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得俊
(甘肅省蘭州市三十五中教育集團東崗小學,甘肅 蘭州 730030)
現階段,在數學教學中還存有一些問題,比如有不少教師對于“生活化教學”這一理念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停留在淺層的認識,在課堂上還是以現行的教材為主向學生講授學科的基礎知識,卻忽略了與實際生活間的聯系,也不善于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情境,這樣一來就很難調動學生以往的經驗,不利于拉進小學生與抽象新知間的距離,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覺得數學課枯燥、太難,導致他們產生“畏難”心理,甚至會厭倦數學。因此,為了扭轉這種局面,筆者結合對新課程理念的研究和學習,立足于自身的實踐,在本文提出了幾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對策,希望可以為教師們帶來相應的借鑒和參考。
1.只看學習結果,卻忽略具體學習過程
許多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往往采取老套、過時的教學方法,一味地按照教材向學生講解某些基礎知識,過于突出對既定知識的“灌輸”,盲目追求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知識。整個教學顯得“急功近利”,過于看重學生的學習結果,甚至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測試或考試中獲得高分,要求他們通過背定理、公式和抄寫算式、法則等機械手段記住知識,這種枯燥的模式逐漸磨滅了學生原有的熱情。即使學生能夠學到知識,他們也不理解是如何在生活中產生、如何在生活中發展的,缺乏對知識來源的理解,學生難以體會到所學知識與生活間有何關聯,這樣的學習是無意義的。所以,大部分教師都忽視了具體的學習過程,鮮少引領學生共同探究知識的產生,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讓學生深感枯燥。
2.注重應試內容,忽視思想方法的滲透
受應試思想的束縛,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都把目光局限在現行的教材上,讓學生機械地做練習、做題,希望通過題海戰術使學生掌握做題的步驟和方法,卻忽視了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效滲透。學生只會按照固定的套路去解題,根本不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在考試中也是機械地答題應對,在自己的頭腦中沒有留下可以進行遷移應用的“知識經驗”,這樣一來就導致學生的應用意識難以形成,從而造成“高分低能”現象。
3.重視知識講解,輕視知識網絡的構建
布魯納認為,通過恰當地選擇相應知識結構,對于促進學生今后更高層次的學習有著不容小覷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只顧著把知識分割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塊知識點,在課堂上為學生逐一講解,只是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點”,卻未能幫助學生將這些“點”再串聯起來,使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相應的知識網絡,這樣一來學生掌握的知識只能是一塊一塊的,缺乏系統性。而且大部分教師都不善于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網絡,導致學生難以把握各個知識點間的內部聯系,不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
1.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陳舊
大部分教師還是秉持著“以知識教育為主”的陳舊思想,他們更關注如何把知識“教授”給學生,卻忽略了學生的“學”,過于突出自己的“講”,在課上很少給學生提供“參與”“體驗”以及“探究”的空間和時間,這種“我講你聽”的模式讓學生淪為了知識的“接收容器”,不利于促進其主動性的進一步發揮,久而久之自然磨滅學生對數學課程的熱情,甚至讓學生產生消極、抵觸的情緒。
2.教師不了解過程教學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極力反對“傳統教育”,并提出了“行——知——行”的生活教育理念,他提倡在生活、在實踐中向學生實施教育,認為脫離了生活空談教育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讓數學“生活化”這一理念,但是很多教師都“不以為然”,他們覺得沒必要把大量的精力、時間花在對生活情境的構建、生活知識的引入上,通過對教材的講解也可以讓學生學到知識。而且為了追趕教學的進度總是“一手操辦”課堂,控制著教學的流程和活動,沒有給學生留出參與學習過程的時間,殊不知,過程遠比結果重要,這樣只會抑制小學生的綜合發展。所以,教師還是沒有意識到教學過程的重要性。
3.教師功利性的考試目的
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較深的束縛和限制,教師的數學教學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即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在課堂上混亂地向學生講知識點,對于如何激發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興趣、如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系等卻很少考慮,忽略了數學知識的“源頭活水”——生活。這樣導致所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互相脫離,這樣學生只能掌握表層的知識,卻無法掌握數學的“根”和本質,在遇到一些問題時也難以用所學知識加以解決,這種以考試為目的的思想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穩步提升,難以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積累更多有用的知識經驗。
1.從生活中挖掘素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數學學科中有許多內容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連接,這為教師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支持。教師要在把握當堂所教內容的基礎上,基于本班學生的學情,充分挖掘“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再在課上向學生呈現熟悉的、有價值的資源,從而降低他們對新知識的“陌生感”,讓學生產生“我想要了解更多”的學習傾向。與此同時,學生還能感知到數學課程與現實世界的密切連接,進一步激活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便于他們結合自己的經驗對新知識展開自主地建構,使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更簡單。
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教師首先通過日常談話的形式詢問學生“大家今天幾點起床的呀?”以此調動他們的時間意識。有的學生說6 點半就起床了,接著教師引領學生分享自己每天的作息時間,進一步勾起學生的親身經驗。如有的學生說6:30 起床洗漱,7:00 吃飯,7:30 看會兒英文讀物,8:00 去學校……在學生們互相交流了自己的作息之后,教師提問:“大家是如何知道時間點的呢?”學生們都能回答出“看表呀。”此時教師再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多種多樣的鐘表圖片,給學生的視覺帶去較強的沖擊,一邊結合圖片一邊說:“6 點半就是6 點30 分,那么怎么判斷是30 分了呢?”通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導學生認識鐘表和分針,促進學生以往經驗的調動。
2.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數學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將其應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師要讓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盡可能地改變以往“照本宣科”的模式,而是引領學生“學以致用”,把自己課上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上來,促進學生對新學知識的快速理解和內化,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應用能力。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發現數學學科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把課本中抽象的、繁雜的理論內容變成有趣的生活小事件,從而促進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提高教學的整體質量。
