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明
中學地理有著應用廣泛的特征,而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除了學習基礎理論知識之外,也要調動個人的現象與思考,對知識進行分析。學生學習中存在現實的困難,而地理相對抽象的特點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部分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很少獲得正向反饋,導致學生主動性不強。作為教師,在改善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通過對不同階段教學實踐方式的改進,促進學生教學效率提高,在課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使學生在課前對知識有大致的了解,并對課堂所學的重難點進行消化與分析,在提前開展思考、明確個人的問題基礎上學習,以有針對性的學習實踐保障學習效果。
一、培養學生良好課前預習習慣的必要性
雙減政策下,學校組織教學實踐要注重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習負擔,而課堂教學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學生高質量理解相對較多的知識,因此教師要利用課堂對知識進行生動的講解,把握課前、課后不同學習階段,以學生學習不同階段時間的有效利用,提高課堂的學科知識學習質量。中學地理教學對課前、課后的教學時間進行有效的利用,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大致的了解,可以在明確重難點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通過對所選內容的分析掌握個人在知識學習環節存在的困難。如果沒有課前預習,學生在課堂上才接觸新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勢必將所有教學重點都堆積在課堂教學上,這會讓課堂教學壓力成倍增加,課時難免緊張。而又因為課時少、任務量大,導致教師只能匆匆講解一遍知識,未能引領學生深入探究地理知識,也不能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機會。這樣的教學難以稱得上高效,而開展課前預習,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地理知識點有初步的理解,地理課堂教學任務量減輕,教學會更加有效。
此外,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取得更強的學習成就感,高中生在地理學科的課前預習中,不僅會發現學習中的問題,更多的時候還可以在提前預習的過程中發現新內容其實沒有那么難,這樣在課堂中,面對教師的講解,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得以提高,間接地提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學習積極性。
二、有效地在地理課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習慣
地理課堂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要從學生出發,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存在的不恰當方法,以重點優化的教學實踐方法,保障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的學習質量。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培養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具體的策略。
(一)開展合作預習活動
作業作為學生鞏固教學知識,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對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課程預習作為課后作業中的內容之一,沒有一定的檢驗標準,所以就導致了學生對課前預習不夠重視,甚至是出現應付的情況。課前預習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有著非常大的幫助,而要想更好地開展課前預習,教師應該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其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更加全面地認知教學內容,提高預習的效率。同時,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也能促使他們更好地開展課前預習,從而更好地發揮課程預習的作用,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
(二)引導學生堅持課前預習
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要掌握有效的方式,在不斷總結思考中調整策略。除了針對某一內容開展階段性的預習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堅持預習習慣,針對所學知識開展不斷思考與分析。地理學科有著知識點繁雜、相對抽象的特征,為了引導學生以有效的方式開展預習工作,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相對固定的預習方式,教師可以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時給予正確的預習引導,在與學生有效溝通的基礎上,及時明確學生在預習中存在問題。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要架構個人獨立的知識體系與知識框架,為了保障學生對課前預習的參與積極性,在能力的培養環節,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究分析下對知識開展思考。地理教學手段有著多元化、生動化的特征,而教師除了相對較為單一固定的預習任務布置之外,教師也可以轉變形式,從資料查閱、分析思考、聯想運用等不同環節要求學生開展知識的思考,使學生在預習環節感受獨立思考的過程,也通過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正向反饋的獲得降低學習壓力,減輕預習難度,保障學生的預習效果,在激發預習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地理學科中養成長期堅持的預習習慣。
(三)優化課前預習方法
中學生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存在不恰當的預習方式,個人對預習的不重視、在學習中不掌握恰當預習方法、影響學習效率等多樣化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自信心,也影響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地理教師要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過程中及時、主動地對學生的狀態進行觀察,主動與學生開展溝通交流,在了解學生預習情況的過程中,明確學生課前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隨著當前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互聯網+”模式與教育領域的結合也在不斷深入,“互聯網+”為教育領域提供了優質的教學資源,其便捷的信息共享功能也使教學更加便利。地理課堂預習任務的布置可以從網上資源的利用出發,通過資源共享、微課、線上互動等不同的方式提高課堂預習的生動性。
面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個體差異,教師也要通過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學習要求。針對學生思想上不主動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提高課前預習生動性、趣味性的方式,以多樣性的預習任務布置使學生以更加主動的心態參與課前預習。而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只注重形式、不掌握方法的預習問題,教師要通過傳授與習技巧,培養自主與習慣方式,使學生切實感受到預習對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在把握正確預習方法的基礎上開展預習,在預習環節獲得正向的學習反饋,獲得有效的學習收獲。最后,面對整個班級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差異性反饋,教師也要對學生表現出的重難點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調整學生的預習方式,也使學生在恰當預習方式應用下積極參與思考的預習方式,提高學生的預習質量,并為之后的課堂學習奠定基礎。
(四)制定預習規范,檢查學生預習筆記
