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南 , 葉 齊, 田曉玲, 馬新宇, 趙曉云, 韓鐫竹
(1.遼寧省檢驗檢測認證中心遼寧省農產品及獸藥飼料產品檢驗檢測院,遼寧沈陽 110016;2.沈陽藥科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遼寧沈陽 110016;3.沈陽市第四十三中學,遼寧沈陽 110036)
隨著蛹蟲草培育技術的成熟與發展,其產量也隨之不斷增大,據調查,平均每個生產廠家蛹蟲草的產量可達2000 kg/月,而栽培蛹蟲草剩余的廢棄米基多達6000 kg 以上 (肖千明,2017)。然而, 這些廢棄米基都作為廢棄的原料被扔掉,不僅造成環境的污染,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費。 蛹蟲草廢棄米基是在蛹蟲草采摘后所剩的蛹蟲草的基礎培養基(文庭池等,2017;韋強等,2009),富含大量的氨基酸、多糖、蟲草素等營養物質,可利用價值很高 (王建芳等,2005; 韋會平等,2004), 因此對其開發利用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汪晶晶等,2016)。
當前,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類對肉類、蛋類等食物需求不斷提高, 促使相關產業迅速發展, 同時造成飼養畜類禽類的飼料不同程度上的短缺(劉艷新等,2017;喬楓等,2013)。 因此,將生產蛹蟲草剩余的廢棄米基作為一種基礎培養基用于發酵生產,開發新型飼料,不僅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也可避免資源的浪費(阮萍等,2017)。 因此,本試驗以蛹蟲草廢棄米基為發酵培養基,利用酵母菌作為發酵菌株,以蛋白質、蟲草素等營養指標為參考,確定發酵工藝,為開發出以廢棄米基為原料的新型飼料產品提供理論基礎。
1.1 材料
1.1.1 菌種來源 釀酒酵母、 嗜酸乳桿菌均由遼寧省檢驗檢測認證中心提供。
1.1.2 培養基 蛹蟲草廢棄米基由沈陽蟲林密寶北蟲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培養基(YPD)、乳酸細菌培養基(MRS)購自青島高科園海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3 試劑及儀器設備 尿素、氯化鈉等試劑購自國藥集團; 蟲草素標準品購自上海安譜科技公司; 甲醇 (色譜純) 購自默克股份有限公司;ESJ182-4 電子天平 (沈陽龍騰電子有限公司);FW 80 高速粉碎機 (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三洋高壓滅菌鍋(MLS-3750-3780);電熱鼓風干燥箱YLA-6000 (上海實驗儀器有限公司);恒溫培養箱(Memmert 260 INplus);近紅外光譜儀(Foss NIRS DS 2500);高效液相色譜儀Agilent 1100(美國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發酵基礎培養基的制備 10%半固體廢棄米基(以下稱為10%固體米基),廢棄米基與水的混合比例為1:10(m/m),經121 ℃高壓滅菌15 min,冷卻備用, 其余比例半固體培養基均按照料水質量比配制,滅菌方法同上。
1.2.2 平板計數 采用平板涂布法, 將樣品用0.85%的生理鹽水按1:10 依次稀釋至適宜濃度,選取3 個稀釋濃度, 分別吸取菌懸液0.1 mL 于事先準備好的培養基上(酵母菌使用YPD,嗜酸乳桿菌使用MRS, 混合菌使用兩種平板分別計數), 用一次性無菌涂布棒將菌懸液在培養基表面涂布均勻,放置培養箱內(酵母菌28 ℃,嗜酸乳桿菌30 ℃,混合菌29 ℃),培養72 h 計數(龔軍輝等,2018)。
1.2.3 衛生指標的測定 霉菌總數按國標GB/T 13092 飼料中霉菌總數測定方法; 大腸菌群按國標GB/T 18869 飼料中大腸菌群的測定方法。
1.2.4 營養指標 按國標GB/T 18868 飼料中水分、粗蛋白質、粗纖維、粗脂肪、賴氨酸、蛋氨酸快速測定方法近紅外光譜法; 沙門氏菌按照國標GB/T 13091 飼料中沙門氏菌的檢測方法 (湯旭等,2013)。
1.2.5 蟲草素的測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測定,以甲醇:水=85:15 等度洗脫,流速為1 mL/min,柱溫為35 ℃。 取蟲草素標準品, 分別配制1、5、10、20、50、100 μg/mL 濃度的標準品溶液,測定標準品的峰面積,并以標準品的濃度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空白米基及樣品的含量測定:稱取6 份發酵樣品以及1 份空白米基,每份0.5 g,分別置于100 mL錐形瓶中, 加入80 mL 水,85 ℃水浴加熱3 h,30 min混勻一次,取出冷卻后轉移到100 mL 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線,搖勻;取1 mL 樣品溶液離心后過0.22 μm 微孔濾膜,用于高效液相分析;每次進樣10 μL,在260 nm 波長紫外燈下檢測,每份樣品重復測定3 次(李娟等,2012)。
1.2.6 正交試驗 通過正交試驗對二次發酵的主要影響因素發酵時間、米基添加量、接種量以及適當添加尿素等(汪倫記等,2012;焦靜等,2012;楊麗英等,2008)進行篩選,找出顯著性高的影響因素。 試驗對米基添加量、接種量、發酵時間進行3因素3 水平L9(34)正交試驗設計,以粗蛋白質含量為檢測指標進行試驗研究。 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
根據正交試驗設計法得到3 因素3 水平L9(34)正交試驗設計表(表2)。 根據設計試驗,每個試驗號做3 組平行處理,共27 組試驗。

