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賓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形成相互作用,即學生要有效率地完成學習。作為教師,如果沒有指導教學實踐的高深教育創意,則無法構建更高效的課堂。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有趣靈活,學生會對學習有強烈的興趣,能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這需要教師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與人們的實際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注重生活與知識的結合,以在增進學生知識熟悉度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本文主要從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優勢入手,就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策略展開相關探究。
數學知識的提煉主要是對實際生活的總結,但是對生活經驗欠缺、思維能力發育還不完善的小學生來講,總認為數學知識單調、難懂,學習起來沒有信心,總覺得自己跟不上、學不好。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習先進教學理念的同時,進一步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立足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發掘與數學知識相關的教學素材,從而“喚醒”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熟悉感和學習熱情,可以在教師的引領下探究其中有趣的數學現象和數學道理。筆者便從自身的實際教學入手,對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具體實踐進行相關論述如下。
一、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優勢
在新課改背景的影響下,傳統的“填鴨式”數學教學方式已不再適應教學發展,也不能滿足小學生的成長需求。數學學習過程需要學生對數字、幾何圖形認識、理解與掌握,學生難免會覺得學習過程枯燥乏味,且抽象的知識也會抑制學生的積極性。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引領下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則能將課本中枯燥的文字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用生活中學生常見的案例和場景解釋和展示數學知識,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搭建熟悉、有趣的學習空間,不僅能給學生帶來新鮮的學習體驗,有效吸引其課堂學習注意力,還能使其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學習,激發自主學習動力,對整體的數學教學活動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在生活化教學方式的引領下,教師還會為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內容或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探究。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實際的生活觀察與生活探索中發現課本里沒有的知識,從而使學生可以在比較學習和積極參與中,既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又獲得知識視野的開闊、學習思維的發展。另外,課程改革要求學生不但要學習課本上的數學知識,還要學會將所學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采取生活化教學策略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空間。例如,學生陪同父母外出購物,可利用學習的運算法則核對消費金額;外出游玩或幫助別人指路時,可根據學習的位置與方向知識準確辨識位置,便于向他人提供更加精準的定位。通過實際運用體現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增加學生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
二、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誤區
(一)教學設計存在主次不分現象
生活化教學的目的在于有計劃地融入生活元素,促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打破其存在的思維定式。因此,數學知識講授是重點,生活化只是輔助手段。但有些教師對知識教學和生活化手段的主次把握不準確,在課堂上將更多時間放在了構建生活情境方面,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與數學知識的聯系并不密切,學生真正接收到的數學知識并不多,其靈活的思維未真正作用到知識理解方面,使生活化情境的教學效果低于預期,對學生數學學習水平提高沒有發揮相應作用。
(二)融入的生活化案例缺少考據
生活化教學的本質是貼近客觀事實,貼合學生的生活環境,使其感受到學習過程真實性和實用性,將其思維意識與他們熟悉的情境相聯系,凝聚注意力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但有些教師對生活素材的篩選不夠合理,生活素材與數學問題之間的契合度不夠,且缺少客觀的考據,將兩個互不搭邊的內容結合到一起。學生不能準確根據教師列舉的生活案例聯系到相應的數學知識,導致他們無法精準地調動相關思維展開思考,對生活案例理解不透徹,自然不能準確捕捉到其中蘊涵的數學概念或數學方法,甚至會對個人認知造成干擾。
(三)教師過度追求生活化教學
小學數學屬于基礎層面的知識,基于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求教師盡可能做到化繁就簡,降低教學過程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因此,對一些教學難度較高的內容,教師可借助生活化教學手段促使學生快速理解和記憶,而傳授內容相對簡單的知識,則只需正常教學即可,順應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規律。但有些教師過度追求生活化,認為這一教學手段可以應對所有數學問題,無論什么內容都采取生活化策略,反而讓一些相對簡單的數學知識變得復雜,學生需花費更多時間理解和記憶,對其學習造成干擾,影響了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用性。
三、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一)幫助學生建構生活化的學習意識
生活化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模式引領,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可以真切認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能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啟發學生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進行數學知識轉化,以在幫助學生建立生活化數學學習意識的同時,可以更順利地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不再認為數學的學習是一件難事。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相鄰數”的相關知識時,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可以學習和掌握“相鄰數”的概念,并可以正確找出相鄰數,能初步感知相鄰兩數之間加1和減1的數量關系。進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帶入生活中“鄰居”的概念:“同學們,我們生活中所說的鄰居就是住在我們家隔壁的人,你們家里的鄰居是誰呢?”“那我們是三班,我們旁邊的二班是不是我們的鄰居?”“四班是不是我們的鄰居呢?”在引導學生尋找“5以內數的相鄰數”時,則可以以班上的一列5名學生為例,從前往后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數(1~5),然后請學生站起來尋找自己的“大鄰居”和“小鄰居”。這樣不僅可以加快學生的尋找速度,還能幫助其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經驗,一舉兩得。
(二)立足課本引入生活化的教學素材