例如,在學了關于《認識人民幣》的相關內容之后,教師模擬了一個生活中“購物”的小場景,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售貨員、顧客,在給錢、找錢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對人民幣的認識。教師首先給學生提供了準備好的商品,在每個商品上貼上寫好價格的標簽如“鉛筆盒10 元、筆記本3 元5 角”等,并給每位學生發放了20 元錢,讓買完東西的學生分別算一算花了多少錢?剩下多少錢?比如有位學生說:“買了一個訂書機11 元5 角,還買了一個尺子1 元5 角,我花了13 元,還剩7 元。”另一位學生說:“我買了一個水杯13 元,還買了一個筆記本3 元5 角,花掉16 元5 角,還剩3 元5 角。”……這樣學生就能“學以致用”,在今后買東西時可以正確使用人民幣,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1.創設相關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的主體思考
提問是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有效的提問對于發散小學生的個人思維有著不容小覷的促進作用。在向學生傳遞既定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定相應的情境,把學生置于生活化的情境中更容易調動其親身經歷,并促進學生對情境中的問題或案例展開自主地建構與思考,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程度。因此,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特點,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可以輕松、愉快地學習,使其通過自己的大腦思維分析、判斷、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學生主體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時,教師就構建了如下問題情境:學校在本周三組織了籃球比賽,A 班在第一場一共投籃25 次,但投中16 個球;B 班在第一場一共投籃30 次,但投中18 個球,請你們算一算哪個班級投中的比率更大呢?通過構建“投籃”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分析問題時學生需要將投中次數和投籃次數的比轉化成小數,比如16÷25=0.64,18÷30=0.6,一對比學生發現A 班的投中率大。此時教師作出指導,告訴學生一般為了方便統計,把這些小數化作分母為100的分數,即64%和學60%,使學生感知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用處,并激活了他們的主體思維。
2.運用生活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情境導入就是指教師憑借某種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具體的情境,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感知新授內容,讓學生接受更多的信息,進一步增強他們內心的學習體驗,喚起學生內心的學習情感。因此,教師可以運用生活情境進行導入,在引入某節課新知識時要注重對生活中某些事件的運用,引領學生用科學的語言對這些事件做出解釋,讓學生從生活中見到的現象一步步挖掘相關的數學知識,從而把死板的知識變得“生活化”,這樣更利于學生理解和內化。
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時,教師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創設了“喂鴿子”的生活情境,教師提問:“小李周六去博物館廣場喂鴿子,準備了幾個面包片,把面包撕碎放到地上立馬就有4 只鴿子過來,過了一會又跑來3 只鴿子,現在有幾只?”學生回答:“4+3=7(只)。”教師又問:“有2 只鴿子吃飽飛走了,還剩幾只呀?”學生回答:“4+3-2=5(只)”……通過構建“小雞吃米”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計算的熱情,同時激發他們接下來對混合運算進行探究的熱情。
1.關注生活常見現象,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廣大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數學課程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時,不僅要充分把握小學階段學生思維發展的總體特點,而且還要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盡可能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讓學生在生活中、在實踐中學習數學。數學課程與現實世界有著非常密切的連接,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留心處處學問,關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在分析現象的過程中挖掘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從而降低他們學數學的難度,提高學生在課上“學”的整體效率。
例如,在教學《認識長度單位》時,教師就引入了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給學生拋出了一個難題:“大家在沒有尺子、沒有其他測量工具的情況下如何把課桌長度測量出來呢?你有辦法嗎?”有的學生說:“老師,可以用手來測量呀,用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來量。”還有的學生說:“還可以用手臂量,比一比桌子有幾個手臂那樣長。”也有的學生說用拳頭……教師針對學生的想法進行評價,比如古代人會把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成為“柞”,以此測量某物的長度,并引導學生自己量一量。通過這樣的方式降低他們接下來的學習難度。
2.挖掘生活化的內容,增強學生的知識理解
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水平畢竟有限,對他們來說,數學的學習還是存有一定難度的,在學生遇到障礙的過程中教師就需要當好“撥云見日”的引導者,向學生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聽、常見的實例,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不同角度的理解。一個生活案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數學教學注入更多的活力,讓學生不再認為數學是一門非常抽象、枯燥的課程,為接下來的教學增添更多生活氣息,使其逐漸喜歡上數學課。因此,教師要注重挖掘“生活化”的內容,使學生不再對數學課程感到厭倦,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新知識進行理解。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時,教師就挖掘了生活中“套圈”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新知。教師提問:“在下節班會課上要組織一個套圈比賽,把大家分成四個小組,組內的每位成員可以套15 個圈,最后我們來比較成績,甲組和乙組比。”有的學生說了:“老師,不行呀,甲組人數比我們組多一個,這不公平!”此時教師詢問:“那應該怎么辦?”于是學生認為應該讓每組的人數相等……到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每個小組的勝負,讓學生學會用平均數比較、分析,從而增強他們的理解。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要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生活經驗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盡可能地選擇一些與生活貼近的內容,并利用多種資源為學生呈現豐富、熟悉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結合以往的生活經驗建構新知。在此過程中極大地提高學生學數學的“主動性”,讓他們體會到數學課程的“生活性”和“實踐性”特點,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內化所學知識,并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