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凱
人們常常以影響個人閱讀的動力因素和動力來源,將個人閱讀行為劃分為功利閱讀、興趣閱讀、自由閱讀等。功利閱讀指讀書的目的取向為現實的功利服務,閱讀某本書是否有必要,以能否解決現實問題為標準。而興趣閱讀則是以個人興趣為閱讀取向,喜歡某個專業、某本書、某個作家,能從閱讀中獲取內心的愉悅。自由閱讀與興趣閱讀相類,只是已經不太受專業、作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閱讀更多遵從“眼緣”,更加隨心。
對有更多自主意識、對閱讀有了更多理解的大學生來說,功利閱讀往往是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開端,沒有一定的強制性壓力,許多學生很難僅憑內心的饑渴感和興趣戰勝手機、游戲、社交等的誘惑走進圖書館。從我們所了解的情況看,高校內導師的指引和閱讀要求,往往是學生提高閱讀量的最大動力源。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則是制造學生閱讀動力的多源結合,比如評獎(功利閱讀)、對推廣書目感興趣(興趣閱讀)、臨時產生參與沖動(自由閱讀)等。校內教育體系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及群體特點,抓好學生閱讀推廣、推薦閱讀書目、指定閱讀書目等工作,引導大學生多讀、深讀經典。
課堂所學,是學習生涯的基本任務,完成得好,則大學的學習目標完成度的下限不會低,今后的人生下限也不會低。而影響人生“天花板”高度的,則在于學生是否有深度廣度上的閱讀。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僅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較大促進作用,而且會對一個人的見識、修養、學養、氣質等產生積極影響,對人生的可塑性也會有無限的可能,“天花板”高了,空間也就廣了。
總之,對高校大學生來說,無論處于何種層次,達到一定的閱讀量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應當是成長的重要目標。圖書館等機構應采取多種形式,促進學生的閱讀具備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從中形成學生的閱讀興趣,促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閱讀積蓄動力源。(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