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軍
(渤海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教師“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1],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也關系著我國基礎教育能否順利進行。培養中學歷史師資的地方高校中,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跨專業生源較多、專業背景多元,給地方高校該專業碩士培養帶來了諸多困難和挑戰。為擺脫這一困境,教育工作者需從學情出發,秉承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主要內容的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2],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發展要求和人才素質培養為起點,以就業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實踐。
近年來,高校本科畢業生人數激增。為緩解就業壓力,相當一部分畢業生選擇考研。由于地方高校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招生對本科專業限制較少,眾多跨專業考生蜂擁而至。
地方高校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多來自于省屬普通高校、民辦高校,本科為歷史學師范專業的生源較少。據渤海大學該專業2019—2021年錄取的學生學業背景統計,2019級的11名學生中,本科畢業院校為省屬公辦高校的有7人,民辦高校的有2人,中職本科的有2人。其中,本科所學專業為歷史學專業的3人,占錄取總人數的27.27%。2020級的27名學生中,本科畢業于雙一流高校的1人,余者均為省屬地方高校。其中,本科所學專業為歷史學專業的學生8人,占錄取總人數的29.63%。2021級的25名學生中,畢業于省屬公辦高校的有18人,民辦高校的有3人,同等學力4人。其中,本科所學專業為歷史學專業的6人,占錄取總人數的24%。從該專業近三年錄取的學生情況來看,本科所學專業為歷史學專業的學生不到錄取總人數的1/3,而2021年被錄取的學生中本科所學專業為歷史學專業的不到錄取人數的1/4。對初出校門的教師來說,扎實的歷史學專業基礎知識是其能否作好一名中學歷史教師的底氣。這就為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的培養提出了一個具有挑戰性且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即課程設置需要充分考慮學情,科學合理地開設有別于本科歷史專業的相關課程,以夯實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的專業基礎,培育其能夠勝任中學歷史教學的學科素養。
隨著專業碩士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跨專業考生的數量逐年遞增。據統計,渤海大學2019—2021年錄取的63名歷史學科教學專業碩士,來自35個不同的本科專業,專業背景涵蓋文科類、經濟管理類、工科類、醫學類、藝術類等學科。其中,歷史學專業17人,占錄取總數的26.98%;師范類非歷史學專業4人,占錄取總數的6.35%;文科類非歷史學專業7人,占錄取總人數的11.11%。綜上,來自三類文科類專業的學生總計為28人,占錄取總人數的44.44%。來自于經濟管理類、工科類、醫學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35人,占錄取總人數的55.56%。其中,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生源最多,共23人。此外,還有來自于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等工科類專業的生源6人,來自于動漫設計等藝術類專業的生源3人,來自于臨床醫學、中藥學專業的生源2人。從專業背景來看,近3/4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與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求相差甚遠,近2/3學生不具備師范類教育教學技能。從本科畢業學校來看,其學力水平亦不容樂觀。本科畢業于雙一流高校的僅有1人,占錄取總人數的1.59%。可見,該專業碩士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
上述情況并非個案,地方高校普遍面臨同樣的困境。這就增加了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培養目標實現的難度,也給研究生培養單位提出了諸多需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如:針對該專業錄取的研究生歷史學科專業知識貧乏、教師教育能力欠缺的現狀,該如何設置課程?研究生如何結合自身的學術素養、興趣和學科特點進行職業規劃和畢業論文選題設計?針對興趣愛好不同、性格迥異的學生,應如何因材施教?對學生求學的不同目的和需求,碩士生導師該如何正確引導,使其順利完成學業?這些問題的解決是否客觀、科學、有效,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通過考察課程學業評價、教育實習表現和畢業生入職時的工作狀態,可以了解研究生在學期間的培養目標達成度。調查對象選取教齡五年以下的中學一線歷史教師48人,均為地方高校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畢業生。調查采用問卷和訪談兩種形式,內容包括本科畢業院校、專業,研究生期間所學課程、教育實踐類別、參加的教學類比賽,入職時的職業定位、工作勝任程度、尚待提高的能力等。
研究生在學期間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有賴于教師課程理論講授、典型案例剖析、閱讀寫作指導,也需要將知識轉化為教學能力的過程訓練與方法引導。
