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梅,陳 鵬,蘇 耀
(重慶市巴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 401320)
“健康素養”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主要指標之一,主要包括基本健康知識和理念素養、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健康基本技能素養3個方面[1]。其中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作為3個方面的紐帶,既是獲得的健康知識形成促進健康行為的目標,也是提升個體健康技能的基礎,是健康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2]。本研究以重慶市巴南區2018-2020年居民健康素養監測數據為依據,分析了全區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調查對象 選取重慶市巴南區15~<70歲常住人口作為調查對象。常住人口為過去12個月內在當地居住時間累計超過6個月的居民,不考慮是否是當地戶籍。
1.2方法

1.2.2質量控制 成立區級監測工作組,負責項目的實施及統籌協調。所有調查員均接受統一培訓,能熟練掌握調查目的、內容、注意事項,具備良好的調查技巧。KISH表法抽樣、題目的跳轉及選項要求直接設計入調查APP,避免了家庭成員抽樣錯誤、單選題多選、勾選相悖選項及跳轉錯誤等。現場質量控制員當場核對問卷,區級數據管理員對當天20%以上的問卷進行復核。
1.2.3調查工具及計分標準 調查員持安裝有《全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調查問卷》APP的平板電腦進行入戶調查。問卷維度劃分及計分標準參照全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要求,納入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共16題(其中判斷題3題、單選題7題,每題計1分;多選題6題,每題計2份),滿分為22分。≥18分為具備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具備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者在總人群中所占比例為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2018、2019、2020年分別收回有效問卷852、779、482份。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描述性統計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影響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基本情況 2018-2020年監測樣本人口結構基本一致,均以本地戶籍為主;平均年齡(48.46±13.96)歲,以農民、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 000、10 000~<20 000元居多。
2.2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測評正確率 16題中兒童青少年抑郁癥、服藥不良反應的處理、正確就醫3題正確率較高,每年均超過70.00%。咳嗽/噴嚏的正確做法、大豆制品的好處、久病成良醫3題正確率較低,均未超過50.00%。咳嗽/噴嚏的正確做法、出現發熱的正確處理2題正確率提升幅度較大,2018年至2020年分別提升20.23%、14.44%。見表1。

表1 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測評正確率[n(%)]
2.3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 2018、2019、2020年重慶市巴南區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分別為16.67%、20.15%、26.35%。不同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呈現以下特點:城鎮高于農村,不同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9-2020年監測結果顯示,非慢病患者高于慢病患者,不同家庭人均年收入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8-2019年監測結果顯示,本地戶籍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與非本地戶籍居民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20年監測結果顯示,本地戶籍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與非本地戶籍居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比較[%(n/n)]

續表2 不同特征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比較[%(n/n)]
2.4影響因素分析 年齡、文化程度是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的影響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是影響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之一,不良生活方式與肥胖、心腦血管疾病、早衰、癌癥等發生密切相關[3]。本研究結果顯示,重慶市巴南區2018-2020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呈持續上升趨勢,這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的大力開展、人民群眾對健康的密切關注和迫切需求相關,也與重慶市巴南區創建國家衛生區,大力建設健康促進醫院、健康促進學校等健康促進場所,努力營造全社會關注衛生與健康的良好氛圍是分不開的。雖然重慶市巴南區2018-2020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逐年提升,但與重慶市其他主城區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4-6],且均低于重慶市平均水平[7-8],仍需強化全區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要綜合政策、環境、居民社區參與、公共衛生服務和促進個人健康行為等多方面推進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9],提高居民健康行為素養水平。
本研究16題中咳嗽/噴嚏的正確做法和出現發熱的正確處理2題正確率提升幅度較大,特別是2020年,可能是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國加強對相關知識的普及有關。但咳嗽/噴嚏的正確做法的正確回答率仍處在較低水平,有近半數的調查對象選擇了用手直接捂住口鼻。提示健康知識普及中需關注公眾健康認知誤區,針對性地開展健康科普。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城鎮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高于農村,農民、低收入人群、中老年人及文化程度較低者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較低;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文化程度是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的影響因素。與國內其他地區調查結果一致[10-11]。大量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是健康素養的重要影響因素[12-14]。文化程度高者由于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相比較而言獲取健康知識的能力越強,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與行為的能力較強[3],從而具有較高的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文化程度低者學習能力較低,信息的獲取、理解、應用能力較差,從而影響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的形成[15]。農村地區健康教育普及率較低,衛生服務覆蓋率和可及程度相對較差,且由于經濟、社會水平,以及文化程度等差異,農村居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低于城市居民[16],從而阻止其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的提高;中老年人生活方式與行為形成時間較長,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下降,且對新鮮事物及理念存在排斥心理,往往難以糾正不良生活方式與行為。因此,農村居民、中老年人及文化程度較低者是今后健康教育的重點人群。在今后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中需進一步增加農村村民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增加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針對文化程度較低者的健康教育,應結合人群的特點,考慮科學性的同時結合通俗性和趣味性;對中老年人則可考慮在社區中加強中老年健康教育人才培養等方式,并引導民間力量參與健康教育[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