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彥吉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2021年5月21日,國家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8月陸續試點實行。“雙減”政策的出臺,引起了整個教育行業的關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紛紛發布中小學減負文件,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的基礎上,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各地出臺的文件精神直指教培行業,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教培行業直接受到沖擊,為了爭取更大生存空間開始積極轉型。如新東方教育集團2021年底前裁員超過4萬人,努力向成人教育及大學教育轉型。更多的教培行業從業人員面臨著再就業的壓力。
“雙減”政策的出臺,無疑給整個教培行業,尤其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帶來巨大沖擊。為了尋求一線生機,各教培機構積極轉型,調整業務范圍。業務板塊的調整直接帶來教培行業人力資源的流動,招聘規模不斷收縮。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及萬行教師人才網招聘平臺數據顯示,教培行業招聘規模均出現不同幅度減小,且招聘條件要求和專業限制均出現明顯結構性調整。
教培行業的整體形勢變化,為行業從業者敲響了警鐘,迫使其重新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各地陸續出臺相關的政策指導,促進行業內部洗牌,引導行業良性發展。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顯示,教育培訓行業求職者2021年6月求職人數逆勢環比增長8.7%,7月進一步增長10.4%。隨著政策落地推進,業內人士愈加清晰未來規劃,求職人數可能會繼續增長[1]。
教育培訓行業從業人員以師范生為主,持有相應的專業教師資格證書,并通過多年的教育培訓經驗積累,能更快地了解學情,掌握專業教學技巧,對教學類用人單位更具吸引力。教育培訓行業從業人員是剛走上講堂師范類畢業生的有力競爭者。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師工資待遇。同時,社會資本大量涌入民辦教育領域,教育培訓行業師資缺口巨大,教師行業一度成為社會熱門行業,直接導致師范類畢業生逐年增加。自2020年受疫情影響以來,一方面,各高校出臺相關防控措施,學生實習實踐計劃不斷調整,實習與就業脫軌嚴重;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影響,部分單位不能開展現場招聘,線上招聘對學生的教師素養考核不夠全面,致使部分企業轉移招聘目標或推遲招聘計劃。吉林省C師范高校2020年下半年舉辦小型師范類招聘會4場,招聘單位212家,學校類專場宣講會176場次;而2021年下半年疫情反復,入校單位數量明顯較少,舉辦小型師范類招聘會3場,招聘單位123家,學校類專場宣講會57場次。入校單位數量的減少直接影響就業招聘效果,學生就業選擇余地減小,截至2021年12月底,該校師范生就業率僅為2020年同期的一半。
近年來,師范類畢業生人數常年保持在60萬以上。2013—2015年師范類各學段畢業生人數分別為64.878 9萬、62.414萬、60.372 2萬,呈逐年上升態勢,畢業生增量明顯。對吉林省屬6所本科師范院校2021屆畢業生調查顯示,師范類畢業生綜合考研報考率達66%,考研成功率卻只有10.8%。受師范類專業特點影響,考研“二戰”、考取公務員與事業單位、暫緩就業人數比例持高不下,直接導致師范畢業生存量逐年增加。
根據萬行教師人才網統計,2020年社會對各學段教師需求人數都較2019年大幅下降,并且趨勢明顯。師范人才就業競爭激烈,直接導致公辦學校招聘層次越來越高,用人單位越發傾向于招聘名校畢業生。部分招聘單位還會在意應聘者的第一學歷,將教師教學能力與名校名專業結合在一起。部分單位為了減少用人成本,將工作經驗和工作經歷作為考核對象。一些單位為了能夠招聘到中意的教師,直接到教育部直屬的六所師范類院校招聘教師,普通師范院校畢業生會因為“出身”而被一票否決[2]。
自2015年教師資格證改革以來,越來越多的非師范專業學生考取教師資格證。2016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為260萬人,而到2021年,報名人數突破900萬人。一些重點綜合院校的學生考取教師資格證后參與到教師招聘當中,直接擠壓了師范生的就業市場。如2021年吉林省長春市“強師計劃”的文件要求,報考的條件為教育部直屬六所師范院校及吉林大學的畢業生,省內眾多其他師范院校畢業生卻沒有資格報名。
從2000年開始,我國大城市虹吸效應明顯增強。以吉林省為例,省會長春市GDP在2020年已超過吉林省GDP總量一半,長春市人口接近吉林省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省域主導地位明顯。當前高校畢業生已經普遍為“00后”,他們對大城市情有獨鐘,蜂擁而至,導致市場需求與實際就業預期大相徑庭。長春市“強師計劃”已不傾向于省屬師范院校,師資招聘門檻也整體向名校高學歷傾斜,留給普通師范院校師范生的就業機會有限。區域重點城市外的縣城師資缺口仍然明顯,多以事業單位招聘及特崗教師補充。近年來,在特崗教師招聘人數略有增加,報名人數卻大大減少。部分偏遠地區學校空崗空編,師資缺口仍然很大。
政府的相關就業服務部門在制定政策時要時刻緊跟市場動態,有的放矢,做到政策精準、挖掘資源、落實有效。首先,充分挖掘、整合各級各類政府相關部門資源,統籌協調。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做好師范生就業的保駕護航工作。其次,隨著疫情常態化,線下招聘的不確定因素增加,政府部門應牽頭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招聘平臺,網羅多方資源,將招聘信息區域共享,做好招聘流程的對接、服務與指導。完善就業幫扶體系,搭建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平臺,做好先進典型的宣傳。再次,完善師范生招聘機制,簡化招聘流程。在疫情防控常態下,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基層項目招募的支持力度,加強宣傳引導,完善后期保障,促進師范生到基層就業。最后,政府應在使用引領動員型政策工具、能力提升型政策工具和保障支持型政策工具的同時,加強對監督評價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根據師范生就業需求和就業群體的特點,從政策的功能目標、實施階段入手,加強對各類政策工具的統籌使用,有效落實各省相關政策[3]。
