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然,孫瑋陽,薛 剛
(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清末商會的出現是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與經世致用商業思想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清政府試圖通過團結商人來鞏固自身統治的產物。目前,學界著重從東北整體區域或以長春為案例對商會的發展變化及其社會影響進行闡釋。本文則運用相關檔案、報刊等資料,圍繞吉林商務總會的組織架構及職能等問題進行探討。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甲辰,“商部奏:勸辦商會,酌擬簡章二十六條,以資遵守,從之”[1]。1904年,《奏定商會簡明章程二十六條》正式頒布,成為各地商務興辦的指導準則。吉林商務總會①于1906年在吉林城初步建立,至1907年10月趨于完善②。吉林商務總會設立后,長春、阿勒楚喀、農安縣、烏拉街、延吉廳、磐石縣、榆樹縣、伊通州、哈爾濱等地相繼設立商會。1908年,吉林省“已有35個市縣成立商會,入會商號達到4580戶(資金在500元以下的小商小販不算商會會員,未計算在內)”[2]。
吉林商務總會的人員由總理(又稱會長)、協理和會董構成,分會的人員構成與總會基本一致。吉林商務總會總理和協理各設一人,由政界精英或有聲望的士紳擔任。協理輔助總理,統籌推進商務開展;總理則將“商務盛衰之故,進出口多寡之理,以及有無新出種植、制造各商品”匯表整理,每年定期向商部上報[3]。吉林商務總會的會董人數在20~50人之間,分會的會董人數在10~30人之間。會董依據各地商務的實際情況向各商收取會費,通過深入調查洞析商情利弊,并通過聯合決議等方式解決疑難商業糾紛。
吉林商務總會的總理、協理及會董均由選舉產生。1906年12月,吉林當局邀集眾商,推舉花翎道銜衣秉章為第一任商會總董,推舉候選知府牛翰章為副總董。1907年7月,衣秉章以年老為由請辭總董。吉林省各商家按商會章程,投票公舉滿族士紳松毓為新一任吉林商務總會總理,公舉牛翰章為協理。由于松毓身兼地方自治會會長與保路同志會會長之職,在當選吉林商務總會總理不久,便向吉林巡撫朱家寶呈遞稟文,請求另行公舉,但未獲得回復。直至1909年,“傳集各商投票公舉,其得票最多者為文道祿,應為總理;次則隆筆帖式貴,應為協理”[4],松毓才得以解職。會董亦由公舉產生,以才、地、資、望四條作為考察標準。
吉林省各地商務分會及分所作為吉林商務總會的基層組織,其重大事務的決策權需要經過吉林商務總會允準。如吉林商務總會為準磐石縣商務分會移請將鹽務歸商會承辦的示文中提到“惟磐邑地處偏隅,商人無學,智識甚淺,程度甚低,實難擔此義務。抑商等更有請者,風聞鹽務歸商家承攬拍賣,如果屬實,我磐邑闔境之鹽商等公同議定,由商會承辦所得,余資作為公款,大家均已認可”[5],反映出吉林商務總會對磐石縣商務分會的管理關系。
吉林商務總會是“帶有一定‘官督’色彩的商辦民間社團”[6],其各地商務分會及分所在參照吉林商務總會章程的基礎上,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如“吉林蜜山府地處邊徼,鋪戶寥落,現因發達商務起見,由各商組織商務分會一所,以資聯絡。惟創設之始,未能悉遵部章,暫舉定會董一人,作為簡便辦法。俟商務繁興,再行擴充辦理,以符定章,已由該府詳情公署辦理”[7]。由此可見,分會可以依據當地商務發展的實際情況便宜行事。
商業研究所作為吉林商務總會的輔助機構,其人員構成更加細化,職責劃分也趨于復雜。商業研究所設議長、議員、理事、調查員等職,允許一個職員兼掌兩個職位,如常任書記可兼任調查員;也允許不同職員共同承擔一項工作,如臨時庶務理事與庶務會計共同負責一切庶務及出入款目等事宜。
