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 李巨銀 李鑫 袁華根

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聯合下發的《關于公布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和農業科研院所推介名單的通知》(農辦科[2021]14號)精神,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成功入選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入選以來,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全力打造高水平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基地、師資隊伍和教學資源,竭力提升教學質量和信息化水平,著力打造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高地。
一、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農牧經驗”
(一)健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體系
1.強化組織保障體系。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成立了由校黨委書記擔任組長,校長擔任常務副校長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作領導小組,全面領導全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作,形成了黨委領導、院長負總責、各項目組長具體負責,統分結合的管理和運行制度。
2.逐級落實建設任務。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黨委行政高度重視,將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建設與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同步推進,列為學校中心工作,強化組織與管理,編制年度計劃,落實年度任務,融入學校的常規管理和未來發展,建立了“按月匯報、定期自查、季度對接、階段檢查、終結評價”的項目進程質量監控機制,對項目建設進程分階段研討、檢查、對接、指導與評價,定期發布建設簡報和監控通報,及時發現問題并開展有針對性的分析和研究,保證了項目建設的進度和績效。
3.拓展人才培育路徑。在江蘇省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指導下,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牽頭成立由東臺農業干部學校、昆山高素質農民培育指導站、東臺三倉現代農業園區等首批12家單位共同參與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共同體——“江蘇高素質農民培育聯盟”,聯盟將承載整合、共建、共享優質培育資源,探索高素質農民培育新模式、新路徑。目前已完成入盟單位遴選、章程起草等前期準備工作,2021年年底完成組織召開第一次聯盟理事會,選舉聯盟理事長單位和理事單位,完成聯盟組建并運行。
4.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依托學校牽頭的中國現代畜牧業職業教育集團,重點打造畜牧獸醫專業群、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專業群兩個高水平現代農牧業專業群,建成省級重點專業群6個、省級成教重點專業2個,優化調整全日制專業10個(其中撤銷專業9個、新增專業1個);緊密圍繞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優化設置函授??普猩鷮I23個,根據地方產業發展確定艱苦行業和校企合作專業9個。
(二)創新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方式
1.持續深化“產教融合、雙元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依托現代畜牧業職業教育集團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現“生產”與“教學”雙元一體化育人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新增企業訂單班22個,選聘500余名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承擔課程比例達40%以上。積極弘揚和傳承大國工匠精神,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8場,培養和輸送全日制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4021人,2021屆專業畢業生專業對口率達80.6%,11.2%的學生回農村就業創業。
2.深化“三三三”貫通式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叭必炌ㄊ礁咚刭|農民培育模式即構建初、中、高“三大能力”培育目標體系,打造職業技能培訓、系統職業教育、精英鍛造培育“三階遞進”的高素質農民培育路徑,系統建立資源整合、協同應用、質量保障“三位一體”科學運行機制。建立高素質農民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在與東臺、昆山開展試點的基礎上,2020年與洪澤、贛榆、濱海等6地合作招收高素質農民中高職銜接學員926人,培養高學歷、高能力的“雙高”農民。持續推進“學分銀行”、“學分互換”、“1+X”制度改革,制定并完善了《高素質農民學分置換辦法(試行)》,完成東臺園藝班第一次學分置換工作。圍繞寵物保健、食品安全、健康養生、園藝植保等大眾急需的知識,開展“名師大講堂”和“科技大篷車進社區”活動10余次,培訓社區百姓近1000人。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培訓,累計培訓各類人員1.2萬人次,開展農業職業技能鑒定3000人次。
3.開發建設優質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資源。對接高素質農民培育目標,對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教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新建成《水禽生態養殖模式》等省級鄉村振興精品課程,開發《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農業經理人培育》等培訓項目,制定培訓標準,編寫并出版《淡水水產養殖技術》等農業技術簡明教程,建成信息化培訓教學資源,打造“江蘇農牧科技培訓網”遠程培訓平臺和江蘇農牧商城”(“蘇牧鮮生”)農產品電商服務平臺;開發數字化培訓資源、《畜牧產品市場競爭策略》等5個資源榮獲2020年省農民培訓優秀教學資源一等獎。建成省級優質田間學校2個,校企共建高素質農民校外教學基地16個。
4.優選優聘高水平鄉村振興師資。高水平師資隊伍是教學質量的保障。2020年,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通過內培外聘,從全省農業科研院所、高等農業院校、農技推廣部門、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分產業選聘理論功底深厚的“名師教授”,技術技能高超的“行家里手”、基層服務經驗豐富的“鄉土專家”,創業成效突出的“致富能人”共計138人,初步建成集畜牧養殖、動物疾病防控、園林園藝、農產品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安全、寵物養護等專業為一體的高水平農業科技培訓師資庫。
5.以科技創新引領鄉村振興人才培養。2020年以來,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全面圍繞“平臺、團隊、項目、成果”四要素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修訂完善《鳳凰學子培養實施方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辦法》等科技管理制度8個;設立科技創新團隊專項,支持5個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通過實施“鳳凰學子”創新引領計劃,遴選出20名優秀學生加入團隊,重點培養科技創新和實踐技能拔尖人才。評選并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專項99項,引領學生熱愛科研,創新創業,實現科研與育人的融通和對接。以科技成果轉化助推學生創新創業,激發學生創業熱情,培植學生創業典型。2020年,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創新創業大賽,獲省“互聯網+農業”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2項,入圍國賽1項,創學校歷史最好成績。
