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科,郭 玲,黃 婷,賀曉萍,文 才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1.種植科;2.修復科,四川 瀘州 646000)
口腔修復學是口腔醫學中的一門重要的臨床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強、發展迅速的學科,其中涵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口腔修復學的實驗教學是學生從課堂理論知識學習到臨床實習的橋梁,既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也有助于學生熟悉臨床技能。傳統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是按教學大綱要求,教師先對每項修復技術和涉及的修復材料進行講述、示教,然后學生操作,最后書寫實驗報告。這種教學模式過程清晰,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單一的技術和材料,但不利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1-4]。另外,傳統教學模式由于課時或實驗經費的限制,常只讓學生操作其中一種傳統材料,再通過講解或自學的方式學習其他的新材料,直觀性差,與臨床實踐的銜接不足。
口腔修復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材料不斷出現,如何將這些新技術和新材料融入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在臨床實習前掌握這些新材料,并熟悉這些新材料相關的操作技能是當前口腔修復學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德國DMG公司出品的臨時冠橋樹脂材料(速凝)是近年來引進我國口腔臨床的一類暫時冠材料,主要由納米填料和樹脂基質構成,具有高強度、高精度、易拋光、美觀性好、快速固化等特點。本研究將速凝引入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同時使用速凝和傳統化學固化普通造牙樹脂(自凝)制作臨時冠,自發地比較兩種材料,牢固掌握相關知識點,最后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探討了新材料用于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研究對象 2017年10月選取本校2014級本科大四進入口腔修復學專業知識學習的8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80名學生均經過“后牙臨時冠的制作”相關理論學習,學習了速凝和自凝材料的相關知識,但均未進行后牙臨時冠制作的實踐教學。
1.1.2材料 選取標準上頜塑料牙齒模型160副,其中80副模型的右上第一磨牙已行標準的金屬烤瓷冠的牙體預備,另外80副模型已行左上第一磨牙牙體預備。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每名學生發放兩副標準上頜塑料牙齒模型,其中一副的右上第一磨牙、另一副的左上第一磨牙已行標準牙體預備。80名學生均在已行牙體預備的右上第一磨牙上用自凝材料制作臨時冠,先在右上第一磨牙上涂布石蠟作為分離劑,再按標準的粉液比調拌自凝塑料,待自凝塑料到粘絲期后,涂布到右上第一磨牙表面制作臨時冠,待自凝塑料凝固后取下打磨邊緣外形,調整咬合。然后80名學生均在已行牙體預備的左上第一磨牙上制作速凝臨時冠,首先用B區的1/4托盤制取未行牙體預備的左上第一磨牙的藻酸鹽印模(利用第一副右上第一磨牙已行牙體預備的標準模型,其左上第一磨牙未行牙體預備),然后將自動混合的速凝材料注射到藻酸鹽印模的左上第一磨牙冠中,再將藻酸鹽印模復位到已行左上第一磨牙牙體預備的標準塑料模型上,待速凝材料凝固后取下,打磨其邊緣和調整咬合。
1.2.2考核方法 在實驗課結束后由1名未參加教學的專業課教師對每名學生制作的自凝和速凝臨時冠進行評價,包括臨時冠美觀性、鄰接觸點、邊緣密合性、咬合面形態和光滑性5個評價點,評價指標分為好、一般和較差。為考查學生課后有無及時復習新材料的知識點和查閱文獻資料,在實驗課程結束1周后采用突擊閉卷考試的方法考查速凝和自凝兩種臨時冠的制作要點,兩種臨時冠材料的組成、固化原理、理化性能、優缺點等。由1名未參加實驗教學的專業教師對學生試卷的每一道題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分為好、一般和較差。
1.2.3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評價 課程結束后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80名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評價,調查內容包括對該課程是否感興趣,是否容易掌握教學內容、能否啟發創新性、課程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對課程整體是否滿意等。評價指標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