吉林商務總會由農工商部管轄,并向各商傳達政令。如吉林商務總會總理松毓、協理牛翰章關于補用知府裕康等人集股辦理吉新機器造磚有限公司轉呈給農工商部的稟文,說明其申辦緣由,以期獲得批示。農工商部要求由吉林巡撫“俟覆文到日,再行核辦,仰即傳知,遵照此批”[8],說明吉林商務總會需經過農工商部的批準,方可行事。又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二十一日,農工商部札飭吉林商務總會傳知各商速購津浦鐵路借款債票的公文中提到“查津浦鐵路借款債票既于合同內聲明,僅先利益定購,請照前議,自應通行知照。俾本國人士踴躍多購,以期保護利權,藉圖便益,相應咨行,查照通行,各商會傳知各商趕緊定購”[9],說明吉林商務總會作為農工商部與各商之間的聯絡層,將商部政令及時傳至各商知曉落實。
此外,吉林商務總會還需與地方官隨時接洽,如候選縣丞徐宇因“日本三井洋行及他西工等相率而來,意圖壟斷工界,若不亟謀抵制,必致國家漏卮,日滲國民生計,日削工業前途,何堪設想”[10],故而向吉林商務總會提出試辦建筑公所,以期通過改良建筑,發達實業、獲得紅利,進而裨益于國計民生。
《奏定商會簡明章程二十六條》第七款明確規定,商會肩負保商振商之責,商會成立的目的在于維護商人的切身利益,推動一地的商業發展。吉林商務總會積極履行職能,展現出保境安民的社會責任意識,主要體現在經濟和社會兩個方面。
其一,調查商情。如1908年,“查吉省地居極北,土性過寒,于棉花一項素所不產,近年來留心農務者,屢經培植,竟皆華而不實,終未收效。本省所用棉花紗布,向系各商販自他省,故于紛織一事,尤不講求。傳飭各商研究良法,仍行擇地試種,并分行各分會外,理合具文呈覆”[11]。這說明農工商部根據吉林省所呈報的農商情形,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方向性的引導。同年,又“查吉省近來銀根奇緊,市況蕭條,其商業之衰微,為向來所未有……除移催各分會速將本地商情,詳細移覆,以便轉呈,并分報外理。合將本省城內市面商情及調查貨物表冊具文呈報”[12]。據此,吉林商務總會通過積極地向農工商部反映嚴峻的商業形勢,并根據農工商部的指示,通知省內各地分會呈報商情,進而推動市況蕭條等問題的解決。
其二,維護商家權益。基于各商家發展的不均衡性,吉林商務總會在保持區域整體商務穩定的前提下,注重薄弱商戶的發展。如“眾商以票費苦累,為詞應卻援照煙酒稅辦法,凡糧色在一石以上者,交納票錢一百文,以為辦公紙筆之費;其零星不及一石者,應一律起票,免其票錢,以示體恤”[13]。經過吉林商務總會的努力,糧行稅票有所寬免,有助于為省內各商戶在發展初期提供寬松的商業環境,為商業發展注入活力。
其三,規范商號行為。在保護商人利益的同時,吉林商務總會也很注重規范商號行為,對商號實行規范化管理。如“郝桂林虧欠滬債七萬二千余兩,阿城分會已與會昌廣等號議,允先僅會順隆,會順興在阿會昌廣等號,合而為東者,所存紅利六萬三千余吊,提出先墊還滬債銀一萬二千兩,余之六萬兩由各該號勻作六年帶利清還”[14],而上海商會隨后向農工商部控訴,稱會昌廣、會順隆、會順興三家商號資財豐富,要求先還四萬兩,余款兩年內本利清還。即便如此,郝桂林等仍心存僥幸,意圖延期搪塞。最終吉林商務總會出面,責令阿城商務分會的郝桂林與會昌廣、會順隆、會順興三家商號及時補納拖延稅款,以此保障上海商家的利益。另吉林商務總會在1908年通告省內所有商號:針對各商控告公桂攀等欠債不償一事,應“按章追究,批稟已悉侯傳逢源溥執事分別代討,如再推延,即移提法司押追。惟該號是否在本城開設,抑在鄉鎮,稟內并未敘明,未免含混。希即明白聽覆,即辦此批”[15]。
