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江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和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作為培育當代青年的重要方針。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五部委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意見》更是對全面實施青馬工程作出重要部署和安排,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肩負著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之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強調大學生要做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堅定實踐者,補足精神之“鈣”,做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不僅事關個人人生方向,更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社會能否和諧穩定,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全體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更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后繼力量,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只有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使其堅定理想信念,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青春力量,黨的事業才能興旺發達,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把共產主義定位為自己的綱領。青年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繼承前輩開創的偉大事業,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高校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堅持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努力把廣大青年大學生培養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大學生思想積極向上,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但因缺少社會實踐和生活的洗禮,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社會發展趨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不足,缺乏敏銳的政治辨別能力和洞察力。高校要在青年大學生中培養馬克思主義者,使其成為理想信念堅定、政治立場扎實、政治方向明確的時代新人,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能夠肩負時代的使命。
為了解吉林省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現狀,更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吉林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筆者針對吉林省10所高校的800名“青馬”學員(長春師范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吉林建筑大學、吉林農業大學、長春建筑學院各100人,長春光華學院、長春人文學院、長春動畫學院、長春財經學院各50人)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并針對相關學校的“青馬工程”工作人員進行訪談,在此基礎上對吉林省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進行了初步探索。
吉林省高校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培養了一批有理想信念、勇于擔當作為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形成了較有成效的經驗做法。但由于各個高校實施“青馬工程”的組織機構不相同、運行機制不統一、培養模式不一致,吉林省各高校“青馬工程”的建設成效也不相同。
長春師范大學“青馬工程”培養覆蓋青年教師和青年學生兩個群體,在學校、學院、班團三個層次組織實施,即校有“青馬工程”,院有“青馬”分會,班級有“青馬”小組,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基層黨組織建設、大學文化建設三條戰線深度交融,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每期遴選約100名優秀學員從二年級開始進行為期兩年的精英式培養,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在全校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結合學校特色,目前已形成“兩個使命、兩個自信、三高定位、七新協力、四共計劃”的“22374”培養模式。
長春中醫藥大學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是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下,每年從大一新生中選拔120余名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為期兩年的集中培養。把研究生骨干培養與青年教師骨干培養結合起來,一同納入“青馬工程”。青年學生培養工作建立了金字塔型運行模式,學校層面建立黨委統籌規劃指導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學員班,學院層面建立由各學院黨委主抓的院級“青馬”學會,全校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通過大力改進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來實現。全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構成了精英培養為主、典型帶動全體的培養模式。結合長春中醫藥大學的院校特色,經過不斷總結提升,形成了“14235”培養模式。
長春人文學院經過實踐探索,形成了“政治引領+價值觀培育+實踐養成”的培養模式,培訓內容圍繞理論學習、實踐鍛煉、交流研討、成果展示、總結提升、理論考試等六個方面展開,努力培養一批信仰堅定、能力突出、素質優良、作風過硬的青年政治骨干。
2007年,共青團中央提出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并在高校共青團組織實施,主要以社團活動開展教育。2010年,個別高校(如長春師范大學)黨委組織開展“青馬工程”,統領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部、團委等相關教育部門開展“青馬工程”,實現了“青馬工程”由共青團活動到黨委培養黨的后備力量的一項工程的跨越。培養工作也由原來主要的社團活動發展到黨對青年骨干的集中培訓培養。2016年,一些高校(如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師范大學)“青馬工程”總結出適應自己學校專業特色并可以推廣和復制的成型模式。長春中醫藥大學形成了“青馬工程‘14235’”模式,長春師范大學形成了“青馬工程‘22374’”模式。2018年,個別高校(如長春中醫藥大學)成立專門負責“青馬工程”的處級教學部門(“杏林青馬工程”基地),有了自己單獨的黨政組織,建設了專門的培訓基地,使“青馬工程”規范化、制度化。2021年,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成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學院”,作為學校的專項教學培養部門,出臺并實施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建設標準》,聯合十余所中醫藥大學成立“高校青馬工程協作會”,共同開展“青馬工程”。
據統計,吉林省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加入黨組織的人數已經超過2/3,獲得獎學金和各項榮譽稱號的人數超過4/5,形成了“知馬懂馬、信馬言馬、傳馬護馬”的良好氛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和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先后對吉林省高校實施“青馬工程”做法進行報道。吉林省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已成為各校師生堅定信仰、錘煉品格、提高覺悟的熔爐,成為培養精英人才的主陣地,初步形成了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培養模式。
對吉林省10所高校的青馬學員開展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800份,回收776份,有效率97%。通過問卷統計分析,發現吉林省個別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模式需不斷完善
吉林省以長春師范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等為代表的高校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總結和提升,逐步形成了符合各自學校特色的培養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個別高校對青馬工程的培養模式思考不深、謀劃不全、落實不到位,并未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培養模式。
2.培養方法需加強創新
良好的培養方法是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以講座、研討、讀書、交流等形式為主,培養方法陳舊,難以調動青年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效果不理想。
3.培訓過程需注重實踐
吉林省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多集中在理論層面,青年大學生缺少社會實踐的鍛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過程注重實踐的作用,有利于引導青年大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國情,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培養對象需細致劃分
吉林省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對象主要為大學生團學骨干,采取集中培訓形式進行培養。這種形式沒有對培養對象的所在學院、所學專業以及年齡、性別、興趣等進行細致的劃分,導致培養效率低下,培養效果不好。
吉林省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在實踐中取得一些顯著的成效,但面對新形式、新挑戰,需要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探索符合新時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新路徑。
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為載體,通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旨在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吉林省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結合學校特色,不斷地總結提升,完善培養模式。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到學懂弄通、學深悟透、學以致用,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正入腦入心。
吉林省高校要遵循青年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用抖音、快手等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斷提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幸福感、滿足感。
吉林省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號召“青馬”學員走出校門,投身社會實踐,通過參與式體驗式活動,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諦,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首先,高校利用學校現有的研究基地、“青馬”活動室、實訓室、圖書資料室等場所,深入開展實踐活動。依托校外的紅色資源、科技資源、文化資源等廣泛地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活動。鼓勵青年大學生通過開展志愿服務等活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做到知行合一。其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通過社會實踐能夠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認識,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中不斷武裝頭腦、增強本領。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印發的《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遵循青年學生成長和思想教育引導的客觀規律,改革創新思想引領工作面向不同類型學校、不同階段學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構建分層分類一體化工作體系。”[2]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要做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具體而言,要根據學生的專業、年齡、能力進行劃分,在學校、學院、班團三個層次對大學生學團骨干、入黨積極分子、普通學生實施培養,提升高校青年大學生的參與熱情。
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只有不斷完善培養模式,創新培養方法,注重實踐養成,實施分層培養,才能用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照亮廣大青年成長之路,為新時代培養出大批理想信念堅定、厚植愛國情懷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