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亮 楊延波 茍琦智
普通高等學校承擔著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為核心內容的五大職能,反映出黨和國家對高等學校性質與使命的要求,體現了黨和人民對高等教育功能與職責的期望。在職業教育領域,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系列重大政策的陸續出臺,既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和思路,又為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教改革發展明確了目標和任務。高等職業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肩負著五大職能,特別是“雙高”院校。對接高校五大職能要求,“雙高”院校引領職業教育五維度高質量發展,將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對“雙高”院校而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人才培養是強基樹標,強基是固本,是厚實基礎、回歸教學;樹標是塑形,是確立新目標、達到新高度。科學研究是培優賦能,培優是構建梯隊、層級培養,賦能是激發活力、提升能力。社會服務是提質增效,提質是提升服務重點行業和支柱產業的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效是增強職業教育和社會培訓的實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文化傳承創新是特色發展,特色是總結凝練辦學積淀,推進理想信念教育,構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發展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引領職教治理改革,打造黨建帶群建、群建促黨建的新格局。國際交流合作是開放共享,開放是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構建發展共同體,共享是共同開發高質量職教資源,融入世界職教發展體系。其中,人才培養注重專業(群)建設,科學研究注重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社會服務注重育訓并舉,文化傳承創新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注重高質量職教資源輸出。可見,五維度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任務、內涵建設、社會責任、理想信念和發展方向五個方面,科學系統地回答了職業教育怎樣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應重點從專業(群)建設、科技創新、育訓并舉、思政教育、開放辦學五個方面開展工作,實現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專業(群)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對接產業發展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開發教學資源是核心。科技創新是內涵提升的要求,必須有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育訓并舉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職業教育和社會培訓的必由之路。思政教育是育人特色,黨建樹旗引領,深化內部治理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放辦學是關鍵所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提升中國職教國際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綜上,專業(群)建設是核心,科技創新是賦能,育訓并舉是增效,思政教育是特色,開放辦學是關鍵。
1.對接產業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國家政策,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和院校辦學實際,明晰院校辦學定位,發揮專業優化設置的作用,培養具有行業特點、地域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一是結合生源多樣化實際,堅持育訓并舉,堅守類型特色,豐富辦學形式,創新教學模式,打造高職教育新的增長極。二是開發教學資源和培訓項目,重視辦學特色,從戰略全局性方面著眼,按照差異化、錯位性和高質量發展要求,融入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2.強基礎,持續深化“三教”改革。一是基于專業群建設,優化整合教育教學資源體系,重構高效系統化技術技能培養體系。明確專業發展目標,明晰專業建設定位,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二是持續深化“三教”改革,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落實因材施教理念,滿足創新驅動、國際化發展要求;以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和學生技能大賽為抓手,推動教學方法改革;以“崗課賽證”推動實踐教學改革,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開發;制訂創新能力提升育人改革方案,健全完善績效評價機制。
3.樹標桿,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分層分類、分步實施原則,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具有國際視野和過硬的職業素養為目標,通過實施以優質生源工程、優師優育工程、優生優業工程、優業優扶工程為主要內容的“四優工程”,帶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充分挖掘各專業辦學潛力,整合利用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搭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所需的完整評估遴選體系、選拔培養體系、就業服務體系和組織保障體系。
1.加強科研投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并加強科研平臺和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實現院校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更好地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組建科技創新研究團隊,為科研創新能力提升提供人才保障。探索與更多、更大的行業企業合作,促進科研能力逐步提升,提高院校承擔重大項目的綜合能力。拓展與多地區、大范圍、深層次的合作范圍,探索高層次人才與行業企業共同發展的新模式,促進橫向合作,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2.層級培養,發揮院校科技創新服務功能。基于科研平臺,緊跟當前企業技術升級和開發過程中的技術難點,加大科研投入和開發力度。舉辦或組織參加各種技術交流會,促進區域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掌握行業發展脈絡和實時動態,拓寬引進科技人才的渠道,組建多層次、分類別的混合式科技創新團隊,通過技術人才隊伍培養,科技創新服務示范作用發揮,為社會不斷培養和輸送高素質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3.增值賦能,實現對接產業向提升產業轉變。主動對接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建設行業企業服務中心,提升服務高技術企業的技術發展能力,促進創新成果與核心技術產業化,建立引智進校、引才進校、引標準進校的“三引進”機制。制定激勵政策,引導教師參與高技術企業的應用技術研發,面向高技術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實現對接產業向提升產業轉變。