表2 L9(34)正交試驗設計
2.1 發酵菌種的確定 使用10%半固體米基分別接種1%(m/m) 酵母菌、 嗜酸乳桿菌或混合菌(酵母菌:嗜酸乳桿菌=1:1),培養24 h 后進行菌落計數。 對照組則采用生理鹽水稀釋至適宜濃度后進行菌落計數。 通過比較試驗組和對照組菌體生長狀況, 篩選出適用于此種培養基的最佳發酵菌種(江成英等,2018)。一次發酵試驗的菌落計數結果見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三種發酵菌種方案中, 只有酵母菌在米基培養基中較對照組的菌落總數有所提高, 且廢棄米基發酵前pH 為4.9,符合酵母菌發酵適宜pH 范圍, 因此選擇酵母菌作為最終的發酵菌種。

表3 發酵菌種菌落總數計數結果
2.2 一次發酵主要影響因素的確定 主要考察了添加量分別為7.5%、10%、12.5%(m/m) 的半固體米基,接種量為1%(m/m)發酵培養24 h 對菌落總數的影響。結果如表4 所示。三個米基添加量發酵得到的菌種菌落計數均有提高,10%米基添加量的培養基干濕度適中, 營養成分足夠且有一定流動性,菌落計數最高,適用于酵母菌發酵,因此米基選用10%添加濃度。

表4 一次發酵米基添加量對菌落總數的影響
確定好米基最適添加量后, 考察發酵時間對菌落總數的影響。 從第10 小時開始,每隔2 h 觀察菌落生長狀況,保證菌種正常生長繁殖。選用在菌絲生長出前1 h 作為一次發酵的最適時間,經過試驗得出最佳一次發酵時間為20 h。
2.3 二次發酵主要影響因素的確定 正交試驗結果如表5 所示, 并由表7 和表8 的極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可知,當因素為B(接種量)時極差最大,FB 值大于F 0.05(2,2),且水平在k2時出現最大值。 因此各影響因素中對粗蛋白質含量影響最顯著的是因素B(接種量),最佳接種量為6%;其次影響顯著的因素是時間; 米基添加量對粗蛋白質含量影響最小,以12.5%米基添加量為最佳。

表5 L9(34)正交試驗結果與極差分析

表6 L9(34)正交試驗方差分析
2.4 二次發酵單因素考察
2.4.1 米基添加量及發酵時間的確定 利用廢棄米基和水配制成米基占總體積7.5%、10%、12.5%的廢棄米基培養基,經121 ℃高壓滅菌15 min 作為二次發酵的培養基, 一次發酵得到的菌液作為二次發酵的母液, 以6%接種量接入到二次發酵培養基中, 放入28 ~30 ℃恒溫箱中分別發酵培養24、48、72 h 后,于烘箱中60 ℃烘干,冷卻后粉碎,測定各項指標。 以粗蛋白質含量作為指標,結果如圖1 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米基添加量為12.5%,發酵時間為48 h 時,粗蛋白質含量最高。因此二次發酵的米基添加量和時間初步確定為12.5%米基添加量,發酵48 h。

圖1 二次發酵米基添加量和時間對發酵的影響
2.4.2 接種量對發酵結果的影響 通過正交試驗結果可知接種量對于發酵的影響最顯著。 在一次發酵前期試驗的基礎上, 進行二次發酵接種量的確定,選取接種量為2%、4%、6%、8%、12%這5 個梯度進行試驗, 并通過測定粗蛋白質含量確定最佳的接種量。試驗結果如圖2 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接種量為6%時粗蛋白質含量達到最大,隨后便隨接種量增大逐漸降低。因此,確定二次發酵接種量6%為最佳。

