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場 馬國峰 邢志東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與社會經濟發展結合最緊密的類型教育,職業教育應由注重規模擴張轉向注重內涵發展。中職學校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指引,探索技能大賽全員化視角下中職“三教”改革,是新形勢下中職學校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重要抓手。
中職“三教”改革是指中等職業教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其中,教師是根本、是關鍵點,教材是載體、是集成點,教法是核心、是著力點。中職“三教”改革通過“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系統回答和踐行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即通過“三教”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技并修的適應產業、企業、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中職“三教”改革的關鍵在教師,特別是“雙師型”教師。當前,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第一,認定標準“模糊化”。“雙師型”教師缺乏科學有效的認定標準。第二,數量“簡單化”。“雙師型”教師數量統計僅限于“雙證書”的獲取。第三,師資來源“單一化”。教師大多來源于普通高校畢業生,他們從“校門”到“校門”,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和生產經驗。第四,結構比例“失衡化”。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比例不協調,急需大量兼職教師補充。第五,培訓過程“形式化”。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流于形式。
1.教材內容不能突出職業教育類型特色。中職教材內容偏重理論、實踐性不強,不能凸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特色。
2.教材不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部分教材更新慢、內容陳舊,沒有及時納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與企業生產實際脫節,不能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
3.教材內容跟不上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大部分中職學校仍然使用結構單一、形式枯燥的紙質教材,缺乏與“互聯網+”時代相適應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教材,并且教材的配套資源開發不足,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
1.教學方法單一、陳舊,無法適應新時期教學改革需求。部分中職教師課堂教學仍以理論知識講授為重點,以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講授法為主,較少使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更缺乏信息化手段。
2.教學模式比較落后,無法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設備的智能化、工作情境的多樣化、工作內容的復雜化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中職學校受辦學條件的限制,存在“黑板上開機器”“閉門造車”等情況,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
技能大賽全員化既是對學生專業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的檢驗,同時也是對中職學校辦學質量、管理水平以及教師素質和能力的全面大檢閱。
1.技能大賽全員化促使教師提升職業素養。教師只有自身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精神、職業行為、職業道德。
2.參賽選手的全員性促使教師樹立職業教育“面向人人、人人成才”的教學理念,做到全員育人、因材施教。
技能大賽的比賽標準對接企業崗位標準、賽項規程對接企業生產流程,這就要求加強新時代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新時期中職學校教材建設應注重德技并修、校企共建共享、“賽課”融通育人,把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引入教材,校企共同編制,聚焦專業技能、培養專業興趣、對接崗位標準、加強資源轉化,從而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技能大賽全員化的“初心”是檢驗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效果,而教學方法是實現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技能大賽全員化有利于推動教學方法改革,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目的。
在技能大賽全員化的推動下,教師采用基于企業真實生產過程的行動導向教學法,使互聯網與職業教育有機結合、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內容緊密結合、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對接,強調學習環境的真實性、實踐性、職業性,體現"做中學、做中教"職業教育特色。
1.牢記以德為先,提升教師職業素養。技能大賽全員化既是對全體學生的檢測,也是對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檢驗。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中職“三教”改革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牢記以德為先,提升教師職業素養。
第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強師德建設。強化教師立德樹人之心,使教師樹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大職業教育觀,踐行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第二,強化制度設計,聚焦師德建設。進行制度設計、強化組織領導、嚴格工作標準、狠抓工作落實、細化工作措施,確保師德師風建設規范的有力推動和高效落實,確保教師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職業歸屬感、榮譽感,培養教師良好職業態度。
第三,加強教育引導,營造師德氛圍。營造涵養高尚師德的文化氛圍和尊重職業教育的社會風尚,增強教師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
2.加強終身學習,提高教師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社會快速轉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不斷進步、產業結構升級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改革對教師素質和能力提出新要求。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加強職業教育理論學習、提升專業技能,了解產業發展、行業需求和職業崗位變化,以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
第一,制定教師專業成長規劃。根據教師職業生涯周期的四個階段,即“準備期”“適應期”“發展期”“創造期”,搭建“普通教師—骨干教師—職教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層次化、階梯式成長平臺,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
第二,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教師要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拓展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學習新技術、新規范、新工藝。
第三,培養教師綜合素質。通過校內外培訓、網絡學習、企業實踐、課題研究等多樣化途徑培養教師綜合素質,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
教材是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教材建設是事關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戰略工程。教材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1.立足全面發展,開發德技并修的教材。職業教育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技能大賽全員化的特征,遵循系統性、目標性和普適性三大原則,將技能大賽內容融入教材,開發德技并修、注重創新教育、滿足崗位實際要求的新型教材。中職學校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指引,開發內容豐富的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突出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培養德技并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校企共建共享,開發立體化、數字化教材。第一,注重多元合作,優化教材編寫團隊。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中職“三教”改革需引入行業企業參與。要把行業技術專家、企業高技能人才、職教專家、一線教師等多類型人員納入教材編寫團隊,編寫以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具有類型教育特色的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
第二,發揮企業優勢,共建共享智慧學習環境。中職學校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由企業提供市場迫切需求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發揮企業的資源優勢,由企業提供豐富的、真實的基于工作過程的典型案例庫;發揮企業的人才優勢,由企業提供基于生產崗位實際的專業教學資源庫,推進多元主體開發新教材,編寫適時更新、內容豐富、環境真實的立體化、數字化、虛擬化教材,打造校企共建共享的智慧學習環境。
3.注重融合發展,實施“賽課”融通育人。中職教材建設必須適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凸顯類型教育特色,注重融合發展,探索滿足技能大賽全員化需求的教材建設新路徑。
第一,將正確大賽觀融入課程教學。技能大賽是促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因此,中職學校應立足校本實際,以技能大賽全員化為載體,踐行“大賽引領人才培養、服務產業發展”的理念,消除功利性思想,消除“精英比賽”的問題,把“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正確大賽觀融入課程教學。
第二,將大賽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內容。技能大賽全員化面向全體學生,考核基本技能,使參賽學生人數少、受益面窄的現象得到解決。因此,教師應依據技能大賽的知識點、技能點、素養點,將大賽內容進行碎片化、項目化改造,依據大賽成果開發賽項相應的教材和資源,把大賽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促進“賽教”一體化建設,從而擴大大賽成果的受益面,提升所有學生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素養。
第三,將大賽評價融入課程評價。技能大賽全員化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再是少數競賽精英。因此,應將大賽標準融入日常教學和訓練,使技能教學標準化、規范化、客觀化;建立以技能大賽評價為依托的課程評價體系,發揮技能大賽的評價作用和導向作用,實施發展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把對學生的評價貫穿于學習、實訓、比賽的全過程,提高全體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
1.強化知行合一,改革教學模式。當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進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以質圖強的新階段,必須強化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在課堂教學中,由以“知”為主轉向“知行合一”,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做中學、訓中學、研中學、創中學”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培養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實施因材施教,改革教學方法。基于學生的能力差異和興趣差異,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改革,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因材施教。根據技能大賽全員化要求,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相對接,從而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滿足企業用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