1.堅持育訓并舉,構建特色產業人才培養培訓體系。發揮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職業院校校長培訓培育基地等平臺作用,優化培訓內容、創新培訓形式、提升培訓質量,重點打造國培、省培和校培“三級培訓”項目品牌。發揮行業教育培訓聯盟單位功能,為區域內行業提供就業創業和技能培訓,打造服務項目品牌,服務行業產業轉型升級。校企合作共建企業大學,持續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培養和在職職工繼續教育等。
2.提升服務重點行業和支柱產業能力,強化社會培訓資源建設。對接區域重點行業和支柱產業需求,聚焦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信息技術在職業培訓和社會服務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職業培訓過程、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和服務質量評價的有機融合。按照“外引內建、強化內涵、提高質量、打造品牌”的原則,開發特色社會培訓包、專業培訓模塊等培訓資源,建成具有行業影響力的職業培訓典型項目,打造面向全國的職業培訓教學資源庫。
3.促進科技精準扶貧,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高層次人才的智庫優勢和技術能力,為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制訂發展計劃和提供政策咨詢。借鑒國內外成功和成熟經驗,積極構建幫扶命運共同體,引導社會人才資源、優質科技資源與貧困地區精準對接,推進當地優勢產業發展。依托院校優勢專業的成熟技術,利用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加強技術培訓,發揮新技術示范推廣作用,有效提升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技術技能水平,促進當地特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1.黨建引領,實現高職教育高水平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好各級黨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突破點,深化內部治理改革,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施將教師黨支部書記培養為黨建工作和專業建設的“雙帶頭人”培育工程,著力提升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和效果。把加強黨的建設落到實處,實現黨對院校工作的全面領導。
2.創特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育人先育己,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立德樹人的出發點。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思政育人為重點,提升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質量。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要求,實施黨建創優工程,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融合、資源集中、要素協同,構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大思政工作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培育具有國家情懷、世界眼光的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3.謀發展,提升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治理體系改革,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完善以大學章程為統領、符合職業教育辦學要求的治理制度體系。健全“三重一大”決策機制,完善“兩個責任”清單制度。建立自主辦學、科學決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機制,積極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體系。全面提升基層黨建組織力、立德樹人凝聚力、校園文化感召力、黨建引領內驅力,形成黨建帶群建、群建促黨建的新格局。
1.促進開放,拓展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正確處理中外合作辦學和項目的規模與質量。同時,注重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把質量提升作為中心任務,引進境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提升合作辦學質量和水平,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的合作辦學格局。與發達國家職業院校開展師生交流、學分互認等項目試點,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發、申報中國國家漢辦孔子課堂項目,開展“漢語+技能”海外辦學項目,設立“漢語+技能”培訓中心等,形成一批中外合作辦學的優秀成果。
2.共享成果,推進國際教育資源互融。堅持“引進來、走出去”,推進國際教育資源互融,積極融入世界職教發展體系。在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同時,利用合作辦學平臺打造一支高素質、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培養一批國際化、實力強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積極參與教育部職業教育“走出去”項目,建立海外學歷教育分院,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落實落細。建設專業教育教學資源,牽頭或參與專業標準制定,輸出推廣我國職業教育資源和專業標準。持續擴大辦學空間和合作范圍,牽頭成立中外合作聯盟、中外職業教育示范項目、中外教師培訓基地等。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院校建立發展共同體,互派師生交流學習,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品牌,提升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要抓住“職業教育前途廣闊”的歷史機遇,扛起“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責任擔當,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多措并舉實現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