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鵬文
摘要:近年來,國家實施農村土地承包三十年不變政策,保持了農業生產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土地開始由農戶間自發流轉向種地大戶、工商戶、經紀人和農業生產企業之間有序流轉,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不斷涌現和發展壯大。文章闡述了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建議,目的是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繁榮農村經濟。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問題;建議
一、前言
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是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統稱。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2012年提出“家庭農場的概念,2014年《農業部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家庭農場作了指導性管理規定,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边@是在國家層面進行農村改革的頂層設計,支持、保護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引導推動其向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營銷、高質量發展。
二、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在發展和繁榮農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和意義
目前,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發展勢頭良好,推動鄉村振興,帶動農村各項產業發展,增加農村居民家庭收入,繁榮農村經濟。
(一)發展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是優先發展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需要
農村要全面發展,鄉村要振興,土地資源是重要載體,鞏固好基本經營制度,圍繞農村土地資源做好文章,是鄉村振興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果,實現適度的規模經營,有利于實現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解脫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途徑。
(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是貫徹“三農”政策和執政興國的需要
我國憲法規定國體的基礎是工農聯盟,我們黨執政基礎既離不開農業、又離不開農村,更離不開農民,發展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有利于做好“三農”工作,不僅僅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是執政興國的現實需要。
(三)發展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
傳統農業必然要向現代農業轉化,要實現這一轉化過程,就必須運用先進農業技術服務手段(測土配方施肥、水稻精確定量栽培、飛機航化防治稻瘟病等)和實行農業機械化(土地深翻整理、機械化免耕播種、機械化收割等),要實現農業機械化,土地必須采取集中連片模式,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因此,無論如何也要發展好、維護好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的發展。
三、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的數量很多,類型豐富,涵蓋種植、養殖、技術服務等各個方面,但絕大多數屬于經營規模不大,帶動經濟能力不強,發展質量不高,合作意識和經營能力不強,幾乎為單打獨斗,經營商標品牌意識不強,拳頭產品不多,所出產品多為普通“大眾貨”,服務分工不細。除一些省、市、縣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外,其他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遍沒有財務會計,也沒有進行財務記賬,制度和章程與實際經營行為相分離。具體表現在:規模有待提高,標準化程度不高,營銷手段和方法不多,專業技術人才稀缺,技術短板,資金不暢,設施不完備,渠道不多,發展質量不高,政府服務功能不優等,需要在發展中改進和完善。
四、建議
(一)強化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洜I
隨著國家農業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種植業調整隨市場供求曲線波動,選好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保持產業經濟效益穩步增長。
(二)完善農業生產標準化服務體系
構建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統一的服務體系和標準,實現規格一致,服務同質。以種植業為例:統一深翻、統一購種,統一施肥、統一用藥、統一除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等。
(三)營銷方法和服務手段多元化
按照專業化營銷策略,加強傳統營銷,選好利用好購銷點,同時,積極與電商、被供應單位和商場超市對接,實現多元化立體銷售網絡,充分利用產品質量和品牌效應,開展產品商標注冊、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質量認證,吸引客戶,搶占市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提供適銷對路產品。開展強強合作,實現產業鏈銜接,抱團經營,提高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加快倉儲、物流、網絡、電商、經紀人專業化隊伍建設,提高營銷邊際效益。
(四)堅持高質量發展道路
整合現有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引導其走入正軌,把其中監測不合格的堅決予以清理注銷。按照企業化經營管理,建立健全生產體系、財務監督體系、稅務申報登記體系、質量安全監督認證體系、市場經營銷售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等,從而不斷加強經營和服務主體建設,堅持高質量發展。
(五)完善政府服務功能
搞好政府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經營和服務主體法人教育培訓,加快專業化隊伍建設,完善道路交通、網絡帶寬、物流倉儲中轉集散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資金、信貸、政策、信息和專業技術扶持,建立健全各項政策、制度和法規建設,確保其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N].人民日報,2020-11-04(001).
(作者單位:永吉縣西陽鎮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