水 741400)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最終又會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隨著數學教學以及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數學知識更是幾乎擴展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而人們對于數學學科的認識,也逐漸從以往單一的工具性上升到思想層面。基于此,如何構建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有效組織生活化教學活動,逐漸成為廣大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立足于教學實踐展開全面的研究,了解生活化教學組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優化生活化教學組織策略。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從而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在新課改背景下,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三維教學目標,而生活化教學則是落實新課改要求的有效途徑。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盡管教師已經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但由于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根深蒂固,很多教師仍然以提高學生成績作為首要甚至唯一的目標,而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則是有所忽視的。
一方面,有些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數學課程的生活化。這種情況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教師不停向學生灌輸概念、公式、定理等內容,而對于學生的興趣則是有所忽視的,這容易導致學生喪失數學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忽視了知識的傳授,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泛濫,從而使生活化教學策略形式化。沒有正確把握生活化教學的尺度,所以使得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內涵與意義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較淺顯的層面上。
需要指出的是,教學內容不僅僅是指教材知識。在生活化教學中,盡管教師開始將生活內容應用到教學活動當中,但部分生活化教學內容并不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比如加工零件、修一條路等。盡管這些內容也源于實際生活,但是并不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一方面,有些教師忽視了評價環節的重要性,將課堂教學的完成視為教學活動的終結,導致教學活動缺乏延續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師采用的評價模式比較單一,導致教學評價的效果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
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中各個層面的競爭日益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人才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知識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最主要的教學目標不再是讓學生掌握具體的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與實踐能力。生活化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無疑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從學科特點來看,數學課程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十分密切。在生活背景中蘊含了豐富的數學知識,而在數學知識中也包含很多生活元素。這就意味著要準確把握數學知識,必須對教學內容中蘊含的生活元素進行深入的挖掘。因此,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出發點,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有意義的、現實的、富有挑戰性的。
在長期以來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往往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而學習活動的目標也僅僅是為了應對考試。在這種形式的學習活動當中,學生很難真正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也難以產生學習信心和學習積極性。而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教師逐漸認識到了這種教學模式中存在的缺陷。生活化教學更加關注學生內部心理表象的構建過程,并且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的主動建構。由此可見,生活化教學模式,無疑十分契合教育理念的轉變趨勢。
從認知發展規律來看,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暫時是比較薄弱的,而數學知識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如果直接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不但會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借助生活化教學模式,則可以構建更加契合學生心理特征與認知基礎的教學內容,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并優化其學習體驗。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其秉持的教學觀念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調整以往僅僅重視教材理論知識的理念。一方面,教師要及時樹立生活化教學觀念,以此彌補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的缺陷。另一方面,要樹立生活化的角色觀,更加科學地看待教和學之間的關系,樹立教師與學生同是生活主體的觀念。同時,教師應該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以此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的實用性。
在日常的生活現象當中,通常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數學知識,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其中的知識內容進行挖掘。比如班級中每個學生的高矮和體重都存在差異,男女生的數量也是不同的,這些生活現象都可以和“比大小”的內容產生聯系。再比如學生會經常買東西,所以對人民幣的面值、不同面值之間的換算等內容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生活經驗,而這些認識無疑可以作為學習《認識人民幣》知識的重要基礎。總之,生活化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關注生活現象,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開展生活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在課堂中營造生活氣息,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就在身邊,從而使其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基于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背景,并以此為基礎創設教學情境。借助教學情境,能夠使數學知識的呈現方式更加直觀和生動,從而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促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同時,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也有利于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以《20 以內的退位減法》為例。針對“十幾減9”這個知識點,教師結合一個生活場景創設了教學情境:“同學們,昨天我到學校旁邊的一個商店買東西,看到一個學生在那里挑選文具。結賬的時候,我發現他拿出了15 元,而他買的商品一共是9 元,那么結帳之后,他還剩下多少錢呢?”結合自己購物的生活經驗,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判斷出最后還剩下6 元。接著,教師鼓勵用列豎式的方式進行計算。