雄厚的專業知識是科學分析歷史教材內容的基本前提,而歷史學科素養和科研能力是合理整合與重構歷史教材內容的必備能力。因此,學生除了要系統學習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相關理論課程外,還要進行有效閱讀并加強寫作訓練。據統計,被調查者在學期間閱讀5本以上歷史學、教育教學類專業相關書目的人數分別占47.95%、27.4%,說明學生閱讀專業書籍的意愿不強,對專業學術前沿動態了解有限。寫作訓練是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便捷途徑,也是專業碩士課程學業評價的必要環節。但是,學生的寫作訓練作品良莠不齊,經修改能夠發表的論文少之又少。據調查,5屆學生中發表2~3篇文章的僅有11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在學期間的科研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教學能力,既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論支撐,更需要系統的教學技能訓練;既依賴于學校系統安排的教學實踐訓練指導,也需要學生在教學類比賽中進行歷練。教學實踐是提高專業碩士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手段,以教育實習、研習為主,兼有教育見習、微格教學,以及課程教學中的模課、授課訓練。教育實習是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教學能力的實驗場。據調查,學生教育實習表現差強人意,感到歷史學基礎知識、教學實踐能力、課堂管理能力不足的學生分別占52.08%、56.25%、45.83%,說明有一半左右學生的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這就需要合理調整課程結構,增加教學實踐環節比重。此外,“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也不失為一個快速提升學生教學能力的有效方法。據調查,參加過院級比賽的有3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72.92%。但是,被推薦參加校級以上比賽的14人中獲得獎項的并不多,說明學生的競爭實力有限。因此,教育技能類比賽需要專任教師的專業指導。
新入職教師的工作狀態,取決于其職業定位和教學能力。職業定位決定了從教者的教育情懷,教學能力體現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教材內容的處理、教學設計的創新、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等。
教師自身的職業定位,決定了其工作后的努力方向、敬業程度和職業情懷。據調查,將職業定位為教學型名師的為30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2.5%;將職業定位為研究型名師的為10人,占被調查總數的20.83%;還有8人認為,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工作是出于謀生的需要。從調查結果看,83.33%的畢業生的職業定位是成為教學或研究型名師,說明多數畢業生職業規劃清晰、努力方向明確,且具有一定的挑戰意識。若要在同行中脫穎而出,教師不僅需要儲備一定的歷史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科學處理教材的能力和創新意識,以及將歷史知識準確無誤、方法得當地傳授給學生的教學技能和心理素質。在被調查的48人中,認為自己能夠勝任中學歷史教學工作的有30人,占總人數的64.38%;對自己入職時的表現不甚滿意的有12人,還有6人覺得工作很吃力。這說明有1/3的畢業生的教學能力不足,具體表現為:教學設計處于模仿狀態,創新意識不強;對教材分析不到位,內容再加工的邏輯性不強;教學方法單一,方法選擇未充分考慮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師自身素養等因素。教學設計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必要環節,也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好的教學設計,應綜合考慮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情特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節奏、學法指導等諸多方面。因此,作為培養中學歷史師資的地方高校,在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的課程設置上,應充分考慮滿足學生畢業后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的專業素養需要,即擁有雄厚的專業知識、掌握嫻熟的教學技能、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
為了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專業基礎扎實、教學技能嫻熟的高素質中學歷史教師,依據目前地方高校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的生源特點及該專業碩士培養質量跟蹤調查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策略。
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的培養,應“突出產出導向,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學合理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度、社會適應度、條件保障度、質保有效度和結果滿意度。”[2]培養方案制定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的實現與否。所以,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培養方案的制定,既要考慮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層次需求,還應結合生源特點,提升畢業生的專業素養。提升跨專業學生歷史學科專業素養的關鍵是“以有利于本專業教學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更新教學內容,堅持“創新形式”“強化實踐”[2],合理調整、優化課程設置。在課程設置上,基于培養學生教育理論素養的需求,增設“中學歷史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增加“中學歷史教學前沿問題與論文寫作”課程;基于夯實學生的學科專業基礎、提高教材處理能力,將“中學歷史學科課程與教材研究”課程調整為“《中外歷史綱要》選讀與教學研究”課程;為訓練學生教育教學技能以提升教學能力,酌情增加教學實踐環節,將“中學史料教學研究”課程調整為“中學史料教學與實踐研究”課程,將“中學教師綜合素養專題”“中學歷史學科課程教學技能訓練”兩門課程合為一門新的課程“中學教師綜合素養及技能訓練”。此外,培養方案還增加課后粉筆字、普通話的日常實踐訓練,以提高學生的教師基本功。課程結構的合理調整,既有利于保證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的完整,又能在教師技能的訓練中提升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
