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斯驊 林夢琳 李幸霖 張小敏 李丹
區角教學法是美國幼兒園課程內容及通用的教育方法,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利用自身的多元智能,讓學生使用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方式學習和掌握知識,擁有高效、輕松、愉悅的學習過程和體驗,從而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雖然區角教學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學效果非常顯著,但是國內對其研究,也只是局限在適宜幼兒活動和游戲的形式,并沒有把區角發展成為一種教學手段,更沒有拓展到其他領域的教育。
因此,經過充分的研究和論證,在筆者參與的“把區角教學運用到中職教育的探索和實踐研究——以婦兒學科為例”的課題研究中,決定以中職助產專業學生為試驗對象,在中職教學中創設區角,首先跳出活動和游戲的局限性思維,把創設區角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契合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特殊性,根據課程和教學對象的不同靈活切換形式,對區角教學應用于中職教學的可行性進行研究討論。在本次研究中,將“案例+微課+區角教學”這種多元化教學模式運用在了助產專業的“正常分娩——第二、三產程的護理措施”的實驗教學當中,取得了滿意的成果。
一、前期準備
1.研究對象
選取湛江中醫學校2019級助產1班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而授課教師則是從西醫教研室和護理教研室中選取從教婦產科、內科學、外科學、護理學且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業教師,分別對正常分娩到第二、三產程里面“正常分娩的接生、新生兒的處理、對裂傷的軟產道進行縫合、填寫分娩記錄單”四個流程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實現每個操作流程與專業教師“對號入座”。
2.教學過程設計
整個課堂時間設置為90分鐘,教學模式采取“案例+微課+區角教學”的多元化形式,整個教學大致過程為:(1)做好課前準備,布置課前作業,讓學生現行討論完成;(2)正式公開課期間,對課前作業進行評講,并用案例為課堂切入點實現課堂導入,用時10分鐘;(3)用微課短視頻展示正常分娩——第二、三產程的護理措施,用時15分鐘;(4)正式進入實操階段,開展以“學生操作,導師考核”為主要模式的區角實操練習,用時30分鐘;(5)由護理教研室教師指導并考核學生病歷書寫,用時10分鐘;(6)總結階段,每個區角的負責指導老師上臺進行評價總結,并進行習題鞏固用時25分鐘。另外,為增加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和趣味性,此次公開課特意采取個人任務卡和評級的新形式,要求學生對照任務卡上的操作一一完成,并交給各區角負責教師進行等級評定,對獲得A等級的學生進行頒獎。
3.相關課堂準備
提前組織相關專業教師錄制正常分娩——第二、三產程的操作演示微課視頻,并且準備好孕婦病例,進行課前作業布置,讓學生以5人為一組分組進行案例討論,以組為單位為產婦制定接生前的準備工作方案。一方面要求學生分析該孕婦案例,為其進行接生前準備工作;另一方面讓他們觀看操作演示微課視頻,熟練操作流程,在實訓室跟著視頻自行進行練習。通過完成兩項作業,讓學生盡早掌握熟悉接生前的準備工作,為接下來的公開課奠定良好基礎。
另外,對于公開課場地的布置,也要做到科學規劃,設置合理。整個公開課場地選址在湛江中醫學校多功能報告廳,分為理論學習區和實操區。其中,實操區又劃分為接生區、新生兒護理區、會陰縫合區三個區角,并由負責任教婦產科、兒科以及外科的教師分別負責該區域布置的規劃及指導工作。總體的實操區布置要求,一定要滿足20個學生可以同時分布在不同區角進行操作練習,避免出現某一區角因人群集中擁擠等問題導致個別學生無法參與練習的問題。
二、課堂實施
1.課堂導入環節
主講教師介紹此次公開課的主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以及難點。然后開始用多媒體展示案例作業,對學生之前完成的案例分析作業進行評價分析,指出大家需要注意的問題,并用PPT展示該孕婦病例正確的處理方案。在學生對產婦接生有一定的理論認識后,繼續趁熱打鐵,推進案例的產程進展。組織學生觀看兩段視頻,第一段是課前已觀看過的教師自行錄制的操作演示微課視頻,第二段是學生尚未看過的臨床實拍視頻,然后要求學生觀看視頻后指出兩段視頻有何不同,通過對比讓他們更清晰流程以及理解在不同案例下的不同處理方式。
2.區角實操環節
此次區角實操教學的主要關鍵點有四個:制定適宜的目標、區角的創設、教學對象的學習形式和教師的介入時機。根據不同的課程和課題,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區角創設可以更改,學習形式可以順應主題的不同變化和發展,教師也可以根據每個區角的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介入時機。
實操期間,學生兩兩為一組,每人領取一張任務卡進行實踐操作訓練,在規定時間內在接生區、新生兒護理區、會陰縫合區三個區角自由選擇區角進行練習,每個區角設有進入人數規定,若區角滿員學生可選擇其他區角先進行練習。教師對進入區角練習的學生進行評估及指導,并在任務卡上登記評級結果,已作登記的學生不再重復進入該區域。學生在任務卡都集齊三個區域的評級后,即可進入下個環節——完成臨床病例的書寫,熟悉正常分娩的完整護理流程。
