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杰
(甘肅省靈臺縣第一中學,甘肅 靈臺 744400)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當前教育教學課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改革方式的出現使當前的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受到沖擊,通過教育改革將會使用新的教科書和新的教學觀念。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新課程也十分重視進行教材結構和知識能力方面的改變,并且對于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增強學生的各項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各個方面內容都進行了研究。同時也要求教師們必須認真思考,怎樣采取新的教學觀念使教學內容改革可以適應當前的教學要求,從而使新時期的人才培養要求得到有效的滿足。所以教師必須要重視對新課程的要求研究,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手段。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有關化學習題教學的文獻較少。為了在新課程標準中更好地貫徹三維目標的教育理念,對習題集的研究與開發應引起人們的重視,習題集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習題集的研究價值顯而易見。
在化學教學中,教材內容是依據教學大綱編寫而成的,而對教材內容的掌握要靠對知識內容的理解、練習與運用。總而言之,化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并且其有一定的自身特點,在化學課程改革的過程當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對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同時也要重視進行問題教學解決策略的方法研究。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引導與教學實踐,從而進一步掌握相關的科學理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知識之后,也需要進行復習和鞏固。也就是在不斷地復習和鞏固過程當中,學生就會發現自己本身在學習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進行思考歸納與整理,進一步保證知識系統的網絡化,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其次,在進行課題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掌握的基本知識進行靈活運用,還要側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堅持先閱讀,再進行思考、分析、表達進行驗證答案,這樣的解決過程可以提升他們的各項學習能力和水平,學生的思維和閱讀寫作水平也會有相應的上升。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練習題可以得到反饋,調整教學進度,檢查教學效果。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越積極其掌握的知識就會越豐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對以后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也會變得簡單易解。練習題的精心設計不僅僅與課堂的教學內容息息相關,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各項思維學習能力穩固提升。這樣看來化學的習題是整個化學學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起著鞏固課堂知識內容延伸內容教學的關鍵作用。
化學學科必須要重視以實驗為基礎開展課程教學,同時化學課程也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而在這一改革過程當中,教師就需要對于新教材的應用加強重視程度,深入了解對于知識結構和學習要求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并且新教材中的練習題,也是時代潮流順應的重要展現。作為教師,應該深入了解編寫新教科書的意圖,掌握新教科書的特點,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完善教學方法,掌握新教科書,更有利于在新時代培養學生。
為了提高高中化學習題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對以下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找尋解決的方法。
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制定重視與否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是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的重要要求。有些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不清楚學生掌握和鞏固了什么知識,不清楚學生掌握了什么學習技能和方法,也不清楚學生在這門課上需要掌握什么知識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進行的教學活動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在教學中不注重總結和講授化學知識,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原因是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習題集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沒有做好課前準備,不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不能對新課標進行深入細致地學習,不能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盲目地選擇問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新課程中配套練習的概念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基礎知識的測試和訓練上,而在高考接力棒上,教師們過于側重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練習,記憶、背誦化學基礎知識要點。為了讓學生多做一些練習題,教師沒有認真負責選題,導致練習題的深度和廣度把握不到位,導致學生在練習題中一次又一次的疲憊不堪,不僅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而且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化學習題教學中,許多教師為了節省時間,總是以引導學生走路為主,采用“滿屋灌水”的教學模式,沒有“以生為本”缺乏提升學習為主的教學意識。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獨立思考空間。粗略看來,學生經過教師的指導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沒有浪費時間也沒有多走彎路。但事實上,這種行為使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思維受到了抑制,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絕大多數高中生不能夠將相關聯的知識點靈活運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中。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缺乏對問題解決方面的正確思路與辦法,但對于相關的知識點能夠良好地掌握。這正是因為學生掌握的知識缺少整體性和綜合性,沒有將分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并且也沒有整合涉及的學習內容使其變得更加完整。另一方面,學生還沒有對于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聯進行理解與掌握,因此,在他們面對具有綜合性、多樣性的題目時,不能及時地找到可以運用到解答中的知識點,整個解題思路也并不清晰。