2.1自凝和速凝臨時冠形態評價結果比較 速凝臨時冠美觀性、鄰接觸點、邊緣密合性、咬合面形態、光滑性均明顯優于自凝臨時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使用速凝制作臨時冠簡單易學,便于初學者掌握;使用自凝材料制作臨時冠費時,效果不理想,但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表1 自凝和速凝臨時冠形態評價結果[n(%),n=80]
2.2知識點掌握度考查情況 將新的速凝材料引入臨時冠制作的教學后絕大部學生能輕松掌握臨時冠的制作要點和兩種材料的相關知識點。見表2。

表2 知識點掌握度考查情況[n(%),n=80]
2.3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 超過80%的學生認為引入新材料到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能提高學習興趣,有利于掌握學習內容,對課程整體滿意度較高。大部分學生認為新材料的應用可以啟發創新性,少部分學生認為由于新材料的應用,增加了課程內容,縮短了每項操作的時間,節奏偏快。見表3。

表3 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n(%),n=80]
口腔材料對口腔修復治療非常重要,而近年來口腔材料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對傳統修復治療方法和技術提出了挑戰[5]。如口腔粘接材料的進步促進了貼面修復和嵌體修復的臨床普及、種植材料的進步減少了固定橋修復的臨床應用、臨時冠材料的改進簡化了傳統的臨時冠制作方法等。雖然傳統修復技術和修復材料在口腔臨床應用中正逐漸被取代,但在特殊情況下卻又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后補或替代的方法,因此,仍有必要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如本研究臨時冠制作材料中的傳統自凝塑料正逐漸被操作更簡便、制作效果更好的速凝材料取代,但在牙齒缺失較多時臨時冠的制作仍首選傳統自凝材料,因其強度和韌性較速凝材料好。因此,在口腔修復學的教學中如何平衡傳統材料和新材料之間的比重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不能故步自封忽視新技術、新材料的進步,完全按傳統方法進行教學;另一方面,也不能只教授臨床實用的新材料而拋棄傳統修復材料。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是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在課程設計方面可將相同修復項目的傳統材料和新材料放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索兩種材料的異同和優缺點,系統掌握材料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將新材料引入口腔修復學教學中讓學生自發地與傳統材料進行對比,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如本研究將新的速凝材料引入修復學實驗教學中,由于速凝材料制作的臨時冠比傳統自凝材料形態更好,操作更方便,讓學生對新材料產生了興趣,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從課后1周突擊考試成績可見,大部分學生在課后均主動復習了兩種材料的相關知識點,并進行了文獻查閱。另外,新材料的引入可與舊材料形成對比,而對比是學習知識常用的方法,被廣泛用于各層次、各類別知識的學習過程中[6-8]。多數研究表明,對比學習的方法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教學內容更容易與臨床實踐接軌[9-11]。因此,在修復學實驗教學中將新舊兩種修復材料放到一起教學,既可因新材料的引入而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又無形中構建了一種對比的環境,讓學生主動思考和比較,尋找和掌握兩種材料各自的特點。
怎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一直是大學本科教學的任務[12]。為此,有學者曾嘗試將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引入口腔修復學教學中[13-14]。PBL教學是以一個病例的就診流程為主線,在就診過程中引起學生的問題,然后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能動性方面PBL教學具有優勢,但完全融入口腔修復學的實驗教學中還具有一定的難度[15]。而本研究將新材料引入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中,與傳統材料形成一種對比,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索新舊材料的不同點。雖然教師沒有在課堂上對新舊材料進行詳細講解,但實踐操作能誘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在課后主動查閱文獻,歸納總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
部分學生認為,在一次口腔修復學實驗課進行新舊兩種材料的教學使課時更緊張,不能充分掌握每種材料的操作過程。故建議學生課前必須預習并觀看教學錄像,實驗課中直接由教師示教并在示教過程講解關鍵知識點,重點要求學生進行操作,課后要求學生查閱文獻復習知識點。另外,新材料的引入需對整個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進行整體重新規劃布局。
綜上所述,將新材料用于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中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性,有利于與口腔臨床實踐接軌,值得在口腔修復學其他實驗教學中推廣應用,如光學印模技術與傳統印模技術的比較、玻璃纖維樁與金屬鑄造樁的比較、鑄造卡環與彎制卡環的比較、生物功能性全口義齒與傳統全口義齒的制作比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