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萍
(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2)
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又名黃花魚,其肉味鮮美,經濟價值高,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近40 年來,由于過度捕撈,造成大黃魚資源逐漸枯竭。 隨著人工育苗獲得成功,大黃魚開始規模化養殖。飼喂大黃魚魚苗所用的生物餌料比如輪蟲、鹵蟲、橈足類的缺點越發明顯,如成本過高、成分和產量不穩定及容易攜帶病原微生物等, 導致大黃魚魚苗產量和質量降低, 無法滿足規模化育苗生產的需求,嚴重制約了大黃魚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于海瑞,2003)。 有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先后開展了海水魚仔稚魚營養生理和微粒子飼料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效果。人工微粒飼料能減少生物餌料所帶來的高成本、高危險疾病危害,實現大黃魚苗種生產規模化。 微膠囊技術是一種通過特定的方法與設備將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成膜材料包覆固體、 液體或氣體等形成微小粒子的技術(于海瑞,2006),微膠囊飼料可以保護被包覆的物質不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具有屏蔽芯材顏色、氣味,降低生物毒性,改變物質性質,延長揮發性物質的儲藏時間,使釋放物質持續進入外界,隔離不可混合的化合物等功能(曾祥玲等,2005)。因此研制開發營養平衡、 高效的優質人工微粒飼料成為養殖大黃魚產業鏈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試驗在小水體飼養條件下研究微膠囊飼料替代部分生物餌料對大黃魚仔稚魚消化酶活性的影響,以期為海水魚仔稚魚微粒子飼料的研發提供參考。
1.1 試驗魚苗 試驗用魚為10 日齡的大黃魚稚魚,初始體重(2.62±0.24)mg/尾,取自寧德市富發水產有限公司,選擇大小均勻,體表無損傷且活力強的魚苗作為試驗用魚。
1.2 飼料原料 本試驗所用微膠囊飼料由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室研發并制作。
微膠囊飼料芯材的主要原料:魚粉、魷魚漿、牡蠣、飼料酵母、海藻多糖、復合維生素、復合礦物質、誘食劑、蛋黃等。壁材的主要原料: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鈉(變性淀粉)、明膠。表面活性劑包括司班80 和吐溫。 生物餌料及微膠囊飼料的常規營養成分見表1。

表1 生物餌料和微膠囊飼料的常規營養成分(干重)%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4 個處理,每個處理3 個重復。 試驗組為使用微膠囊飼料替代25%、50%、75%的生物餌料,對照組為100%生物餌料。 飼養試驗于2015 年3 ~4 月進行,養殖周期32 d。 采用虹吸的方式將大池內的10 日齡大黃魚稚魚隨機分養在12 個相同的玻璃鋼圓桶中。 經過32 d的小水體養殖試驗, 隨機選取不同替代組的大黃魚稚魚于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營養試驗室進行相關消化酶活性的測定。
1.4 取樣及樣品分析 試驗期間(25 日齡),從各試驗處理桶中隨機取3 份, 每份200 尾稚魚裝入采樣試管內;試驗結束(42 日齡)時,從處理組內隨機取樣200 尾裝入采樣試管內。 將樣本放在液氮罐超低溫運送至實驗室,取大黃魚稚魚前段、后段,分別進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的測定。
總蛋白酶含量、 胃蛋白酶活力、 胃淀粉酶活力、 胰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采用試劑盒進行測定, 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計算公式如下:
總蛋白濃度=(測定OD 值-空白OD 值)/(標準OD 值-空白OD 值)×標準品濃度×樣本稀釋倍數;
組織中胃蛋白酶活力=(測定OD 值-對照OD值)/(標準OD 值-空白OD 值)×標準品濃/反應時間×反應液總體積/取樣量/待測樣本蛋白濃度;
淀粉酶活力=(空白OD 值-測定OD 值)/空白OD 值×0.4×0.5/10×30 min/7.5 min/(取樣量×待測樣本蛋白濃度);
胰蛋白酶活性=[測定 (A2-A1)-空白 (A2-A1)]/(20 min×0.003)×反應總體積/樣本取樣量/(樣本中蛋白濃度×樣本取樣量);
脂肪酶活力=(A1-A2)/AS×標準管的濃度×反應液總體積/取樣量/反應時間/待測樣本蛋白濃度。
1.5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3.0 軟件對所得的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若各處理組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則進行Turkey 多重比較。試驗結果用“平均值±標準誤”表示。
2.1 25 日齡大黃魚稚魚消化酶活性 由表2 可知,在25 日齡時,大黃魚稚魚前段胃蛋白酶活力在50%替代組最高,每組之間差異均不顯著(P>0.05),后段與前段情況相同;前段胃淀粉酶活力測定結果顯示,0%和25%與75%替代組差異顯著(P<0.05),其余各組之間差異不顯著,后段胃淀粉酶活力在25%替代組最高,其余各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前段胰蛋白酶活力各組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后段胰蛋白酶活力呈逐步上升趨勢,對照組與50%和75%替代組差異均極顯著(P<0.01);大黃魚稚魚的前段脂肪酶活力在25%替代組最高,對照組與25%替代組差異顯著(P<0.05),25%替代組與75%替代組差異極顯著(P<0.01),其余組差異均不顯著(P>0.05),后段脂肪酶活力隨替代水平的提高逐步降低, 對照組與50%和75%替代組均差異極顯著 (P<0.01),25%替代組與50%和75%替代組均差異極顯著(P<0.01),其余組差異均不顯著(P>0.05)。