不管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如何優化和改革,課本教材都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依據。在生活化理念的引領下,教師也要發掘與課堂教學內容相聯系、與課本教學主題相一致的生活素材,以確保可以實現對課上教學資源的補充,也使學生可以在新鮮的學習體驗中感知數學知識的重要性,進一步調動數學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授二年級“測量”這部分知識時,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明確“厘米”比“米”短的知識點,使其知道“厘米”用來表示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而“米”則用來表示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同時,鼓勵學生回想一下并舉例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米”作單位?哪些東西會用“厘米”作單位?而在完成教材練習題時,則可以指定某個學生或讓學生主動演示從自己的座位處走到講臺處,請學生猜一猜該生每一步的長度、估一估這段距離的長度,并合作借助教師的卷尺實際測量一下,以在帶領學生解決教材練習題的同時,借助生活中的實際距離強化學生對米和厘米的直觀認識,也進一步提升學生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技能。
在教學時還可以借助競賽或游戲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比如,在教學“湊十法”時,可以采用“計算接力”的游戲形式,讓班級內部的每名學生都能加入該項游戲活動,在游戲中使用的題目均屬教師此前的教學內容練習題目,在學生回答正確后能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鼓勵。通過“開火車”“闖關比賽”等游戲為學生營造一種競賽的氛圍,枯燥的計算也在活動中變得有趣起來,不但增強了學生參與的樂趣,還能在無形中提升其計算水平。在教學時,教師還可以依據學生計算水平的差異、性格特征的不同將其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組間比拼,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與計算水平。
(三)根據需求建構生活化的教學場景
對小學生而言,讓他們沉浸在數學學習中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在面對一些對思維邏輯要求程度較高的知識點時,學生很容易在思考過程中走神,同時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小學數學教科書不再完全按照知識體系編寫,而是聚焦于學生的愛好和年齡特點分析,找到最適合學生的學習內容。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主導”階段,只有具體的、熟悉的、生動的、可以調動其感官參與的事物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和探究熱情。為了進一步優化生活化教學效果,教師便可以嘗試根據課堂教學的需求為學生構建與其生活相接近的教學場景,在將枯燥的數學進行形象地轉化的過程中,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課堂教學重點。
例如,在教授“購物”這部分知識時,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引入購物情境,以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學們,今天是咱們學校旁邊七色光文體商店開業的日子,那里有琳瑯滿目的商品,還有打折促銷的商品(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大屏幕上為學生展示商品貨架),大家快來選購商品吧。”在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同時,請學生自主選擇想要在購物場景中扮演的角色(導購員、款臺結賬人員、顧客等)。以在有趣的生活場景創設中順利導入課堂新知,使學生積極參與,在一買一賣的購物體驗中,學會簡單的計算、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趣味性。
(四)結合實踐布置生活化的數學作業
作業是數學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能幫助學生鞏固課上所學,也能幫助教師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效。對此,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引領下,教師便要有意識地對作業布置形式進行調整,適當縮減書面作業的占比,嘗試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生活探究,使其在及時、高效地完成作業的同時,可以進一步踐行“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完“數據的表示與分析”這部分知識后,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靈活的實踐類家庭作業,即給學生兩天的時間,引導其以小組為單位(自由組隊),通過網絡、報紙等方式合作搜集本地近14天的天氣信息(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并對數據進行整理,繪制一幅完整的“復式折線統計圖”(畫出其中的縱軸和橫軸,用一個單位長度表示一定的數量,標出統計圖的名稱、制圖時間和圖例)。同時,要求學生根據天氣或節氣交流、探討統計圖所反映的溫度變化趨勢。借助生活實踐性作業的完成,幫助學生鞏固課上所學,也使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同學的了解,在增進生生關系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助力班級學生整體數學學習積極性的激發。
(五)基于生活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提起生活化教學,教師往往采取的都是融入生活案例或構建生活情境的方式。這兩種方式相對容易設計,且教學效果明顯。但僅僅依靠這兩種手段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必須有針對性地創新教學方式。筆者認為可融入合作探究方式與實踐活動方式,或在數學課堂上呈現生活問題或生活情境,先不要直接切入正題,而是讓學生合作探究,嘗試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此理解相關知識;或結合數學課程內容設計生活實踐,將教材中直白的概念或規律由學生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知道這些理論是怎么來的,掌握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促進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方向與位置”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聯系生活常識引入新課,提問:“在生活中,你們除了聽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還聽說過哪些關于方向的詞?”學生回答后進入新課,出示主題圖組織其展開觀察,要求他們進行小組合作,將自己置身于學校這個位置,用已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分別說一說體育館、商場、醫院和郵局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基于這個問題先進行小組內探究,再指定學生說一說。此時,有些學生還不能準確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方向,教師則組織他們手工制作方向板。教師在方向板上標出向北的方向,由學生自行補充完整其他七個方向;以教室為參照,在講臺上利用指示板說明教室里的8個方向分別有什么,以此來認識不同方向。課后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帶上表格及方向板在校園中觀察,并將觀察結果記錄在表格中。通過合作探究與實地實踐的方式準確辨識八個方向,并能運用所學方向知識辨認不同位置。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推進,數學在小學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數學課堂教學方式也產生了新的變化。將生活化教學理念引入其中,既是對新型教學理念與教學要求的進一步貫徹與落實,還能提升教師的授課水平,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可以在主動的數學學習與探究中感知數學的魅力,感知數學的實際運用價值,從而在強化其思維和探究能力的同時,可以為其今后可以更高質量、更深入地學習數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宋行軍)
27105005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