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杭
(長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心理健康是現代社會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而衡量心理健康的一個核心指標是情緒健康。情緒是個體行為的重要驅動力,它影響個體認知水平、行為抉擇、人格形成以及人際關系的處理[1]。由于認知出現偏差,大學生的各類心理問題日趨增多,開展大學生情緒教育迫在眉睫。通過情緒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情緒教育是指個人能夠探明自我的情緒狀態,正確感受他人情緒,控制并合理表達自身情緒,發掘人的本質中最深層的動機,使個體的知識、品德和意志朝著崇高的目標發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基礎上。情緒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 世紀 60 年代,情緒教育興起于西方發達國家,初衷是借助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率及更好的學業成績。情緒教育是涉及多方面的綜合教育,主要包括三部分:自我情緒教育、學校的精神關懷和公民教育[2]。西方國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情緒教育經驗,并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模式,而我國的大學生情緒教育不論在內容還是模式方面仍在探索中。
弗洛伊德指出:“學習掌控自己的情緒是成為文明人的基礎”。當代大學生接受情緒教育,目的不僅是要成為現代文明人,更要成為一名心智、人格和諧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大學生情緒教育的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學會合理表達情緒與情緒自我調節。大學生要做情緒的主人,將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破壞性及傷害性情緒轉變為無害甚至積極的情緒;在情緒上逐漸獨立,增進自我情緒認知評價和判斷力,學會應對壓力、榮耀與挫折;面對現實勇于承擔責任,對暫時的成就能夠泰然處之;擁有積極、樂觀、穩定的情緒,能夠快速從低落的心境中走出來;能夠接納自己的各種基本情緒,并正確地管理情緒。
第二,尊重他人,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情緒教育,大學生能夠具有識別他人情緒狀態的能力,為建立有效的人際溝通奠定良好基礎;愿意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學會關懷及幫助他人;能夠積極接受和適應現實環境,擁有頑強的意志品質;能夠正確對待學習、交往、戀愛、擇業及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做到充滿信心、積極應對;能根據現實環境的要求,及時調整個人需要和愿望,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第三,注重情緒體驗與內心道德本性的發展。成為一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新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通過情緒教育,大學生可以感受和了解各種情緒,注重道德品質的發展,學會愛、感激與尊重,感受生命的意義。大學生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需要具備良好的品德素養,具有時代責任感、使命感,熱愛祖國,敢于擔當,做一個內心情感豐盈的人。
第四,完善自我成長,形成健康人格。通過情緒教育,大學生既能欣賞自己的長處,也能接納自己的不足,避免產生情緒困擾。學會認識基本情緒,如快樂、恐懼、憤怒、悲傷;學會識別高級情緒,如羞恥、內疚、尷尬、自豪等。前者是與生俱來的情緒,而后者是隨著個體對自我認識的發展而逐漸產生的情緒,需要自我評價的卷入。通過情緒教育,大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逐漸形成完整和諧的人格。
根據大學生情緒教育的目標,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大學生情緒教育包含三方面主要內容。
第一,情緒知識教育。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情緒波動對有些人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那是由于他們會在適當的時候發泄,也在適當的時候控制,不使它泛濫而淹沒了別人,也不任它淤塞而使自己崩潰。”情緒是復雜的,每種情緒都有各自的功能和特點,如自豪情緒可以讓大學生體會到自信與自尊,增加行為的動力;而羞恥是一種有益的負性情緒,“知恥而后勇”可以幫助大學生進行自我反省,從而產生補償行為。對大學生開展情緒教育,使之掌握情緒的基本特征,學會正確地理解情緒和情緒表達,是開展情緒健康教育的基礎。
第二,情緒管理能力培養。準確知覺和理解情緒是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情緒素養。自我掌控水平高的大學生善于敏銳知覺和理解他人及自己的情緒,并適時調整自己的言行;相反,自我掌控水平較低的學生不善于準確知覺和理解情緒,更不善于以合適的方式表達情緒,在生活中容易碰壁而產生消極情緒。大學生可以從分析自我的情緒狀態、生理狀態入手,結合引發情緒的事件進行知覺情緒能力培養;通過語言表達、面部表情、行為動作等信息,識別情緒的真實含義;學會自我剖析情緒產生的真正誘因,尤其要合理、準確地分析復雜情緒產生的原因。情緒教育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管理情緒,使大學生活更有意義。
第三,掌握情緒、認知、行為三者之間的關系。心理學家拉扎勒斯提出的認知-評價理論認為情緒是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接受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刺激的反應。情緒活動必須有認知活動的指導,只有這樣,個體才可以了解環境中刺激事件的意義,從而選擇適當的、有價值的行為反應。在情緒活動中,人們需要不斷地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系[3]。可見,情緒、認知與行為三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情緒是個體對環境事件知覺到有害或有益的反應。掌握情緒、認知與行為之間的關系,才能在日常行為中關注情緒的發展,不斷審視自我的行為,構建符合社會標準的道德行為。
