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喆
(長春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采、寫、編的內容、形式、媒介等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對新聞采寫人才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專業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化”教學模式是適應課程改革,有助于培養復合型、應用型新聞采寫人才的現代化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整合、課內外的銜接,對提升“新聞采寫”課程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教師應深入領會“四化”教學模式內涵,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扎實推進“新聞采寫”課程教學改革。
“四化”教學模式是適應教育教學改革需求、能夠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現代化教學模式。當前,學術界尚未對“四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構建內容等作出統一的界定,但從一線教師的教研成果中可提煉出有助于研究的內容。
萬云、楊雪寧[1]指出“四化”教學模式的特點為:其一,課程教學內容項目化,即項目來源于企業,經過優化改進后,滲透至課程教學中,并與教學內容相輔相成;其二,學習過程小組化,即模擬新聞采寫的真實環境、流程等,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項目任務,使學生初步體驗真實的工作內容與方法;其三,教學方式多樣化,即將項目式教學、情境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巧妙融入課堂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形成自覺汲取知識、提升自身能力的良好學習習慣;其四,教學評價全面化,即以同伴、教師乃至企業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專業技能、“工作”態度、職業道德等。
徐萍認為,“新聞采寫”課程“四化”教學模式的要點在于課堂教學實戰化、技能訓練全程化、理論教學案例化及課內課外一體化,應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并且根據全媒體時代的特征及其對新聞采寫人才的需求,豐富課程教學內容,以此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新聞采寫人才。
本文依據“新聞采寫”課程特征及基本內容,認為契合“新聞采寫”課程教學改革的“四化”教學模式為“理論教學案例化+技能訓練情境化+學習內容項目化+課內課外一體化”,保證課程與社會、企業對接的同時,注重課程知識與技能在實際新聞情境中的應用。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通過學生反饋及自我反思、社會需求調查、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發現學生在學習及就業中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理論與實踐脫節,不能勝任本職工作。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較少,使其不能學以致用。即使學生將采訪的方法和技巧爛熟于心,真正走到工作崗位上,也很難應對新聞現場,得心應手地進行現場采訪。
其二,媒介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學生難以適應新媒體新聞事業的發展。傳統新聞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媒體對新聞人才的需求,學生難以適應新媒體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
其三,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挑戰意識不強。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意識不強,部分學生滿足于本科目能夠通過即可,不會將新聞記者納入擇業的范疇之內,缺乏持續學習和挑戰難點的意識。
針對以上痛點問題,課程團隊通過廣泛調研、深入思考,發現主要成因如下。
其一,教學目標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不夠。過去的教學往往重理論而輕實踐,重記憶而輕創新。由于課時有限、實踐基地少以及教師經驗不足等原因,“新聞采訪”課程教學過程中嚴重缺乏實踐教學環節。
其二,教學內容邏輯性不強、深度不夠,缺少新媒體新聞內容的構建。“新聞采寫”課程教學內容涉及面廣,知識龐雜。由于教學內容邏輯性不強、深度不夠,學生很難在一學期內掌握所有課程內容。媒介環境的快速變化,使業界急需具備媒介融合觀念的全能型新聞人才,但教師的新媒體意識不強,授課內容更新過慢,教材內容的前沿性和創新性不足。
其三,教學資源匱乏,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僅僅通過文獻閱讀和教師講解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無法真正實現個性化教學,而且實踐基地較少,不能體現學科前沿。
其四,教學方法不夠豐富,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單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動手為輔”,學生缺少主動實踐的熱情,也缺乏理論聯系實踐的機會。
其五,考核機制單一,不能準確體現學生真實水平。僅以一部新聞作品和一張期末試卷作為學生的最終考核,考核機制較單一,無法實現對學生的客觀評價,無法體現學生的實際水平。
