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霞,劉文姣,張慧平
(許昌醫院,河南 許昌 461000)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已居我國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第1位。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0%,約75%的患者發現時已處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很低[1]。隨著人類對癌癥診治手段的進步,非小細胞肺癌救治率已得到顯著提升,但患者仍面臨復發風險[2]。幾乎95%以上的癌癥患者均存在癌癥復發恐懼(FCR)心理,并因此引發長期焦慮或精神抑郁,進而影響自身及家人的生活質量[3]。因此,在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掃除或緩釋患者FCR心理至關重要。PERMA[Positive emotion(積極情緒)、Engagement(投入)、Relationship(人際關系)、Meaning(意義)、Accomplishment(成就)]幸福護理模式是從積極心理學領域引入的一種全新護理方式[4-5],是基于幸福5元素理論結合臨床護理實際而定制的幸福護理模式,但目前PERMA幸福護理模式用于老年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鮮見文獻報道。為此,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老年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00例進行了分組對照,旨在探討PERMA幸福護理模式降低老年性非小細胞肺癌FCR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65.7±4.3)歲;文化程度:小學18例,中學26例,大學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齡(66.1±3.8)歲;文化程度:小學20例,中學27例,大學3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標準。
1.1.2納入標準 (1)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且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版)》[6]相關標準;(2)年齡大于或等于60歲;(3)癌癥患者恐懼疾病進展簡化量表[7]評分大于或等于34分,即FCR陽性;(4)具有基本閱讀和理解能力并能完成問卷者;(5)對知情本研究且同意參與。
1.1.3排除標準 (1)合并重要臟器功能異常;(2)合并其他惡性腫瘤;(3)患有精神疾病及意識障礙;(4)依從性差,拒不配合。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即對患者開展常規護理工作并進行基礎健康教育,介紹非小細胞肺癌疾病相關知識、常見并發癥及應對方法說明,以及用藥指導及飲食指導、康復訓練指導、日常護理講解、心理輔導等。觀察組應用PERMA幸福護理模式干預。日常基礎護理工作與對照組相同,同時,建立PERMA專項小組,由主治醫師2名、護士長1名、組長1名、專科護士若干、心理醫生或心理輔導專家1名組成。主要負責PERMA方案的設計、修訂、實施、專項培訓及評估調研等相關工作。方案實施周期為PERMA幸福護理模式干預周期共計12周即3個月,每3周為1階段,共4個階段,每階段干預2次,共8次。方案實施時間為每階段干預時間為化療前與化療后各進行1次,每次45~60 min。方案實施內容包括小組成員講述、患者訪談、現場演示、指導模擬、提問與解答、問卷調研等環節,具體方法如下。
1.2.1.1階段Ⅰ (1)第1次干預。主題為積極認知——了解疾病,直面恐懼。內容以交流探討為主要形式,積極、主動對患者進行知識宣講,圍繞疾病感受對患者進行訪問交流,以調動患者積極性為主要基調,聽取挖掘患者內心情緒點。舉措:①主述環節,介紹疾病知識、用藥及飲食督教、積極心理的重要性,結合實例解說;②訪談環節,與患者交流互動,探討患病感受、不良情緒、復發的恐懼等;③積極引導,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直面恐懼,克服恐懼。(2)第2次干預。主題為積極調節——對比積極情緒與負性情緒。內容為以指導宣教為主要形式,積極、主動對患者進行基礎心理學教育,介紹并對比積極情緒與負性情緒,二者的優缺點及其影響,結合交流互動,以患者個例對所有患者進行情緒指導及初級練習。舉措:①心理醫師主述,通過圖片視頻幻燈片等方式向患者介紹積極情緒與負性情緒的調節方法;②互動環節,與患者實時互動,小組成員調動患者積極氛圍,進行熱板凳練習,請患者自述FCR情況、分析原因及應對方法,心理醫師輔助患者進行負性情緒調節,積極應對與緩解FCR;③積極引導,引導患者清晰認識負性情緒的危害和積極情緒的積極作用,二者對疾病的深淵影響,引導患者以積極的心態看待疾病,努力擺脫負性情緒,通過積極方式應對FCR。
1.2.1.2階段Ⅱ (1)第3次干預。主題為培養——積極心態,積極品質。內容為進入干預強化階段,圍繞“積極”主題進行多方面、全方位指引,強化患者對積極心態、積極品質的潛意識復讀,以“強化正向情緒心理刻畫”的手段,達到“淡化負向情緒淺表記憶”的目的。舉措:①將調動方逐漸轉移至患者,小組成員在本次干預開始逐步讓出調動主體角色,讓患者更多、更積極地參與,甚至主導各環節;②設定積極事件,讓患者親身參與,通過交流互動共同探討積極意義并給出可糾正或改善之處;③積極指導,感激表達。指導患者進行回憶模擬,最難忘的挫折困境,對其中人事表達感激,以現場表達或書寫成文的方式使患者切身感受積極品質帶來的身心變化。(2)第4次干預。主題為重建——積極情緒,積極思維。內容為二次強化“積極”主題,引導患者重建積極情緒和積極思維為主要內容,激勵患者以積極的思考方式面對任何問題,時刻充盈積極情緒,不被負性能量所影響或擊潰,強化患者對積極情緒的掌控度。舉措:①患者主動進行故事分享,以個體不同的真實故事進行實例分析,尋找積極情緒在其中的作用和影響;②引導患者以積極方式看待故事中的人事,積極思維,尋找積極面;③鼓勵患者在未來的交流互動及日常生活中多使用積極詞句,保持積極情緒及感激心理,以“付出積極應對-獲得積極反饋”這種正向的價值觀循環。
1.2.1.3階段Ⅲ (1)第5次干預。主題為投入——積極精神,灌注體驗。內容為進入模擬練習階段,從宣講、討論轉為切身體驗和積極參與。以積極心理學中的“心流”為基礎,制定“幸福流”體驗項目,將理論與實踐揉合,讓患者參與其中。舉措:①宣講環節,介紹“幸福流”的概念、意義并展開簡單討論;②輕松地背景音樂,適宜的體驗活動,讓患者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物中去,并時刻引導患者積極情緒;③活動結束后請患者簡述受到的積極影響和體會。(2)第6次干預。主題為關系——人際關系的溝通處理。內容為進入行為進階干預階段。指導患者熟悉人際關系的溝通技巧與處理方法,結合模擬訓練,讓患者自由練習,感受并熟悉相應方法與技巧。舉措:①開心環節,敞開心扉,進行真心話互動,目的為打通患者間的交流通道,拉近距離感,為人際關系訓練做基礎預熱;②實訓環節,以抽簽方式進行組隊練習,互相評分,心理醫生從中輔導。