圖2 接種量對發酵結果的影響
2.4.3 添加尿素對發酵結果的影響 作為畜禽飼料, 粗蛋白質含量是一項重要的指標(李勁松等,2018),而外加氮源不僅能影響菌種的生長發育,還能夠有效提高粗蛋白質含量,因此發酵過程中尿素的添加量也是一項重要因素。本試驗在前期試驗基礎上, 分別在二次發酵培養基中添加0.1%、0.5%、1%、2%、4%尿素(m/m),發酵48 h 后,粗蛋白質含量如圖3 所示。粗蛋白質含量隨著尿素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但過大的尿素濃度會影響菌種的正常發育,因此綜合考慮,尿素添加量為2%。

圖3 尿素添加量對發酵結果的影響
2.5 發酵產物營養與衛生指標檢測 根據試驗最終得出廢棄米基發酵工藝的最佳發酵條件,發酵3 批次,每批次3 組平行對照,每組發酵量約500 g,經60 ℃烘干,得到粗制品進行營養成分測定,結果見表7。經過酵母菌發酵后,粗蛋白質含量增加25.61%,Ca 含量增加2.51%,P 含量增加1.61%,粗脂肪含量增加23.42%,食鹽含量增加23.4%。這說明廢棄米基中的營養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發酵過程對于提升廢棄米基的營養價值有一定的作用, 可為進一步研究米基二次發酵條件提供參考。 試驗對9 批次粗制品中霉菌總數、大腸菌群和沙門氏菌進行了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表7 廢棄米基發酵前后營養成分含量%
2.6 發酵產物中蟲草素的含量測定 依據標準品分析的測定結果, 測得蟲草素濃度與峰面積的標準曲線方程為:y=36.819x-15.265(r2=0.9996),在1 ~20 μg/mL 內線性關系良好,蟲草素標準品HPLC 圖見圖4-B。 發酵產物以及空白米基HPLC圖見圖4-C、圖4-A。 6 份樣品蟲草素含量測定結果見表8,與發酵前米基中蟲草素含量相比,經發酵后蛹蟲草廢棄米基中保留了蟲草素, 并且發酵過程對蟲草素沒有影響, 這對廢棄米基作為一種新型發酵飼料具有極大價值。

圖4 發酵產物中蟲草素含量測定

表8 發酵產物蟲草素的含量測定結果(n=3)
本試驗通過對廢棄米基的二次發酵, 優化確定了一套廢棄米基發酵的最適條件:以釀酒酵母為發酵菌種,一次發酵米基添加量為10%(m/m),接入1% (m/m)酵母菌,30 ℃發酵20 h;二次發酵米基添加量為12.5%(m/m),接入6%(m/m)一次發酵酵母混合物,2%尿素添加量,30 ℃發酵48 h。發酵過程中應注意衛生問題,并隨時排查雜菌污染。
發酵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發酵菌種的選擇,優良的菌種能保證發酵飼料產品的質量, 且最大量地提高飼料中的菌體蛋白。 發酵菌種應該具有以下特性:(1)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能在以原料為培養基的環境中正常生長;(2)繁殖速度快,產蛋白效率高;(3)自身及代謝產物無毒無致病性。 其次,在生產中接種量也很關鍵,接種量過小,發酵菌種發育緩慢,接種量過大,易導致發酵菌種生長過快,營養物質過快消耗,影響菌種正常發育。 因此確定最佳的接種量是發酵試驗成功的重要一步。
有報道稱,將發酵后的米基飼料添加到日糧中,可一定程度地提高蛋雞日糧營養物質含量,滿足蛋雞每日所需的營養物質 (李勁松等,2018;吳良柱等,2009)。 本試驗通過對廢棄米基進行發酵,發現廢棄米基中的粗蛋白質、無機物Ca、P 等營養物質的含量均有所提高, 且保留了蛹蟲草廢棄米基中特有的蟲草素, 發酵產物顏色棕黃色,具有酒香味,氣味和色澤均較發酵前有所改善。 蛹蟲草廢棄米基作為目前一種產量大,利用率低的生物資源,如果能夠對其深入研究,對于開發天然、綠色、抗病的新型飼料,減少抗生素的濫用(邵建忠等,2017)及環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