但是,學生發現計算過程和之前所學的減法知識有一定的差異。然后,教師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再以《角的初步認識》為例。在這部分內容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學生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并使其初步學習比較角的大小。結合相關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出示了兩張圖片。具體來講,圖片中展示的是兩個不同的滑梯,教師引導學生初步觀察之后,讓學生判斷從哪個滑梯上滑下來的速度最快?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都作出了準確的判斷。但是讓學生解釋原因時,學生并沒有作出十分準確地敘述。對此,教師對學生說道:“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個坡非常陡’這樣的話,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從坡更陡的滑梯上滑下來的速度更快,那么在數學中,可以用怎樣的數學概念來表示‘陡’的意思呢?”然后根據學生產生的疑惑,順勢引出了本節課的內容。最終,利用這種方式,將相關知識與學生熟悉的購物場景聯系了起來,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使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認知沖突,進而使學生產生了求知欲。
在很多學生的印象當中,數學學習是非常枯燥的。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結合課內知識挖掘生活中的學習素材,并且要對教學素材進行創造性的應用。同時,為了加深學生的學習感悟,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以此充分發揮出學生的能動性。相對于直接記憶結論性的知識,自主探究無疑可以使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
以《認識鐘表》為例。這節課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引導學生了解鐘表的外部結構,并學習整時的認讀方法。不難發現,鐘表是學生極其熟悉且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物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并給各小組提供了一個鐘表。之后,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逐步總結出了鐘表的基本特征。同時,應鼓勵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從而結合教材初步認識了什么是整時。此外,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還應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游戲,當教師任意說出一個整時,學生需要快速將指針撥到相應的時間。游戲依次進行,直到決出最后一個勝利者。利用這個游戲,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學生的印象。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挖掘和利用生活化素材是極其必要的。
除了優化教學內容之外,還需要結合生活背景引入豐富的課堂活動。從實際情況來看,小學生普遍具有活動好動的性格特點。如果僅僅借助靜態的教學內容,往往難以使學生長時間保持注意力。而利用豐富的課堂數學活動,不但可以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更加深入地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而且能夠有效增強課堂活力,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實現知識內化。
以《認識人民幣》為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認識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在日常的購物當中,學生已經對人民幣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學生在日常購物中對人民幣的認識往往是一種無意的積累。基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模擬購物場景,以此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性的思考。具體來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道具,然后選擇幾個學生扮演顧客以及售貨員,同時,教師還給不同的“商品”賦予了不同的價格,學生需要結合課內所學知識進行模擬購物活動。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這樣的角色扮演模擬過程充滿了生活氣息。利用這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學習與思考當中。
練習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生活化教學中,“學以致用”是最重要的指導思想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在課外練習當中,教師應及時調整單一的書面練習方式,設計一些簡單易行的生活化練習任務。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突出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加熟練的把握,而且能夠改變傳統的“題海戰術”,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
以《時、分、秒》為例。這節課是在鐘表與整時知識上的進一步學習。具體來講,這部分內容需要引導學生學習一些相關的時間單位,并了解不同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不難發現,時間單位的相關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應用價值。對此,教師應結合課內知識布置一些相應的生活化練習任務。如:學生可以記錄在周末時自己做每件事的時間點以及所需的時間。之后,要形成時間表,并思考自己是否存在浪費時間的行為。接著,要對時間表進行調整,以此規劃自己在周末的時間安排。最終,利用這種方式,不但使學生對課內知識有了更加熟練地掌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時間觀念,使學生初步養成了節約時間的意識。
評價同樣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有效的教學評價,不但是為了對階段性的學習效果進行總結,也是為之后學習活動的調整提供基本依據。相對于常規的教學評價,生活化教學中的評價模式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唯有如此,才能使評價環節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通常來講,生活化教學中的評價需要關注以下幾點:第一,尊重學生學習體驗。由于生活化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而學生的生活經驗又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教師應該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真實想法。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從而使學生通過自身的角度及時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第二,轉移評價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比如學生是否能夠利用自己積累的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第三,用發展性的眼光評價學生。由于學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需要根據學生的發展及時對評價方式進行調整。第四,增強教學評價的激勵性。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所以教師需要順應學生的認知特點組織教學活動。通常來講,小學生的心理是比較敏感的,所以在教學評價當中,需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激勵,以此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總之,評價是影響生活化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完善教學評價模式,以此保障教學評價的實效性。
綜上,由于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存在密切聯系,所以將生活化教學策略應用于數學課程中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知識積累比較薄弱,所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助力。因此,教師應該熟練掌握生活化教學的組織方法,并隨著教學活動的推進及時加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