1.2.1.4階段Ⅳ (1)第7次干預。主題為意義——人生價值,生命意義。內容為圍繞生命意義與人生價值展開自由討論。引導患者對人生意義建立清晰認識,明白價值的重要性。舉措:①宣講環節,介紹宏觀、微觀、宇宙、生命的意義,事物存在的價值,人生的價值,生命的價值,使患者明白自己的人生可以更加有意義有價值;②自由討論,患者主動講述自己覺得最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所有人互動,并糾正其錯誤觀點。(2)第8次干預。主題為規劃——設定計劃,成就目標。內容為圍繞人生規劃及成就目標進行訪談,讓患者對人生作出規劃,以可實現的目標,對未來設定計劃。引導并鼓勵患者對自己的人生進行總結,對未實現或期望目標做出計劃,以實現成就感或滿足感為動力,讓患者重拾對生活的美好憧憬。舉措:①宣講本期主題后給患者10 min思考和休息時間,隨后開始訪談;②以訪問試談話方式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制定目標或計劃,并作出相應指引,訪談期間關注患者積極情緒程度,針對性進行情緒調動及鼓勵引導。
1.2.2觀察指標
1.2.2.1FCR評分 采用癌癥患者恐懼疾病進展簡化量表[8]評定2組患者恐懼程度,包括2個維度和12個條目,5個分級(1~5分),總分為12~60分,分數越高表示恐懼程度越嚴重。
1.2.2.2總體幸福感量表(WGB)評分 采用WGB[9]評估2組患者幸福感,包括18個條目,按0~10分累計相加計算總分,分數越高表示總體幸福感越強烈。
1.2.2.3護理效果 自制調查問卷(信效度0.781)調查2組患者護理效果,共100分,>80分為顯效,30~80分為有效,<30分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2.2.4患者滿意度 自制調查問卷(信效度0.781)調查2組患者滿意度,總分為100分,≥75分為非常滿意,50~<75分比較滿意,25~<50分基本滿意,<25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2組患者干預前后FCR評分比較 2組患者干預前FC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FCR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FCR評分較干預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FCR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FCR評分比較分)
2.22組患者干預前后WGB評分比較 2組患者干預前WGB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WGB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WGB評分較干預前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WGB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WGB評分比較分)
2.3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2.4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有研究表明,癌癥患者因恐懼病情進展,缺乏治療信心,其心理負荷較普通疾病患者更為嚴重,長期不調或會導致FCR加重[10]。癌癥患者的FCR不僅會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還可能擊潰患者生存信念,影響治療。PERMA幸福護理模式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切入,以減輕患者FCR、增強患者WGB為核心目的,分多次并循序漸進地對患者給予積極心理干預,對患者進行負性心理消退及正性心理重建。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干預前FCR、WGB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FCR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WGB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FCR評分較干預前明顯降低,WGB評分較干預前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FCR、WGB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PERMA幸福護理模式干預有助于降低老年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FCR并提升總體幸福感。分析原因:(1)PERMA專項小組成員針對FCR定制的相關主題及護理措施,在實施過程中與患者積極交流互動,在灌輸健康宣教內容的同時激發患者的積極情緒心理,引導患者直面內心恐懼,使患者從對疾病的未知恐懼逐漸轉變為清晰認識并掌控恐懼心理,通過各種演練與模擬練習,指導并矯正患者對癌癥的錯誤認知,并且期間始終圍繞PERMA幸福主題與患者展開積極互動,調動患者積極性,幫助患者建立積極思維,消除負性情緒,使患者的關注點從對疾病復發恐懼逐步轉移出來,進而投入到積極、健康、科學的系統觀念中,從而降低FCR評分,與全金芝[11]和李慧媛等[12]研究結果相似。(2)通過積極的心理干預及科學指引能改善患者的消極心理,提高積極應對疾病的心態與能力,從而提升主觀幸福感。因負性情緒的轉移與消散也會提升主觀幸福感,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患者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PERMA幸福護理模式能顯著提升護理效果及患者滿意度。推測原因:(1)PERMA幸福護理模式提升了患者的積極心理狀態,減輕了患者FCR程度,患者因此獲得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的雙重改善,因此,護理效果及滿意度得以提升。(2)積極、頻繁的互動式交流、主動型溝通與指引,拉近了醫護患關系,消除了距離感與陌生感。(3)負性心理的消退及積極心理的重建使患者擺脫身心困境,提高了心理韌性,開拓了心理格局,患者真正獲得幸福感受,進而使護理效果提升,滿意度提高。
綜上所述,對老年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PERMA幸福護理模式干預能顯著降低患者FCR評分,提升總體幸福感,并能顯著提升護理效果及患者滿意度,具有一定臨床參考價值,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