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茜
(江蘇南京市浦口區實驗學校,江蘇 南京 211800)
隨著我國小學教育的改革,愈加強調教學模式的創新,力求以豐富多樣、精彩絕妙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增強文化修養,擁有良好的語文認知體系。一直以來,經典誦讀是語文學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缺乏深層次的探索和準確的理解,使得經典誦讀一直處于簡單背誦和朗讀狀態,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并未得到深入體現,學生更難以強化誦讀能力。為了充分展現經典文學的影響力,使學生在誦讀中提升語文素養,當前需要對教學問題進行改善,使經典誦讀在當代小學教育中取得智慧性成果。本文以此為方向,對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相應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
從小學語文教材結構來看,在經典題材中文言文較多,其與現代語言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且生澀難懂,理解具有很大困難。一方面高質量的誦讀是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然而小學生缺乏足夠的知識經驗,在背誦過程中僅僅將其作為學習任務執行,而忽視了經典文本內在情感思想的體驗,從而制約了誦讀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當誦讀內容較多時,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認真體會,同時短期無法背誦的狀況反過打擊他們的自信心,使其對經典誦讀產生了抵觸心理。除此之外,在真正開展經典誦讀教學活動時,很多教師并不關注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征,忽視記憶質量的培育,當學生接收高密度的信息,反而影響了學習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包括誦讀、閱讀、作文等多個部分構成,其中課堂時間以文本分析為主,并沒有足夠的誦讀時間。通常是教師向學生示范,并由學生個人再進行短暫閱讀。就教學目的而言,小學語文誦讀強調學生通過朗讀和閱讀經典文學感知并且體會傳統文學,從中發展經典誦讀能力。然而,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知識密度增加,并沒明確的時間段開展經典文學誦讀活動,在日常教學中只是采用零散的時間開展。這不僅無法讓學生深刻感受經典文學作品的魅力,同時也難以實現連續性的訓練,使得教學效果較低,學生很難在經典誦讀中挖掘潛力,取得實質成果。
經典文學作品意蘊深厚,它除了在知識視野層面對個體有較大影響,同時在價值觀塑造、行為引導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良好的經典誦讀可以反映學生內在的文化修養。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則需要教師深刻認識經典誦讀的要求和原則,并在過程中給予學生有力指導,挖掘他們在誦讀方面的潛力。然而,當前小學經典誦讀教學處于淺層次狀態,教師多注重誦讀的測試考核,而忽視學生在過程中的感悟,僅僅只保證學生會背誦即可,而沒有在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做出深入探索,使得經典誦讀教學難以取得實質成果,對學生的內在影響力較小。除此之外,當前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不具備健全的評價體系,基本通過單一的背誦結果判斷學生是否掌握。在小學生成長中,積極的評價可以讓他們對知識產生強烈探索欲望,從中獲得成就感。然而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從多個維度評價學生的經典誦讀能力,評價方式缺乏靈活性和趣味性,以背誦為評價標準不僅帶給學生嚴重的壓力,也引發了他們對經典作品的抗拒,這與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培育目標不相符,因而教師要做出正確的改善。
經典文學作品本身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知識量,誦讀的過程學生既可以了解不同的思想精神和文學知識,同時可以喚起個人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發展語言表達能力,陶冶個人情操。而且反復誦讀的過程使學生對語言更加敏感,對于閱讀能力的提升具有深遠意義。其次,參與語文經典誦讀學習活動,意味著學生會分析不同的經典語段,積累語言表達技巧,這同樣會鍛煉學生的寫作水平。因為經典的語言和文字在誦讀中會增強學生感染力,使其凝聚注意力,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這無疑為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另外,小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就語文學科不同內容,每一位學生會有差異認識和表現,在經典誦讀教學深入開展中很多學生的潛力會被挖掘,經過教師有效引導和經典誦讀活動的強化,使得學生可以從中獲得積極表現,取得學習成就,實現道德品質、語文能力有效發展的目標。
經典誦讀屬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對現有問題的解決,能夠提高師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重視力度,同時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接觸新鮮有趣的活動,讓整個教學充滿活力,既實現知識的傳授,同時在思想價值觀方面展現經典文學的價值,使得語文教學提升深度。在這一過程中,學校需要開展經典誦讀教學的研討和專題講座,探究智慧化和創新性的經典誦讀活動,并相應制定完整的教學計劃,在課堂組織學生參與,并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誦讀。比如在誦讀中要求學生依字行腔、按照個人理解讀出不同的調,使得課堂張弛有度,學生可以收放自如,從單純理解知識向應用和表現知識過渡。除此之外,經典誦讀教學的深化拓寬了語文學科教學意義,在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讓教育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理念結合,使得學生充分認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樹立文化自信心,主動接觸經典文學內容,提升誦讀能力,懂得承擔起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
原有小學經典誦讀教學通常以單一方式展開,枯燥且乏味,學生一味地參與背誦活動,挫傷了他們了解經典文學的積極性。當下教師要認識到這一缺陷,并就經典誦讀展開深入探索,結合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共同進行創新,從而制定新穎且趣味的經典誦讀教學模式,對以往教學中的不足做出改善。比如語文學科教師聯合組織專題探索活動,就經典誦讀的意義、規則、要求和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詳細溝通,智慧碰撞下最終整合思維見解,學習新的指導方法,并在課堂中結合教材內容靈活組織誦讀活動,讓創新教學理念落地生根,使學生保持積極參與動力,從經典誦讀的實踐中結出豐碩的果實。