其四,整飭度量衡。吉林商務總會具有統籌各地商會官器數量并下發新式官器的職責。然而,在整飭度量衡之初,農安商務分會、烏拉街商務分所向吉林商務總會呈報的官器數量卻遠遠超出了實際。于是,吉林商務總會迅速作出批示,要求迅速查明核實所需之數。由此,農安商務分會與烏拉街商務分所迅速進行了調整。另外,吉林商務總會在給度量權衡局的移文中指出赫爾蘇商務分所“商民所需用度量權衡各器數目等情,查部定度量權衡章程,系從官器入手,所有各司道局處商會,有監察商民之責者,均宜購用”[16],由此說明吉林商務總會具有監督各地商務分會或分所、依需采辦官器的職責。
清末民初,西方列強加緊侵略中國,中國東北地區匪患迭起。面對復雜嚴峻的形勢,吉林商務總會在發展商務的同時,也為社會治理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與人力保障。
其一,協調糾紛。如1907年,吉林商務總會根據各商的反映,了解到“陸軍官弁于赴崗時,抓用民車,有礙商業,懇請嚴禁等情……然何以日久,尚未實行,此次赴崗,又滋騷擾,殊屬不成。事體仰候,再飭營務處會同吉林府斟酌,盡善妥議,明悉詳覆”[17]。據此,吉林商務總會針對陸軍官弁擾亂商業秩序的問題,先作申飭,然而未見成效,故聯絡營務處與吉林府共同商議,協商解決。
其二,維護主權。如1908年,為了從日本手中奪回吉長鐵路筑路權,吉林商務總會總理松毓被公推為由吉林愛國紳商和青年學生聯合組織的吉林公民保路會會長,帶領各界人士掀起保路風潮,借此表明維護主權的堅定決心。
其三,化解危局。如1911年,吉林境內爆發火災,各商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部分難以維持生計的商家打算返回故鄉,另謀生路。吉林商務總會多次傳飭各商家不許解散,靜候官府發放救濟。同時,吉林商務總會積極地與官府磋商,最終決定各受災商家可以延緩交納各官銀錢號的欠款。
清末吉林省各地商會的成立與商人群體的壯大,成為吉林省商務發展的源頭活水。吉林商務總會秉持“開通商智;發達商業;協和商情”的宗旨,其章程的制定為現代商業法的建立提供了理念與現實依據,對吉林省的實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吉林省各地商會自建立以來,在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履行社會經濟職能、振興實業之余,立足現實需求,通過協調糾紛、化解危局、引領各界人士維護主權,營造了良好的社會形象。
[注 釋]
①資料所見吉林商務總會名稱記載不完全一致,如《政治官報》《吉林官報》《吉林省志》《吉林省編年紀事》《吉林百年工商人物》稱吉林商務總會,而《東三省政略》稱吉林省商務總會,實為一體。
②資料所見吉林商務總會建立時間記載有所出入,如《吉林省編年紀事》顯示吉林商務總會建立時間為1906年12月,以花翎道銜衣秉章任總董,候選知府牛翰章為副總董;《東三省政略》顯示吉林省商務總會成立時間為光緒三十三年九月(1907年10月),該時間參照商會奉部給札之日,確立總理為松毓,協理為牛翰章;《政治官報·農工商部奏吉林商會援案請給關防折》提到“仰祈圣鑒事,竊臣部于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十九日,接準署吉林將軍達桂咨開,案查吉林省于上年九月間創設商會,當經飭派花翎道銜衣秉章為總董,花翎道候選知府為副總董”,指出吉林商務總會成立的時間為1906年10月,而后又提到“吉林省乃根本重地,今當百廢俱舉,振興商業,允宜設立商務總會……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十四日(1907年10月20日)具奏”。綜上分析,吉林商務總會業在1906年10月間形成,至1907年10月間逐步完善,如吉林商務總會最高領導者由總董演化為總理,副總董演化為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