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佩 任可
摘 要:針對我國職業教育院校可遷移能力人才培養模式現狀,選取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典型——長沙地區,特別是作為現代制造業重要建設基地的湖南東部新區可遷移能力人才供求的實際,基于東部產業發展視角下的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對可遷移能力人才需求與湖南職業教育可遷移能力人才培養的聯動性研究為切入點,力求對職業教育院校可遷移能力人才培養模式在內涵要素、培養模式、人培標準、課程體系、課程標準等方面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研究,對于目前全國職業教育院校高質量發展與內涵建設有示范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戰略新興產業;職業院校;可遷移技能;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08-0071-02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8.071
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提出,職業院校應以提高學生能力培養為出發點,以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點。但隨著科技革新時代的到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了高速發展,各區域職業間的聯系與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者的選擇面臨不確定性,逐漸形成了一種跨崗位、跨職業、跨行業的職業遷移現象。21世紀教育研究院(21stCERI,2011)經過調查研究得出,具有良好的“可遷移技能”的高級人才成為高等教育和企業之間的稀缺資源。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趨勢,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職業教育院校人才可遷移技能的培養,從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出發,在形成某職業領域有效需求的具體職業技能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可遷移技能,對于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科技素養、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1 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情況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新經濟的關鍵。“十三五”以來,湖南省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出逐步信息化、高端化、規模化的發展勢態。據湖南省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湖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752.12億元,比2018年的地區生產總值36730.96億元增長了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46.9億元,占比9.1%,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4947.0億元,占比37.60%,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21158.2億元,占比53.3%,增長8.1%。可見,第三產業在湖南省創造的生產總值占絕對優勢。工業增加值11647.3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3%,比上年16306.32億元下降了0.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9461.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8%;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總值為3418.68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6%,增加值增長9.9%。工業制造業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超過2500家,骨干企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十分明顯,三一集團有限公司、湖南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等發展成為世界級的裝備制造企業,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已成長為行業領軍企業,湖南湘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湖南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成為行業龍頭。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支撐湖南省經濟轉型升級,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核心力量。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目前湖南省經濟產業體系中最有活力的產業。
2 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可遷移技能人才的需求
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使湖南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了現實。在此基礎上,對其區域經濟發展所需匹配的具有可遷移能力的高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進行聯動性研究,以期對目前職業院校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有所啟迪。
“十三五”期間,湖南省堅定不移地走“人才強省”戰略,先后出臺《關于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建設技工大省的意見》《關于加強基層事業單位人事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見》《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新的實施意見》等多項文件,在文件中指出,2020年,湖南省人才總量新增80萬,在湘兩院院士達79人,到2022年,全省技能人才將突破730萬人,“人才湘軍”品牌效應顯著,而具備可遷移技能的人才對改革發展的支撐作用更是日益彰顯。據省統計局及行業數據,目前,湖南省重點產業大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湖南省的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業、新材料業、電力裝備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業等重點產業人才需求旺盛,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16個行業為緊缺急需人才,湖南省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各類具有人才的需求超過2萬名,以具有可遷移技能的各類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為最大,占人才總需求的77%。因此,為了推進湖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可遷移技能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建立企業與高校、職業院校定向、定單式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具備可遷移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緊密對接。