為了幫助學科教學(歷史)專業新入學的研究生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和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2],引導學生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職業理想目標,邀請本專業負責人、部分資深教學和碩士生指導教師、在讀優秀研究生作為與談人,舉行學科教學(歷史)專業學術沙龍。首先,由有兼職代課經歷的學生以“關于研究生”為題,介紹研究生生活、論文寫作和投稿、實習代課的經驗。其次,由研究生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分享教學比賽經驗與收獲,以鼓勵學生及時抓住并珍惜每次鍛煉和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機會。最后,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社會閱歷,針對本專業研究生入學后遇到的諸多問題和困惑,例如: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職業、提高適應社會的競爭力,如何確定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向、論文寫作需注意的問題事項,非歷史學專業的生源怎樣培養和提高歷史學科專業素養,非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育實習如何安排等,給予耐心的解答,并給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建議。學術沙龍活動搭建了師生間的交流、溝通平臺,拓展了學生間的交流視野,為研究生入學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也為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職業規劃、學習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明確了方向,對研究生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針對跨專業生源較多、畢業生新入職教師專業素養不足等問題,專業課教師應結合本專業特點,堅持“突出學生中心”,在教學策略上大膽創新,推動研究生教學從“教得好”向“學得好”轉變。[2]其具體做法為:一是在開設的“中學歷史學科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研究”課程中引進案例教學。如教師指導研究生觀摩高中新入職教師的展示課“鴉片戰爭”,引導學生評課、模課,鼓勵、激發學生講授同一課內容,讓學生親身體驗“同課異構”課型的異曲同工之妙。在觀課、評課、模課、再評課的過程中,給予學生深入了解、真實感受中學歷史課堂的機會,使學生加深對教學設計、教學評價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的理解,克服上課的焦慮、恐懼心理。二是組織研究生參加“夯實師范技能 培訓卓越教師”教育實踐活動。教師在“中學歷史學科教學設計與實施”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高中一線歷史教師的經驗分享,理解上好一堂課應做好的備課、上課、反思三個環節,使學生知道如何備課、如何上課、如何反思。通過中學歷史教師接地氣的教學經驗分享,學生能真切地感受中學歷史教師的人格魅力、中學歷史課堂的靈魂所在。
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講解和闡釋,需要教師的歷史邏輯縝密、條理清晰、觀點正確、語言流暢、教法適當、板書簡練。這些技能的習得不能僅依賴專業教師的課堂講授、學生的教育實習。學生需要在觀課、模課、評課、賽課等日常訓練中逐漸成長,要學練結合、以賽促教。教師應及時指導、及時評價、及時反饋,以此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為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和科研能力的日常教學設計、論文寫作訓練,為具備過硬的教學技能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而進行的觀課、模課、賽課,為學生在眾多賽事中的勝出提供了有力支撐。每年一度的“楓葉優體杯”遼寧省教育類研究生專業能力大賽、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全國教育技能大賽,為學生提供了施展專業才能、展示教師風采的機會,也成為研究生專業能力和教育技能快速提升的催化劑。參賽者用科學的教育理念、豐富的教學方法、多樣的教學手段,詮釋了“同課異構”的創新理念,實現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比賽宗旨,有效地推動了研究生歷史學科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
本文基于OBE理念,就地方高校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畢業生入職工作狀態差強人意的現狀,提出了“文法交融、重在實踐”的課程設置方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職業規劃導向,“觀模結合、案例引導”的教學創新策略,“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技能提升途徑,以期對地方高校基礎學科專業碩士的培養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