目前,高校主要的就業資源包括:學校資源、社會互聯網資源、親戚朋友資源、校友及學長資源等,其中由學校提供的就業資源被廣泛地使用。學校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多方位搜集資源。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畢業生可更便捷地掌握多維信息,并可根據自身的求職意向匹配就業;另一方面,資源的共享更普及,市場的細分領域更明顯,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專注于師資招聘的服務機構。學校可以整合相應的招聘資源,為畢業生拓寬就業渠道。
高校要不斷完善就業服務平臺,通過平臺功能及校友資源,建立完善的用人單位反饋機制和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體系,通過大數據分析功能將有效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反饋。將教育教學過程與就業教育有機結合,使就業服務平臺成為高校洞察市場需求變化的“鏡子”。高校在使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就業指導工作時,應統籌規劃指導,科學合理安排,突出平臺優勢,務求工作實效,積極宣傳,靈活運用,不斷增強平臺影響力與關注度,擴大微信公眾平臺的作用面,提高就業指導服務質量[4]。有效利用線上招聘資源的同時,學校要加大力度開發市場資源,充分利用校友資源,根據專業設置特色及區域需求匹配分析,分層次、分類別匹配資源,做到精準指導、有效對接。
在課程設置上突出師范性,堅持師范生特色培養。教學改革方向要與時俱進,要接地氣重實效,從教學及第三課堂上加強師范生師范技能養成。課程是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載體,在課程設置上強化師范性,意味著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突出師范性[5]。各地方高校要結合自身特點,校領導主抓,教務部門與各學院通力合作,可成立專門的師資培訓中心、教育技能訓練中心、教學實踐中心等部門。組織開展師范類訓練活動,如開展教學基本功比賽、“三字一話”大賽、教學演講比賽、教學設計大賽等與從教相關的比賽。比賽可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分開開展,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同時,要發掘校友資源,充分利用校友的教學經驗,讓學生深入了解當下的教學理念及方法。
要將課程思政融入就業教育,通過觀念引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畢業生深入基層,讓畢業生將個人職業發展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基層,填補基礎教育資源在基層的缺失。高校要充分利用師資資源,做好特崗教師、三支一扶等政策解讀,抓住基層就業紅利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公開招聘有關工作的通知》,招收40多萬高校畢業生補充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隊伍[6]。雖然國家不斷加大基礎教育投資力度及政策支持,但調查顯示,近年來經常出現崗位空缺及個別地區、個別專業無人參與的現象。家庭及學校要引導學生走入基層,扎根基礎教育。
師范生的專業特點決定了教育實習在就業中的作用。要做好實習與就業的銜接,共建“實習+就業”基地模式,優勢明顯。首先,可做到師范類院校與用人單位資源共享。一方面,師范院校提供更好的理論基礎,通過研討交流,提高師資水平。不同類型的師范高校與不同地域的師范畢業生不但給用人單位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還提供了帶有地域特色的教學方法,從而提升用人單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畢業生可汲取用人單位先進的教育理念,走進一線教學現場,使學習與實踐同步,更好地銜接就業。通過實習,雙方會有進一步了解,用人單位了解實習生的可塑之處,實習生了解了用人單位的文化及工作環境。通過實習期,雙方達成就業意愿的機會大大提高。
有效的監督與指導是“校地合作”模式的根本,不斷創新是“校地”合作模式的保障。校地合作要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建立長效溝通機制,并制定和完善“校地”合作相關管理細則,將實習需求、實習保障、實習目標、就業意向等納入管理細則。地方政府能夠及時準確提供相關師資需求,學校根據需求做到精準匹配,將教育實習實踐內容深化,從而保障“校地”合作平穩有序進行,保障高校師范生得到最優質的培養,實現“校地”共同發展、合作雙贏的目標[7]。“校地”合作模式的推進離不開與時俱進、因地制宜。要緊跟時代與社會變革的步伐,根據實際情況將“實習+就業”細化,適當加入職前聯合培養、頂崗實習、交流實習等環節。
充分高質量就業是當下師范類大學生的一個挑戰,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牽動著每一個師范生及其家庭。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場需求變化莫測,影響因素不斷增多,師范類大學生的就業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雙減”政策的出臺,疫情常態化,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區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導致就業地區的結構性失衡和就業意向地域差異明顯,師范生就業問題變得尤為突出。政府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洞察市場變化,為高校的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提供政策引導,推進高校師范生培養模式和體系改革。學校要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緊跟市場需求變化,多方發掘資源,創新“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模式,拓寬聯合培養路徑,以社會實際需求為導向,著力提升師范生就業能力,提高就業匹配度和職業適應力。師范生必須了解時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洞察市場需求變化,積極參與教育實習和實踐,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不斷提升自身就業能力。同時,家庭也要做好畢業生的思想引導和就業保障工作,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發揮積極推動作用。只有多方協力,師范生的就業問題才會得到有效解決,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長效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