整個區角實操教學,有以下三方面的優勢:一是保證每一個學生的實操學習質量。整個課堂控制學生人數為20人,在規定時間內每一位學生必須掌握三項實操技能并通過考核,小班額教學及任務卡的設置可解決因學生過多、器械不足導致個別學生沒有參與練習的問題;二是保證了教學質量。根據臨床的實際情況,正常分娩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點,教師模擬臨床的科室合作進行跨學科合作教學,既可避免因不熟悉跨學科知識點而出現的教學短板,更可促進教師間的互相學習;三是引導學生對碎片化知識進行整合。每一位學生都要求必須參與到正常分娩的每一個環節中,熟悉每個環節的工作重點,培養整體的臨床思維。
3.課堂評價階段
在所有流程結束后,組織全體學生回到座位,由負責各區角考核的專業教師輪流上臺對學生的實操進行點評。每位教師手里有一張“S”卡,對在所負責的區角中表現得最好的學生進行褒獎。同時邀請該學生上臺進行演示,每位教師則站在一旁分別對區角的操作情況做總結,加深大家對每個操作的印象。最后,主講教師作總結陳詞,并當場給學生布置幾道相關章節習題,鞏固理論知識重點,增加操作熟練度,為日后大家的臨床實習工作以及上崗工作打好扎實的基礎。
三、總結與反思
此次公開課總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學生通過生動有趣的微課加深了自己對第二產程以及第三產程的印象,同時在每個教學區角能得到親自動手和教師一對一指導的機會,繼而達到加強自己臨床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此次教學創新更好地突出了新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經筆者與所在課題組集體總結討論,歸納出此次公開課有以下亮點。
1.首次把區角教學引用到助產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多學科的知識背景,建構整合、交叉的知識結構
正常分娩這一章涉及婦產科、兒科及外科的知識點,學生在往常的學習中都是由不同學科的教師授課,得到碎片化的知識卻不知如何整合,然而在臨床工作中,婦科、產科、外科、兒科聯系緊密,理論知識有交叉重合,病人實際病情往錯綜復雜,需要醫護人員具備多學科的理論知識支撐以及應變和創造能力,這使得學生從學校切換到醫院環境的適應過程變得吃力。區角教學的引用,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由度,為學生提供更貼合臨床環境的實踐場景,搭建多學科聯合的學習平臺,從而培養學生的多學科知識背景,建構整合、交叉的知識結構。
2.對深化教學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
提升教學團隊的專業能力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下,臨床專業教師勢必也要順應時代要求,滿足學生的需求,跳出個人教學模式的慣性,更加趨向團隊的協同創新。本次公開課為教師提供更多互相借鑒交流的機會,激發更多的教學反思與改革創新,融合每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從而提升教學團隊整體的教育教研能力。
3.滿足課程思政的要求
自2017年12月開始,國家教育部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學校所有課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已經是教學改革的大勢所趨。而區角教學正好就為“思政+臨床”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區角的設置可以增加思政教學內容,例如此次公開課中,在病例討論區角我們就要求學生在表述中使用專業術語,體現出一名醫生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把人文關懷的理念灌輸到每一個區角每一個教學情景中;另一方面區角的設置也使課程思政更易實施到每一個學生的具體表現和行動中,教師更能關注到個別學生,使課程思政不只是侃侃而談,而是落實到每一個行動和每一句語言溝通之中,如鹽入水地融入課堂讓學生親身體驗。
當然,因為此次公開課是首次在中職生中使用區角教學法,所以個別教學環節里面的細節問題有待改進,需要在往后的教學中多作嘗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四、結語
通過此次公開課的成功實踐,再次驗證了區間教學在中職生群體中依然是可行的,而且為未來中職教育的教學改革方向提供多一個選項。因為區角教學符合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符合中職教育要求,并且能滿足課程思政的要求,所以利用區角教學預期可以改變中職教學的現狀,教師可以更加靈活地進行教學改革,學生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能力發展。因此,應用和推廣區角教學,對于新時代的中職教育,意義非凡。
[項目: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把區角教學運用到中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以婦兒學科為例”(GDZZJG2020434)。]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