在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制定預習的規范,再檢查學生預習的筆記,以此初步建立學生良好的預習方式。教師在制定預習規范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分析教材中簡易的、難度較高的知識點,讓學生辨析教材知識的重難點,以此培養學生科學預習的手段。教師檢查學生預習筆記的過程中,可以檢測學生完成預習作業的情況,也可以在學生長期預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持久性的預習習慣。學生在記錄預習筆記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自身學習的缺點,以此完善學習的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預習規劃的教學,能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為學生未來學習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通過預習深化知識記憶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知識,學生需要在課前提前預習所學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把握教師所講解的內容。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也要時刻提醒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課上,教師可以為學生留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課本的通讀,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對本節課所講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師要及時為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作業,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可以深化對知識的記憶程度,有利于學生日后更好的發展。例如,在教學有關地球運動的內容中,因為地球的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學生在初次接觸時,很容易不理解與地球運動相關的問題,不明白為什么會有晝夜更替四季變換。針對這一情形,教師要通過學生的課前預習了解與地球的運動相關的知識。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地球運動的視頻,讓學生通過更加直觀的方式了解地球運動的知識。最后,教師要根據課本內容為學生總結地球是如何進行運動的,讓學生明白地球運動的規律,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課本知識,還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
(六)指導學生合理利用課余時間
中學階段之后的學習,教學任務繁重,課堂教學時間緊張,教師已經沒有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預習。因此,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空閑時間合理地進行新知識的預習,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沒有養成這樣好習慣的時候,多在教學前的下課時間到班里去轉一轉,對學生做一些調查,看學生有沒有在課下對下節課所要教授的知識進行預習。如果沒有,教師就要多督促學生。教師通過一段時間對學生的督促后,大多數學生都能在課下利用自己的時間預習教學內容。
例如,在學習有關天氣的內容前,教師可以在講課前的課下時間,拿著一些天氣符號讓一些學生辨認,讓學生指認哪個是晴天?哪個是暴雨?哪個是冰雹?哪些是沙塵暴?如果在進行了幾次抽查后,學生基本上都能對所提出的天氣指認出它的圖標,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課前預習行為表示贊揚,鼓勵學生以后繼續在教學前能對教學知識進行預習。如果提問的效果不好,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的時候就要進行適當的批評,及時督促學生在課下合理安排課余時間預習課文,直到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前對課堂知識進行預習。
(七)加強指引,促使學生正確預習知識
預習是有方法可循的,良好的預習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將要學習的知識,促使學生做好知識的預習,甚至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習的知識。預習知識的步驟應該是先對基礎性的知識進行預習,再就重難點知識進行預習。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先了解基礎性的知識,促使學生在充分地明晰了基礎性的預習知識后,再深入地研究和探討重難點知識。當然,為了促使學生的知識預習更具備層次性和目的性,教師應該結合課本上涉及的內容,向學生設置分層次化的任務,讓學生從簡單層次著手完成基礎性預習任務,再逐一地攻堅較高層次的任務,進行比較深入的知識的預習。這樣,學生就能逐漸地完成知識的預習。此外,預習知識不僅僅是簡單地觀看教材,還需要借助輔助性的工具進行知識的了解。因此,教師還需要指引學生學會使用知識預習輔助工具,如鼓勵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巧用信息技術進行相關的知識的搜集,促使學生了解與將要學習的知識相關的教學視頻、文字等資源。當然,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借助互聯網與同學進行溝通,共同探討知識,促使學生主動地借助互聯網開展交流。在家長有空余時間和基礎性的知識的背景下,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多向家長提問,這樣的知識預習能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讓學生的知識預習效率獲得提升。
(八)合理制定目標
一般而言,學生的習慣于跟隨教師下發的預習學案來預習。但如此的預習方式,學生缺乏細致的琢磨,僅僅圍繞教材內容開展預習,沒有針對重點、難點進行思考,更沒有來自生活的鏈接,制約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預習效果將無法得到正向反饋。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生養成預習習慣前,給學生圈畫出下節課所要學習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制定預習目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固定的,所以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學習實際,自己合理地制定目標。在以后的學習生涯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制定學習目標,并根據目標合理安排預習內容和時間。如此一來,學生將能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學習效率將得到提升。
(九)善用現代信息技術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整合已經越來越廣泛且深入。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能將一些較為抽象的知識點直觀生動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不用花費太多精力與時間就能了解并掌握地理知識。因此,為了讓中學地理預習有效,教師需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這也是“互聯網+”教育思維的體現,教師在課前在相關教育資源網站上搜索教學資源,搜索、下載并修改,制作符合本班級學生的數字化教學課件,課件時長最好不要超過十分鐘。因為十分鐘是學生思維最集中、學習力最強的時間,超過十分鐘學習能力就會有所下滑,且時長太長會引發學生抵觸情緒,課件制作最好具有趣味性、生動性特點。學生在課前觀看十分鐘左右的地理教學課件,有助于加深知識印象,也不會給學生帶來課前預習壓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學地理課堂學習中課前預習最為關鍵的環節,對學習效率的提高、學習質量的提高有積極的影響,而教師面對課前預習這一關鍵環節,也要主動從學生的學情出發,認識到培養良好課前預習習慣的重要性,并通過自主預習能力培養、堅持課前預習習慣、優化課前預習方法、制定預習規范、檢查學生預習筆記等方法,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提升學生的預習效率。中學地理教師既要關注地理教學中預習這一教學形式的應用,也要通過預習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左毓紅)
350950021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