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麗,張年友 ,孫立海
(1.長春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長春建筑學院,吉林 長春 130607;3.吉林省教育科技產業服務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2)
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時代。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國家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以及疫情的影響,都對畢業生就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畢業生就業難成為近年來普遍存在的現象。以行業企業需求為標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各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更成為民辦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
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院校存在經費來源單一、“雙師型”師資隊伍缺乏、科研實力不強、校企合作不深入等問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成為民辦院校生存發展的關鍵。各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實踐教學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1]。在校企合作中,行業協會發揮著“橋梁”的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特殊作用,改變單一的校企合作,對建筑類民辦院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2]。
截至2020年,全國民辦本科院校共433所,其中獨立學院共246所,民辦普通本科院校167所(包含已經由獨立學院轉設的75所民辦本科院校),另有20所民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院校[3]。民辦本科院校已經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規范學校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畢業生實習就業工作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
民辦院校目前經費主要來源于自籌及學生學費,缺乏社會及國家的資金扶持,學校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入了大量的經費,難以在實習實訓平臺、實驗設備等方面再投入大量的配套資金。同時,由于行業發展速度領先于高校的實踐教學,民辦高校在實習實踐設施更新中出現遲緩的狀況,使學生在實習實踐環節方面與行業需求存在差距。
師資隊伍建設決定著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又是衡量人才體系培養的關鍵指標。目前,民辦院校在發展中師資隊伍建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師資隊伍職稱、學歷、年齡等結構不合理。民辦院校教師高級職稱比例低,博士學歷少,年輕教師多[4]。二是民辦院校教師流動性大,歸屬感不強。受民辦院校工資待遇、養老保險、各項福利待遇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民辦院校工作歷練后就選擇公考。三是“雙師型”師資力量不足。民辦院校教師教學工作量較大,很難滿足邊教學邊進行崗位實踐的時間、精力要求。
高校以科研項目、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為突破口,加強服務社會的能力。民辦院校科研工作起步晚,高質量論文與高層次的課題、科技獎勵不多,發明專利不多。主要原因為,一是學校整體科研氛圍不濃,高職稱教師數量不足,人才流動性大,獎勵機制缺乏;二是教師科研主動性差,教師所做的科研基本是為了滿足評職的需要,缺乏主觀能動性,寧愿選擇更多教學工作量也不愿意開展科研工作[5];三是社會對民辦院校的科研工作支持力度薄弱。
民辦院校對校企合作缺乏重視,掛牌基地較多,深入合作、強化建設的偏少。企業缺乏校企合作的熱情,由于辦學時間短、社會影響力有限,部分企業不愿意與民辦院校深度合作。部分企業在接收學生實習時僅僅是走過場,不愿意讓學生參與項目。特別是建筑類施工單位,考慮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等因素,不愿意接收學生定崗實習。校企合作的雙方均缺乏對于人才培養的認識,校企雙方僅是點對點合作,例如單純的實習基地、畢業生招聘等。缺乏在社會需求方面、用人標準、行業培訓、引企入校、高校服務社會等方面的交流。
建筑業相關的行業協會均在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指導下,為行業發展服務充分發揮“參謀”“助手”“橋梁”“紐帶”的作用,緊緊圍繞國家建設重點工作和中心工作開展活動。行業協會應充分利用平臺優勢,實現行業快速發展,加速推動經濟建設。
行業協會具有溝通、協調、監督、統計、研究以及服務各會員單位的基本職能,在政府與企業之間構建起了“橋梁”。負責及時向企業傳達政府部門的行業發展規劃、政策、方針等工作,負責及時了解行業內部、市場運行、規范管理等工作,對增強市場競爭力、建立現代化管理制度、行業內企業的合法權益、良性發展具有一定的職責。行業協會具有組織、管理、協調各企業會員單位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能加速推動校企合作的速度、深度、廣度,提高校企合作的穩定性,彌補民辦院校知名度不高等遺憾[6]。
建筑類行業協會以安全生產、規范行業標準、信用評價為依托,不斷加強行業基礎建設。通過奧運會項目、特色項目的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境外工程)等工程項目的評比,提高建設工程質量水平。通過積極探索施工BIM應用、BIM技術與“云”職能建造、綠建、裝配式等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加速推動建筑行業技術進步。民辦院校可以在建筑類行業協會中真實了解行業規范、特色項目以及最前沿的行業情況及用人標準,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詳實的參考材料。
行業協會的管理層均由具有業界資深的退休領導和專家組成。民辦院校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的專家團隊,有效地補充學校教師結構不合理的不足,同時提高社會影響力。民辦院校也可以借助行業協會各會員企業優質、先進的儀器、設備為學生實習實踐提供便利條件,增強辦學實力。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需求。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與現實存在差距,實習、實踐脫離實際崗位,學校科技創新、科研項目與不能滿足行業發展的需求,專業方向與社會需求偏離等問題依然存在[4]。民辦院校根據其辦學性質,緊跟社會需求,依托行業協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
行業協會作為政府與企業的“橋梁”,能及時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用人標準。在行業協會的牽頭下,學校、企業深度合作,能準確地把握整個建筑業人才需求狀況,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學校專業設置及課程安排,在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在學科專業結構、教學組織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進行有效地改革。以新工科的專業、產業需求為導向,協、校、企共同制定培養目標、開發課程,將實際崗位需求融入教學過程,為建筑業培養用得上、干得好、信得過的專業技術人才。
行業協會作為企業的民間組織,是行業內企業的“娘家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行業協會可組織開展行業內部招聘會,行業招聘會具有影響力大、專業性強、對口率、簽約率高等特點,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就業,增強高校在社會的影響力。行業協會可與各企業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通過選送優秀學生開展定崗實習工作,不斷提高學生的實習實踐能力,實現學校與企業在人才輸送上的“無縫對接”。
協會、高校、企業有機聯動,能充分發揮各自職能,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機制。一是學校與行業協會的深入融合,可以積極引入行業優秀的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為客座教授,開展前沿的報告講座,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領域。二是學校積極鼓勵中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鼓勵教師深入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做工程訪問學者,加速高校“雙師型”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在理論授課時的工程經驗。三是通過引企入校,建立校企工作室、實驗室,讓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零距離地真實參與工作,不斷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四是通過行業的先進事跡、優質工程項目推廣,進一步將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協作共進、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工匠精神”。
行業協會能夠準確把握行業的質量標準,在新工科專業質量標準、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標準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高校專業認證、教學質量評估、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估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校可以發揮教師、場地的優勢,通過行業協會為企業建立實訓基地、開展培訓,既提升行業人員整體能力,又能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攻關,加強新技術以及研發能力。協會、高校、企業可以通過科研項目聯合申報、應用型項目研發、新技術應用等工作,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加速推動行業發展建設[6]。
第一,民辦院校可以申請加入行業協會,以會員的身份及時參加行業協會舉辦的各類活動,改變與協會、企業的單一合作模式;第二,民辦院校可以借助行業協會的會刊、網站、會議報道等途徑積極開展宣傳工作,提升學校在行業內部的知名度;第三,民辦院校通過行業內部會議,積極參與企業交流經驗、分享成功案例,促進校企深度融合。
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行業協會對促進建筑類民辦高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把握市場需求,培養急需人才;有利于拓寬高校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協會、高校、企業三方有機融合,能實現資源統籌整合,強化多方職責,優化合作模式,打造人才培養及社會輸送的高效鏈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