許多化學教師仍然是對基本理論的內容進行教學,忽視了化學學科的根本特點,側重于抽象難懂的問題,總是過于要求學生要從記憶和理解的理論出發,忽略了學生的感官理解,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知識印象。在化學實際教學中,教師都是采用直接講解的方法,缺乏對學生進行實驗教學,造成學生對于最終的結果并不能夠真正理解。事實上,理論分析與實驗或實踐相結合是相輔相成的。在實驗過程進行中,學生會對問題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也會對學生分析、合作和解決問題的素質得到提升。
世界一帶一路基金會榮譽主席、時代鏈集團創始合伙人、湖南凱美特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祝恩福在《從中美貿易戰看世界糧食未來與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發展》的分享中表示,目前我國糧油、種子等還存在結構性問題,具有較高的對外依賴性。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及農業種植發展、推動我國綠色高效的可持續農業發展刻不容緩,而土壤修護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首先,教師要對新的教材進行學習研究,對當前的課程標準進行進一步分析。在教材當中的必修模塊是要求高中生必須要對化學學科形成基本的學科素養,并且這也是化學學科的一個基礎內容。所以教師必須要重視對必修化學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計,而關于習題的設計要遵循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掌握好問題的深度,要以全班學生掌握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的核心基礎,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學內容要求,不隨便加深擴展教學內容。
在進行習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必須要對問題進行精挑細選,在進行問題的研究過程當中,要求學生們不要急于尋找答案而是應該不斷地思考,通過深入地思考之后進一步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對學生們進行引導,使學生們能夠多方面地進行思考,從而尋求問題的最優解。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使學生們做到堅持不斷地進行問題的求解,并且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加深對其的研究。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們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而不是片面地對知識的理解。
比如,某混合氣體由甲烷、丁烷、乙醛混合而成,在同溫同壓條件下,混合氣體與二氧化碳的密度相同,且已知丁烷的體積在混合氣體中占總體積的25%,那么,則甲烷、丁烷、乙醛的體積比是( )。
A.1∶2∶5 B.2∶5∶1 C.5∶2∶1 D.2∶1∶5
分析這個問題涉及三種氣體的混合,所以問題有點棘手,如果學生挖掘不到隱含條件,一時無法解題。為了能夠引導學生們挖掘出隱含條件就需要設定問題進行引導。首先,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對混合氣體與二氧化碳的平均摩爾質量進行進一步研究。探討在同一溫度同一壓強下混合氣體與二氧化碳密度將會有著怎樣的平均摩爾質量?兩者之間對于摩爾質量有著怎樣的關系?透過上述幾個問題的引導,問題1:學生將同溫同壓密度相等這個條件轉化為平均摩爾質量相等;問題2:幫助學生有效回顧了“十字交叉法”可以求兩種氣體混合氣的體積比;問題3:引導學生將注意點放到乙醛的相對分子質量為44,那么問題就轉換到甲烷與丁烷混合氣再與乙醛混合,只要保證甲烷與丁烷混合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也為44,這時十字交叉法就可以用了。
化學教學中,由于內容過多,如果教師的講解過于死板和枯燥,學生會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這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而教師如果對這些練習進行一些設計,創造出合適的教學情境,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會被充分地帶動起來,整體的教學效率與效果會得到提升。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也正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應以“通過問題解決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批判性、差異性和綜合性。
比如,關于與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有關的實驗現象,以下描述錯誤的是( )。
A.三者都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B.三者與氯化鋇溶液發生反應,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C.三者通入溴水中能使溴水褪色,然后再加Ba(NO)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D.將三者先通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接著再滴入氯化鋇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分析教學實踐中發現,這道習題的錯誤率比較高,在與做錯學生交流后發現,有很多學生之所以錯,他們從SO 與Ba(OH):和Ca(OH):發生反應都有沉淀這一現象出發,錯誤地認為SO 與BaC1 反應也有沉淀生成。而且這種想法根深蒂固,不容易扭轉。如何引導學生自我發現錯誤并予以糾正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順錯而導,通過問題的設置將學生的錯誤暴露出來。設計的問題如下:如果你認為有白色沉淀生成,你覺得這種沉淀物會是什么?除了白色沉淀物,還有其他什么生成產物?化學方程式能否寫出來?亞硫酸和鹽酸的酸性哪個更強?然后讓學生進行實踐討論互相交流自己的觀點,從而得出有效的結果。
綜上所述,化學習題課的進行能夠促進課堂的教學目標更好地完成,取得更好效果,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變得更加深刻和牢固。為了改進化學解題課的教學設計,教師必須解決練習題選擇不當、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使學生通過化學解題課更深入地掌握化學知識和原創性理論,加深對化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