例如在學習《少年中國說(節選)》這一內容時,首先要聯系學生,他們正值青春年少,意氣風發,今天是初升的太陽,明天就是祖國棟梁,這種思緒隱藏在學生心中,那么經典誦讀則要把握學生的情感思想,使他們從中獲得情感共鳴,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體會誦讀文本中那氣勢磅礴的語言特征。教師就此要針對誦讀環節詳細探索,在誦讀方式、誦讀目標等方面深入指導,以提升誦讀教學質量。一方面,創設具有感染力的誦讀情景,利用信息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本課的朗讀視頻,通過動態化、具象化的情景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更好地把握句子的情感,注意讀音的準確性。另一方面,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由朗讀,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他們具備個人誦讀體驗后,教師要強化指導,拓寬誦讀維度,為學生搭建進步的階梯,即帶領學生走進歷史,了解經典內容中隱藏的歷史事件,為悟情誦讀奠定良好基礎。比如為學生播放歷史視頻《甲午風云》《火燒圓明園》等片段,從而喚起學生對歷史的關注,深層次地把握經典文學表達的深刻思想,在個人誦讀中以流露真切情感,懂得少年肩負的責任。最后,教師開展學生分組匯報朗讀的活動,使經典誦讀教學以不同形式開展,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在彼此的鼓勵和引導下加強誦讀水平,通過參與多個誦讀環節實現語文素養提升的目標。
傳統誦讀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的背誦,卻忽視了學生誦讀的情感和方法等關鍵要素,導致很多小學生無法在經典誦讀上獲益。當下,就經典誦讀環節,教師要特別強調方法的指導,并啟發學生對所學方法進行練習,有意識地提升誦讀能力。但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齡段學生知識經驗和語文思維體系發生了顯著變化,高年級小學生已經有了基礎的經典感悟思想,無論理解能力,還是語言表達水平都有了發展,加之前期背誦和記憶的鋪墊,他們相應有了必要的語文知識儲備。所以,在經典誦讀的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有所區分,對高年級小學生的誦讀提高要求,指導他們在誦讀過程中輔助進行思想感情的表達,同時參與創造活動,根據誦讀體驗和領悟經典文學作品的經驗,對以往知識進行整合,從而創造出個人作品展開誦讀,提高經典誦讀的水平,增強語文知識應用素養。
以《七律·長征》內容為例。這首詩生動地展現了紅軍長征艱難、壯觀的場面,表達出紅軍戰士藐視困難、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從經典詩篇的整體風格來看,它的氣勢恢宏,內容非常豐富,那么教師要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在感情基調上確保學生能夠展現奔放、昂揚的特征。因為詩篇的結構存在差異,相應在誦讀中必須有所區分,不同的結構處需要進行變化。為了加強學生的誦讀效果,教師需要分層指導,讓學生理解并且正確應用誦讀方法。比如首聯處是詩的總綱,需采用略快的節奏和高昂的語調朗讀,在情緒上表達對紅軍的贊頌之情;而頷聯在內容上對長征的經過進行敘述,所以要求學生變換節奏,語氣逐步舒緩,同時在朗讀“騰”和“走”二字時,需要讀出剛勁有力的氣勢,以為后面的朗讀蓄力。另外還有頸聯和尾聯的變化,啟發學生認識朗讀方法的要義,運用正確感情的抒發和節奏的把握展現良好誦讀素養。除此之外,在本節課的經典誦讀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強調押韻、平仄和對仗等方法,使學生真正地在誦讀中掌握完整的技巧。并在個人誦讀時不斷地結合感情和內容需求靈活處理韻律、節奏,生動表達紅軍一往無前、藐視困難的革命精神。
語文經典誦讀除了在課堂中進行深度探索,還需要順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組織豐富多樣的誦讀活動,創造表現空間,使學生有機會應用所學的誦讀技巧,并且在個人展示中建立經典誦讀興趣,提升語文綜合素養。比如教師在班級中營造積極的誦讀氛圍,結合教學狀況不定期組織經典誦讀比賽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對近段時間學習的經典文學做出創新表演,從中獲取成就感。其次,經典誦讀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師要將經典誦讀教學與校園文化聯系,在不同節日活動中鼓勵學生表演誦讀節目。通過這種方式,經典誦讀的學習過程充滿了魅力,學生能夠在其中找到探索的動力,由此會主動了解相關的經典作品,豐富自身的語文視野,并反復練習,提升誦讀能力。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創新指導理念,使音樂、舞蹈等要素和學生誦讀的過程結合,使其從中獲得深刻體會。除此之外,教師要優化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評價過程。針對學生的誦讀從多個層面進行評價,以積極言語鼓勵學生,讓他們獲得認同感,并且可以借助信息教學平臺展示學生誦讀的場景,使小學生的表現欲得到滿足,從而為學生持續參與經典誦讀活動營造積極教學氛圍。
以《兩小兒辯日》這一內容為例。要弘揚人文精神,使學生品味古文的特質,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經典文本含義的基礎上,反復誦讀課本,由此讓學生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首先,為了幫助學生在綜合誦讀中讀出古文的韻味,那么初期要注重相關信息的了解,比如學生要掌握部分孔子相關的資料,以形成良好的語文文化素養,促使學生在誦讀中形成正確的感知。其次,帶領學生仔細分析文言文的具體釋義,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和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從中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最后,當學生完整疏通文意,并就此形成對文言文的思維認知后,教師則要組織誦讀表演活動。即,要求學生在誦讀中融入情景表演,生動地展現兩小兒勤于動腦和大膽探索真理的精神,使得經典誦讀過程充滿趣味,以此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是極其珍貴的教育財富,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經典誦讀教學,不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更是培養學生文化修養,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以往經典誦讀不受重視,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學生參與空間的創設,從而制約了學生潛力的發揮,更影響了教學質量。當下,教師要轉變經典誦讀教學理念,提高重視力度,通過創新研討、方法指導以及活動組織等手段解決不足,重塑學生對經典誦讀的認知,使其通過多樣誦讀指導活動增強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