大學生的情緒健康是其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情緒教育的途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第一,自我、他人、社會三位一體的情緒教育模式。首先,對大學生而言,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獲得基本知識僅是情緒教育的一個方面,更多的時候要積極開展自我情緒教育。如自我情緒認知,即察覺自己的情緒狀態,并能夠用言語準確地描述出來;學會自我情緒管理,不讓情緒干擾當前所從事的活動,并能夠從消極情緒的困擾或高度興奮的狀態中迅速恢復過來;學會移情,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思想。大學生開展自我情緒教育,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之一。
其次,真誠接受來自他人的情緒教育指導和建議。當大學生身陷不良情緒時,很難從中自拔,這就需要主動尋求他人的建議和幫助[4]。在人生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難免有迷茫的時候,這時要學會向身邊值得信賴的人求助。高校管理者和教師要隨時掌握學生的情緒發展動態,對可能遇到的情緒問題提前作出反應,讓學生對這些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思想準備,避免突然發生時手足無措導致的情緒障礙。
再次,情緒教育可以從社會環境中獲得。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個體發展模型-生態系統理論,強調發展中的個體是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的。在這些系統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個體發展[5]。每一層級的系統都會作用于個體,反過來,個體的發展也會影響外圍環境。一名大學生若總是積極、樂觀向上,其情緒也會感染身邊的同學,從而建立一種和諧、穩定的社會人際網絡。在社會環境中學會情緒教育,可以為大學生今后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第二,直接和間接的情緒教育體驗。直接情緒體驗是指自身的情緒感受。體驗不同類型的情緒,不論是積極情緒,如快樂、自豪、幸福等,還是消極情緒,如悲傷、羞恥、內疚等,對大學生的成長都是必要的。通過真實的體驗,大學生能夠準確剖析自我的情緒狀態,理解他人。體驗不同情緒的關鍵是如何掌控、如何調節和管理不同類型的情緒。一個人憤怒時,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后果將不堪設想;反之,當意識到自己情緒將要變得惡劣時,要及時調控自己的言語或行為,必要的時候要暫時離開讓自己憤怒的情景或當事人。大學生不論處于哪種情緒狀態,都要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以坦蕩的心境面對成功或失敗。
間接情緒體驗是指來自外界或他人的情緒教育。社會心理學之父阿爾伯特· 班杜拉提出觀察學習理論,即人類的行為可以通過觀察他人間接獲得。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的“習得情緒實驗”也證明人類情緒是學習和條件反射的產物。因此,大學生可以借助現代社會多種媒介,如期刊、報紙、網絡、影視作品等,學習觀察獲得他人的情緒反應,從而反思和提升自我情緒教育水平。
第三,情緒教育活動的多樣性。情緒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根據個體和團體的心理發生、發展規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確立情緒教育內容和情緒訓練指導策略等。目前高校雖已開展和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為了使情緒教育順利實施,有必要系統地針對大學生常見的情緒類型,編寫不同情緒訓練操作手冊,使情緒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目前大學生的情緒教育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高校的公共心理健康課程,二是高校的心理社團活動或心理咨詢。這些課程和活動主要針對大學生產生的負面情緒,如抑郁、焦慮、自卑等進行情緒教育。而從積極心理學視角進行正性情緒教育,更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學校中實施的情緒教育,目的不應該只是減少或消除學生的情緒困擾,更重要的是教會和引導學生發展積極情緒,發現個人優秀品質,找到人生目標,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懷。此外,開設相關的輔助課程也是情緒教育的一種方式。如情緒控制技巧介紹,教會大學生如何控制或平息憤怒、焦躁、憂郁等不良情緒;開設專項情緒訓練,針對不同情緒類型,組織和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提升大學生對積極情緒的認識水平。大學生通過有組織、有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可以提升情緒教育水平。如定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走進社區、孤兒院、敬老院等,或者利用假期去農村、城鎮辦學條件較差的學校,在傳遞知識的同時給需要幫助的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提升情緒素養,為創造幸福人生奠定基礎。
大學生情緒教育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和快樂的源泉,是引導大學生努力踐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是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棟梁之才的核心素養。當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