表2 25 日齡、42 日齡大黃魚稚魚消化酶活性
2.2 42 日齡大黃魚稚魚消化酶活性 42 日齡時,大黃魚稚魚的前段胃蛋白酶活力在50%替代組最高, 對照組與其他幾組均差異不顯著 (P>0.05),25%替代組與50%替代組差異顯著 (P<0.05),其余組差異均不顯著(P>0.05)。 后段胃蛋白酶活力對照組最高,50%替代組略有升高,對照組與其他各組的差異極顯著(P<0.01),其余各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前段胃淀粉酶活力在50%替代組最高, 對照組與25%替代組差異顯著(P<0.05),25%替代組與75%替代組差異極顯著(P<0.01),其余組差異均不顯著(P>0.05)。 后段胃淀粉酶活力在50%替代組最高,各組之間的差異性均不顯著(P>0.05)。前段胰蛋白酶活力在50%替代組最高, 對照組與50%替代組差異極顯著(P<0.01),對照組與75%替代組差異顯著(P<0.05),25%替代組與50%替代組差異顯著 (P<0.05),其余組差異都不顯著(P>0.05);后段胰蛋白酶活力隨著微囊料替代水平的升高有上升的趨勢,對照組分別與50%和75%替代組差異顯著(P<0.05),25%替代組與75%替代組差異顯著(P<0.05),其余組差異均不顯著(P>0.05);前段脂肪酶活力在50%替代組之前先升高后下降,對照組與50%替代組差異顯著(P<0.05),其余均不顯著(P>0.05)。后段脂肪酶活力隨著微膠囊飼料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現先升高后下降趨勢,50%替代組與75%替代組差異性顯著(P<0.05),其余各個替代組差異均不顯著(P>0.05)。
仔稚魚發育階段消化酶活性的變化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1)餌料組成成分的影響;(2)不同消化器官生長和發育的影響。常青等(2005)報道,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在仔魚發育早期即可檢出酸性蛋白酶和堿性蛋白酶的活性, 堿性蛋白酶的2 個極低值分別出現在仔魚開口期和仔稚魚的轉變期, 從孵化后23 d 左右胃腺出現時,酸性蛋白酶的活性開始明顯升高。 飼料營養成分對養成階段魚類的消化酶活性影響很大, 林建斌等(2008)研究表明,采用9 種不同能量蛋白質比的飼料投喂點帶石斑魚(Epinephlus Coioide)幼魚,分析比較不同營養水平的飼料對點帶石斑魚體內消化酶活性的影響, 隨著飼料中能量蛋白質比的增加, 點帶石斑魚胃腸道脂肪酶活性呈現出增強的趨勢,在飼料中同一淀粉含量下,不同能量蛋白質比的變化, 未引起胃腸道淀粉酶活性呈現規律性變化。隨著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的提高,胃腸道蛋白酶活性也隨著增強。
本試驗中,25 日齡大黃魚稚魚, 從0%替代組(對照組)到75%替代組前段、后段總蛋白含量隨著替代水平的上升而升高;胃蛋白酶活力在50%替代比例達到最高;胃淀粉酶活力同樣在50%替代比例達到最高水平;胰蛋白酶活力由各組之間差異性是否顯著判斷得出其在50%替代組的時候達到最高;脂肪酶活性隨著替代水平的上升而降低,在替代比例50%時活性較強;42 日齡大黃魚稚魚胃蛋白酶活性在50%替代比例達到最高水平;胃淀粉酶活性同樣在50%替代比例達到最高; 胰蛋白酶活性、脂肪酶活性在50%替代比例達到最高水平。
在小水體飼養試驗中, 大黃魚均處于低存活率狀態,即使是天然生物餌料喂養,大黃魚的存活率也不高, 合理的替代水平能同時提高大黃魚稚魚的生長速度和存活率,與生物餌料組對比,微粒飼料營養全面,彌補了其營養不平衡的缺陷(林建斌,2005)。 部分替代的飼養方法在保證大黃魚稚魚正常生長和存活的同時, 給其一個適應的過程去轉化餌料, 且在前期階段能夠提高對微囊飼料的攝食成功率。 前期階段稚魚的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完全,所分泌的消化酶也不足,生物餌料可以較好地刺激其分泌并對其有所補充。
海藻多糖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抗腫瘤、抗病毒、抗輻射、抗凝血、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作為一種免疫調節劑,可產生多種生理活性。本試驗所用微膠囊飼料添加了海藻多糖,可顯著提高大黃魚仔稚魚相關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陳勇等(2005)報道,飼料中添加多糖對異育銀鯽腸道和肝胰臟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具有顯著性影響,異育銀鯽攝食適量殼聚糖能提高其消化酶活性,甘露聚糖、低聚果糖能夠提高異育銀鯽腸道和肝胰臟消化酶活性。
本研究表明,當微囊飼料代替50%的生物餌料時,所達到的消化酶活性強度較佳,50%替代組的結果顯示其取得了較好的消化性能, 并且各個酶活力的情況也明顯優于75%替代組。 75%替代組的消化情況并不理想, 原因可能是由于微囊飼料的粒徑大小還有待調整, 粒徑的大小對大黃魚稚魚的進食有一定的阻礙,并影響了其消化性能,也可能是微囊飼料的營養配方沒有適應大黃魚本身消化系統的改變情況。對于本次試驗結果,從消化酶角度分析, 使用微囊飼料替代部分生物餌料的方案是可行的。 本試驗可為微囊飼料方面的改良提供一定的信息, 以后可以考慮將替代量進一步具體化,提高微膠囊飼料的適口性,完善飼料的營養配方,加強對大黃魚仔稚魚養殖環境的管理,以期得到更好的試驗結果。
本試驗結果表明,微囊飼料替代50%的生物餌料時消化酶活性強度最佳。 因此大黃魚育苗可在其10 日齡后使用微膠囊飼料替代25% ~50%的生物餌料進行飼養, 用以解決生物餌料飼養大黃魚魚苗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