“新聞采寫”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依托于河南師范大學段勃的國家精品課程“新聞采訪學”,要求學生在中國大學慕課網按照課程進程進行網絡學習。同時,根據本院學生的特點,教學團隊總計錄制了11章35節的微課,上傳至超星學習通,供學生進行自行學習,使學生系統地學習新聞理論知識,提高新聞采訪的水平。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新聞的興趣,可以在線上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在案例內容選擇上,盡量選取最新的、有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例,或與學生生活貼近的事例。在案例呈現方式上,盡量采用多媒體手段,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考,進而促進相關知識點的學習。這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能加強思維和技能訓練,幫助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新聞采寫”課程包含諸多的理論知識,如新聞的定義、新聞六要素、新聞的思想性等。對于學生來說,課程的理論知識結構龐雜、內涵深刻。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講授式、灌輸式教學方法,將會降低學生內化理論知識的效率,削弱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為此,筆者提出“理論教學案例化”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與真實的案例結合為有機整體,引導學生從案例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意識到“新聞采寫”課程內容與生活、工作實際的聯系性[2]。
以“新聞采寫”課程中“隱性體驗式采訪”相關知識教學為例,筆者引入了獅子公司訴ABC廣播公司的案例:1992年11月5日,在ABC廣播公司的《黃金時間現場直播》中可以看到獅子食品超級市場的員工正在向顧客出售過期食品;員工有時將過期變質的豬肉浸泡在調味料中掩蓋其味道以蒙蔽顧客。該新聞一經播報,導致獅子公司股價大跌,經濟損失慘重。ABC廣播公司獲得視頻的方式為記者利用虛假身份與工作經驗應聘上獅子公司銷售員職位,以隱性攝像機及麥克風獲取信息。事發后獅子公司起訴ABC廣播公司欺騙。
呈現案例后,筆者請學生思考:“你認為法院會如何判決?”“ABC公司違背了哪些采訪原則?”學生以集中討論的形式解答問題。討論后,筆者呈現獅子公司勝訴的審判結果,請學生進一步思考:“你如何看待審判結果?”上述教學過程將采訪的原則及方式等課程內容融入案例中,通過問題的引導與點撥延伸學生思維廣度與深度,有助于增強理論教學的趣味性。
情境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模擬真實的新聞實際場景,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思維與創造空間,學生則通過沉浸式的學習深入理解新聞采寫的一般規律與要點,并在特定情境下完成新聞采寫技能訓練。情境式教學有助于賦予學生真實的職業體驗感,提升學生的新聞洞察力、判斷力。
以“鄉村振興戰略”主題新聞采寫為例,筆者首先了解班級內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與技能水平等,根據學生的自我發展需求,將學生分為新聞發言人、受訪者、采訪記者、攝影記者等。其次,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關的資料。“新聞發言人”需要了解新聞發布的流程與注意事項;“受訪者”需要預測記者的提問,準備好回答的素材;“采訪記者”需要了解“受眾”的信息需求、現有的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聞報道,注意創新采訪的角度及所獲信息的內容等。除此之外,學生自主布置教室環境,如粘貼條幅、排列座椅等,盡量將教室布置為“新聞發布現場”,增強學生對具體情境的代入感、參與感。再次,在正式授課時,學生根據自身的身份組織新聞采訪的流程,在真實的環境下完成新聞采、編、寫、播。最后,筆者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專業化評價,指出學生的不足并督促學生改正。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將新聞采寫情境化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技能訓練的實效性,并可培養學生新聞寫作的實踐能力。
在環境日益復雜的傳媒領域,新聞采寫人員要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性、洞察力,能夠根據新聞主題選擇新聞的題材、處理好新聞的要素、創新新聞內容,在真實、準確地傳遞信息的同時弘揚社會主旋律、正能量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需要教師在“新聞采寫”課程教學中引入真實的企業項目,或者對企業項目進行優化,進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使其在知識與技能應用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力、創造力。
筆者根據“新聞采寫”課程的特點,對其進行了項目化設計,創建了“學子報”采編室。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同一新聞主題下的不同板塊深耕細作,自主組織新聞的采編、拍攝與刊登。同時,筆者會定期推出多樣化的采寫項目,如地方經濟發展、文化創新、支柱型企業、民生等。此外,根據不同小組的特長,合理分配采寫任務,如針對擅長模式化寫作的小組,為其分配“會議新聞寫作”任務;針對擅長溝通交流的小組,為其分配“人物專訪寫作”任務;針對擅長描寫的小組,為其分配“特寫寫作”任務。不僅如此,筆者會采用輪換制的方式,保證各小組成員均能獲得新聞采寫技巧的訓練與提升。學生將同一主題下的不同新聞體裁、內容等進行整合、編排,形成電子版“學子報”并發布在微信、微博、校園報刊等載體上,通過校內師生的反饋等調整自身的采寫方式。
“新聞采寫”課程教學的課內課外一體化要求教師將課外素材應用于課內教學中,并引導學生積極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素材收集、實踐練習等,以此將課堂教學效果延伸至課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消息的寫作”相關知識教學中,筆者在課前將帶有微課資源、學習任務、問題的導學案發送給學生,請學生借助網絡收集新聞素材,完成預習任務,并結合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即消息的五大要素,選取貼切的新聞案例;在正式授課時,筆者請學生談一談對本單元知識的理解、消息寫作的要點及注意事項等;在課后階段,為學生布置消息寫作任務,請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完成任務,實現課前預習、課中思考、課后實踐的有機銜接。
“四化”教學模式是適應“新聞采寫”課程教學改革要求的現代化教學模式。本文根據“新聞采寫”課程特點、本班學生的興趣及認知特點、學習需求等,構建了以案例教學為重點、以情境式教學為要點、以項目式教學為核心、以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為著力點的“四化”教學模式。在推動“新聞采寫”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教師還需要根據社會對新聞采寫人才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構建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以此滿足“新聞采寫”課程的人才培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