3 湖南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截至2020年年底,湖南省的職業院校已達516所(含技工院校),在校151.86萬人,教職工9.3萬人,高職院校74所,在校生72.85萬人,“專升本”實際錄取1.68萬人,較2019年的1.31萬人擴大了1.28倍,專業點數達到1686個(其中國家示范專業點38個,現代學徒試點單位27個),國家骨干專業155個,國家示范專業群246個,一流特色專業群138個,辦學規模排全國第5位。從專業結構來看,目前湖南省職業院校開辦專業仍以服務傳統產業為主,大多的職業院校開設了會計、電子商務、商務英語、機電類、市場營銷類等專業,這些專業的開設從數量上與湖南省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接的專業點僅有560個,占全省專業點總數的33%;從質量上來看,也與“三高四新”的戰略要求及湖南目前的區域經濟發展聯系不緊密,其中,與高端裝備產業對接的專業點僅248個,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對接的專業點僅160個,與數字創意產業對接的專業點僅94個,與新材料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對接的專業點較少,分別是10個和17個。目前,湖南省職業院校專業布局沒有契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人才絕對短缺和結構性短缺并存,職業院校急需對接區域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培養具備可遷移技能的高素質人才。
4 湖南戰略新興產業背景下可遷移能力人才的培養模式優化路徑
4.1 以產業需求為主線,完善專業結構體系
對接湖南省“三高四新”戰略發展要求,以區域經濟產業發展及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為主線,順應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發展趨勢,根據各職業院校特色發展及特色專業群培育目標,通過完善學科專業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學科專業建設,拓寬專業口徑,柔化就業方向,破除單一學科設置模式,采取相近專業融合,以崗位群設置專業方向,提升專業設置的彈性和適應性,從寬口徑的專業上打好適應基礎,從柔性專業培養上提升職業的遷移能力;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以可遷移能力提升為重點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科學構建整合的課程資源。
4.2 以產教融合為平臺,優化人才培養層次
國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職業院校多元辦學的思路為可遷移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很好的實現路徑。通過與戰略新興產業企業共識產業需求、共建產業學院、共享教學資源、共謀人才培養、共話課程體系,通過產教融合實現專業集群內的跨專業課程和通用課程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將職業實踐課程、職業技能課程、應用學科課程、基礎學科課程等有機結合,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可遷移能力;培養大國工匠和服務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才,將學生可遷移技能有機融合,建立符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與戰略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引領持續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科技革新時代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技能人才日益增長的需要。
4.3 以隊伍培育為抓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以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以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技術技能水平,全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抓手。通過完善引進機制確保雙師教師“進得來”,創造培育機制確保雙師教師“送得出”,優化培養機制確保雙師教師“教得好”,健全成長機制確保雙師教師“留得住”。實施教師提升計劃,建立校級、系部、教研室聯動推進機制,采用送培與引技入校相結合、組織培訓與自主學習相結合、培訓與考核相結合等措施,全面提高教師技術技能水平;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
4.4 以課程建設為支點,賦能人才品牌打造
通過調研了解戰略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企業需求,與戰略新興產業企業共同開發骨干課程,更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理念,立足數字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前沿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通過骨干課程的品牌示范與打造,將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基于工作過程、就業導向,創建課程技術應用平臺,采取智能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關注專業知識學習,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改革創新等可遷移能力的提升,以打造具備可遷移技能的人才品牌。
參考文獻:
[1]Australian government.Reviewof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report[R/OL].(2008-12-17)[2011-11-11].http://www.deewr.gov.au/highereducation/review/pages/reviewofaustralianhighereducationreport.aspx.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1-11-1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陳凡.大學生可遷移技能評價:方法和影響機制:以加拿大女王大學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17(3):38-47.
[4]彭湃.規準與創新:大學生學習成果評價探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5]孫妍妍,祝智庭.以深度學習培養21世紀技能:美國《為了生活和工作的學習:在21世紀發展可遷移的知識與技能》的啟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3):9-18.
[6]YNTEMA T.Transferable skills and abil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1958,31(2):91-94.
[7]WHITTLE S R,EATON D G.Attitudes towards transferable skills in medical undergraduates[J].Medical education,2001,35(2):148-153.
[8]SMITH R.Transferable skills[J].Diversity:career opportunities & insights,2002,4(3):26.
[基金項目]湖南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JKX20B132)。
[作者簡介]曹佩(1984—),女,漢族,湖南益陽人,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財務、審計;任可(1996—),女,漢族,湖南益陽人,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助理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254050078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