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雯,任傳華
(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也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收官之年。在全國人民和衷共濟的努力下,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 、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1]這不僅是對偉大建黨精神的踐行與闡釋,也是對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作為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精神之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協心戮力、自力更生的結果,其承載的內涵品質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上下同心”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與斗志。回顧脫貧攻堅偉大實踐,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攻克一個個難題,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正是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協作、風雨同舟的精神驅動下,我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摘帽”。這啟示大學生只有在生活中、工作中相互協作、發揚團隊精神,才能實現自身的進步,在報效祖國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盡銳出戰”揭示了全國各族人民巨大的投入和盡心竭力的付出。廣大扶貧干部舍小家為大家,哪里有需要,他們就戰斗在哪里。全黨上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力度、規模和投入,推動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無數黨員干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奔赴扶貧、脫貧一線,甚至不惜付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敢為人先、不遺余力的作為啟示大學生有目標就要行動,敢想敢干、敢做敢為,才能做出無愧于時代的豐功偉績。
“精準務實”展現了在扶貧、脫貧道路上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政府求真務實、科學嚴謹和真抓實干的態度與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從“六個精準”到“五個一批”,精準扶貧方略為打贏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保障。因地制宜才能科學謀劃,才能對癥下藥,求真務實的作風使得脫貧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這啟示大學生只有克服浮躁之氣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誠實守真,才能實現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開拓創新”展現了廣大扶貧干部的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大學生應具備的重要素養。脫貧攻堅過程中的有效經驗啟示大學生應善于抓住和利用新時代提供的新機遇,敢于突破常規,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式結合所學、所知創造更多的價值,實現新發展、新飛躍。
“攻堅克難”反映了黨和人民在反貧困的工程中艱苦奮斗、踔厲奮發、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的堅強毅力與昂揚斗志。“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這種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是對大學生的一次精神洗禮,啟示大學生面對挫折時要敢于正視困難,敢于吃苦,敢于迎接挑戰,以奮斗的姿態增強獲得感、成就感、滿足感和幸福感。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堅定的信心決心和不畏艱難的進取品格等都是新時代大學生應具備的積極狀態和優秀品質。
“不負人民”生動地詮釋了共產黨人心系人民群眾的殷切情懷和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擔當。“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2]。正是共產黨人無私奉獻、奔走一線,以人民為中心,才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有理想有擔當,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成為堪當大任的新時代青年。
脫貧攻堅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彰顯、詮釋與賡續,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培育時代新人提供了豐富滋養。將其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發揮育人優勢和育人價值。
脫貧攻堅精神不僅傳承、賡續了中華民族精神,更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高度集中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道德觀的教育,旨在引導大學生形成社會期望的思想品德。脫貧攻堅精神的價值內涵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融相通,其所涵蓋的精神品質是寶貴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一方面,脫貧攻堅精神是新時代取得的精神之果,是對大學生進行國情教育、黨的方針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的現實資源。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增強脫貧攻堅精神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又與時俱進地豐富思政課內容,實現理論創新。另一方面,脫貧攻堅精神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2021年9月,中宣部將脫貧攻堅精神納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其作為一種振奮人心、積極向上的精神樣態,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精神世界的發展,引導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把“等、靠、要”的錯誤思想轉化為“取、爭、做”的主動進取心理,在實踐中提升本領。
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來源于偉大的脫貧攻堅實踐。無數先輩和共產黨人身上的優秀品質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僅值得大學生學習,更應該傳承與發揚。“理想信念是一種精神現象,是人的心靈世界的核心,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奮斗目標的集中體現。”[3]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他們的理想信念狀況不僅直接影響自身的前途,更關乎國家未來的發展。脫貧攻堅精神是大學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鮮活教材,大學生應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高校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應始終以學生為本,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用鮮活生動的感人事跡引導大學生敢于直面現實挑戰,把個人的理想同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緊結合在一起,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
中國共產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貧困實際進行科學研判,走出了一條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向同行的脫貧道路,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性價值。脫貧攻堅精神是脫貧攻堅實踐的理論結晶。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憧憬美好幸福、共同富裕的生活。無論是古代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詩·大雅·民勞》記載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還是近代以來康有為描繪的“太平盛世”、孫中山提出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社會,都體現了人們擺脫貧困、過上平靜安逸美好生活的愿望。在黨的帶領下,中華千年小康夢得以實現。中國人民在歷史的貫通中傳承、賡續民族精神,并自覺地將其轉化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有力地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引領性。
偉大脫貧攻堅精神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寶庫,要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具體路徑,提高脫貧攻堅精神育人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4],也是大學生學習“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的主渠道,高校應注重從精神層面做好經驗推廣。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廣大教師應該結合課程的特點,有所側重地將偉大脫貧攻堅精神融入教學。首先,將脫貧攻堅精神編入教材。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意味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是中國人民書寫歷史的人間奇跡,更是全球脫貧攻堅事業的偉大壯舉。脫貧攻堅精神內蘊深刻,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應將其編進思政教材,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實現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轉化。其次,思政課教師應深入理解和研究脫貧攻堅精神。教育者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養和知識素養,只有自己清晰明了才能有針對性地講授給學生;教育者情懷要深、人格要正,應以身作則,將脫貧攻堅精神外化于行,更好地引領、帶動青年大學生。最后,思政課教師應圍繞脫貧攻堅這一主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5]教師既要講好理論又要講好故事,根據大學生思想實際和發展需要,靈活運用社會實例,講好新時代脫貧攻堅中的偉大事跡,以情感人、以情動人,進一步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和時效性,讓大學生精準把握脫貧攻堅精神的本質,增強大學生的理論認同。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6]校園文化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具有導向、熏陶、激勵和輻射功能,都在大學生德育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學校可以在圖書館、綜合樓大廳、食堂等公共場所或媒體平臺播出脫貧攻堅專題紀錄片或貼近學生實際的脫貧影視作品,讓學生充分了解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與時俱進地利用虛擬技術、人工智能等傳媒載體,將脫貧攻堅的實績融入學校的網絡平臺,將各種信息即時傳遞給學生,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高校要搞好校園精神文化活動,通過主題征文活動、文化講座、演講比賽等方式弘揚脫貧攻堅精神;也可以舉辦脫貧攻堅主題藝術活動,讓學生以視頻、詩歌、小品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個引導教育對象產生責任認知并促成其踐行責任行為的過程。實踐鍛煉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認識世界的直接理論來源。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從課堂走向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激活學生向生活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社會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一方面,可以開設課外宣講活動。大學生可以依托脫貧事跡和脫貧榜樣,走出課堂、走出校園,選擇好主題,開設宣講活動。學生在準備階段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將所學所知所感講述給更多的人,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也有利于延續脫貧攻堅精神。另一方面,引導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積極參與鄉村建設,是大學生參與社會治理的有效方式。高校可以搭建與農村聯系的長效機制,成立大學生融入鄉村振興的工作小組,提供信息技術等咨詢服務;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團隊形式利用寒暑假參與“三下鄉”活動,帶著鄉村建設與發展的問題走向基層,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大學生將所學知識和理論經驗運用到全面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當中,為農民的生活、農業農村的發展獻計獻策。
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者和見證者,而他們的實際能力和素質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夠擔此重任。推動大學生實踐養成,有助于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抗壓能力、理性辨別能力、審美能力,激發他們對真善美的價值探索與追求,實現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自我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