(三)優化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1.農牧技術技能實訓區加快推進。進一步科學調整兩大實訓基地——江蘇現代畜牧科技園和江蘇中藥科技園的布局,強化實訓教學功能,在兩大園區內建成“寵物、水禽、水產、園林、中藥”五大實訓區,為畜牧獸醫、動物醫學等10個專業提供2000個工位,每年可接納9000人次的實習實訓,孵化30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2.科技研發創新服務平臺功能進一步彰顯。建成動物疫病診斷與科技研發中心、食品藥品集成平臺,聯合行業企業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加大對現有平臺的運行投入和績效考核,實施農業農村部水禽、生豬兩個國家級平臺能力提升項目,改擴建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高校協同創新中心、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2個省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全面提升現有平臺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能力,為全國150家以上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成功申報省級及以上科技創新平臺(技術研發中心)1-2個。
3.農業技術培訓基地改造升級。繼續完善農業科技培訓中心、畜牧獸醫技術培訓推廣中心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中心建設,建成能夠現場錄制、遠程培訓的智慧教室1-2個,更新教學設備,改善學員住宿、餐飲條件;完成中藥科技園100人培訓規模的建設工程,將其建成省內一流的動物醫藥技術培訓基地,使學校一次性接納各類培訓人數達800人以上,年培訓鄉村振興人才2萬人次以上。
二、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存在的困惑
(一)職業教育類型特色需進一步采取有效舉措
2019年初,《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中開篇就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各地各類職業院校都在積極探索和實踐。作為農業行業類高職院校如何構建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如何更好提升職業教育地位?如何探索發展農業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服務當前現代農業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需要我們找準方向、明確定位,拿出針對性舉措和探索實施有效路徑,突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打造中國農業類職業教育國際品牌。
(二)“三教改革”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入實施
國家職教20條中重點提出“三教改革”的任務,實際上就是解決職業教育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關鍵問題。如何以課程建設為統領統籌規劃推進“三教”改革?如何以產業需求導向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如何從產教融合的角度找準突破口,深入實施“三教改革”等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大膽探索、著力實施,才能推動“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深入開展。
(三)產教融合式發展需要進一步增強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如何針對現階段新農科、新工科,結合區域功能、產業特點,創新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運行模式?如何對接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如何探索差別化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路徑,優化高職教育和專業布局,建立健全產教對接機制,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有機銜接?如何更好地吸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共建產業學院,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我們與地方政府、區域產業緊密結合,更加精準、更加務實,真正意義上落實產教深度融合式發展。
三、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農牧策略”
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建設對于農業高職院校來說是系統工程,涉及到學校的所有工作、所有單位、所有人員,就要用系統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難題,要通過組織有力有序,推動工作扎實有效,帶動建設卓有成效。
(一)進一步強化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保障體系
鄉村振興不是缺少“三農”人才,而是缺少可供人才成長的平臺。怎樣能讓農業院校培養的鄉村振興人才聚攏起來,真正扎根“三農”、服務鄉村振興一線?建議設立新農人創新人才計劃,考慮鄉村創業興業的特點,參考高新技術領域某些政策,給予特殊的政策優惠,吸引人才、資金下鄉,探索鄉村的一產與二產、三產融合的新服務、新商機。
(二)進一步深化產教深度融合
農業高職院校主動與農業領先企業合作搭建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平臺,促進創新成果與核心技術產業化,充分發揮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示范作用,共建產業學院、企業工作室、實訓實踐基地等,全面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發揮專業群的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建立健全多方協同的專業群可持續發展機制,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共同建設課程教學資源和實踐教學基地,共同構建教學創新團隊,實現要素全方位融合。
(三)進一步做優做強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
一是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產業升級,廣泛開展面向農業農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積極為鄉村振興提供多種形式的資源供給,促進與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推動區域資源共建共享,主動承擔高職擴招任務,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二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領域,大力開展農業高技能人才培訓,以農業新品種、新獸藥、新技術、新模式等為主要內容,深度參與農業企業技術改造與更新,主動開展農業農村培訓服務,提升高素質農民技術技能和創新能力。三是服務國際化需求。積極參與或主導國際通用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的研究制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與“走出去”企業共建培養培訓基地,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等,提升國際話語權,助推“一帶一路”國家農業經濟發展?!?/p>
(作者單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項目(蘇教
師[2019]3號)
359450190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