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潔
摘要:糧食作物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基本條件,針對河南省農村地區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緩慢問題,文章主要利用實地觀察法、文獻調查法,從農民、農業資源和糧食作物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對策,為相關地區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河南農村地區;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對策
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是涉及民生的重要問題之一。河南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肩負糧食生產的重任,但當前河南農村地區糧食生產可持續存在諸多問題。因此,認清河南農村地區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對當地乃至境遇相似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河南農村地區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
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涉及三方面主體:農民、農業資源及糧食作物本身,下文分別從農民、農業資源及糧食作物本身闡述河南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現狀。
(一)農民持續發展問題
1.休地進城現象普遍
在河南農村地區,許多縣域農村條件相對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薪酬較低,導致許多專業人才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發展,而且許多本地年輕人也不愿再留住農村從事收益甚微的種植工作,以致耕地者大多為中高齡人群,農田種植正面臨“后繼無人”的危險態勢,“休地”現象逐漸增多。除此之外,惠農政策在農村宣傳力度有待加強,種糧農戶拿到的補貼較難以彌補相關費用支出,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和創造性。一些進城打工的農民有采取“外包”種植的方法,但在沒有承包人的情況下,只得將自己的田地“放荒”,存在農耕地閑置情況,從而造成土地荒廢,資源浪費,違背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雖然國家不斷推出鼓勵大學生下鄉政策,促進解決三農問題,但是對于河南較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對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強,并未能從本質上解決農業持續發展問題。
2.農民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農村的農民多為中老年人,其受教育程度都不高,尤其是在種植業上,幾乎都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訓練,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無論是施肥還是殺蟲,沒有一個標準的方法,多數農民僅是憑借自己的經驗或者是前輩農民的種植經驗進行種植。這樣情況下,施肥或者殺蟲劑的量使用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對農作物最后的收成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在沒有科學指導的情況下,農藥的誤用、濫用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如土壤結構受到影響,使得農作物產量和產量有所下降,農作物的存活率逐漸降低;水資源污染,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對于湖泊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等。環境問題的出現對農村糧食作物生產會產生反作用,從而制約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3.缺乏具體的農民管理制度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土地管理制度、條例以及辦法,但是落實到農民的制度較少,土地利用率仍然較低。目前市場上對于未經加工的農產品的回收價格比較低,對于農村的家庭承包耕地的方式而言,成本高,利潤低,收益小,使得農民不再惜地如金,濫用、廢棄、荒種等問題日益突出,而且有關農民的相應制度相對較少,農村農民對土地的任意處理方式更是加劇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對于當地的村長而言,不作為現象嚴重,多數工作都是被動進行,起不到有力的管理作用,對農村發展不夠重視,對于國家政策缺乏一定的執行力。
(二)農業資源持續使用問題
1.土地資源問題突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的三廢、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給河南省的土地生態帶來了極大地危害,直接影響了河南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河南省農村地區經濟和環境的惡行循環,更加影響了土地資源的生態安全。部分農村地區水土流失日益嚴重,而且農地非農化問題嚴重,耕地面積逐漸萎縮,對當地的農業、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2.水資源問題有待解決
河南極大多數山區甚至平原地區存在水資源不足的情況,由于地勢受限,無法引流,導致無法灌溉問題。農田灌溉只能靠自然降雨,遇到風調雨順的好時節,還能有所收獲,而一旦遇上干旱時節,則經常會產生“沉沒成本”,一季的付出功虧一簣。河南農村靠天吃飯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農業基礎設施仍存在大量短板,急需補齊。
3.小規模種植與全面機械化發展相矛盾
機械化、自動化發展是目前正大力宣傳的種植模式,該模式能夠節省人力、物力,充分發揮現代化技術的優勢。但在部分河南農村地區,對于小規模種植的大量農戶而言,耕地面積達不到規模效益,經濟成本高而收益較小,而機械化的實現更是加劇了成本的提高,所以導致農村地區實現半機械化種植,難以全面推廣全機械化種植,不利于技術進步成果的持續推廣。
4.糧食作物秸稈浪費嚴重
農村地區最早糧食作物秸稈尤其是玉米秸稈多以焚燒的方式處理,產生大氣污染,影響惡劣,經過近幾年的大力整治,嚴格控制農村秸稈焚燒,焚燒現象已經大為好轉,但是秸稈并沒有得到充分地循環利用,沒有物盡其用,也產生了一定的浪費,不利于進行生態物質循環利用。
(三)糧食作物問題
1.價格低廉且銷售模式受限
原生態的糧食作物的銷售模式單一,大多數河南農村地區的農民只能通過下鄉收糧中介這一中間渠道進行售賣,且價格低廉,以致農民種植的熱情大不如從前,所以近些年進城務工的現象也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棄耕進城使得城鎮化進程的加劇,農村地區多由年邁的老人負責,力不從心,嚴重威脅到了大部分農村地區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糧食作物隨意轉型
河南的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和小麥為主,但在部分地區,跟風“轉型”問題嚴重。舉例來說,當一個地區種植葡萄獲利較大時,原本以種植玉米、小麥糧食作物的小農戶也跟風轉型,即使自己不具備成熟的種植技術,但是也跟風轉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資金,收益甚微。不僅減少了糧食作物的產量,而且生產出大量的腐壞產品,對環境也是一種污染,對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更造成了嚴重威脅。
3.優質品種推廣不及時
河南多數農村地區農民目前所用的玉米小麥種子沒有固定的品牌,而且存在極大地不平衡性,種子研發技術推廣使用范圍小、程度低,新技術得不到充分推廣,導致糧食產量存在極大地不確定性和偶然性。
二、促進河南農村地區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對策
(一)提高農民技能,打基礎
1.加強宣傳農業發展,提高農業地位
面對河南農村地區越來越多的農民棄耕奔城現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農民的低地位形象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心中對農民的態度,就要不斷加強宣傳,以農民為榮,強調農民的重要地位。要培養高技能、愛農業、愿意為農業付出奉獻的人才。為此,各農業大學要加強農業發展宣傳,不斷轉變學生的思想意識,鼓勵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不斷促進河南農村地區糧食生產高水平地持續發展。
2.加大對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力度
對于現有農民,村內要積極地定期開展農業種植技術培訓活動。通過邀請專家講座或者統一開展系統課程來提高農民的種植技術。促進農村糧食作物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不僅僅要對現有農民進行培訓,更要為農業發展培養下一代,培養和造就一批批高水平的農業科技隊伍和管理人才。但導致農民培訓工作開展滯后的主要原因是經費不夠,所以要加大農業資金投入,為農民教育提供資金條件。
3.完善村長競選標準和制度
培訓是提高農民素質的有效手段。但是培訓的前提是要提高農村管理者的管理意識,要調動起他們培訓農民,為農民提供相應資源的積極性,大力宣傳國家制度與政策,先從不同級別的管理者抓起,對各級別領導人尤其是村長,必須經過嚴格考察,全方位篩選,最終挑選出綜合素質高,能力強的管理者。而不能僅僅把選擇權交至村民手中,更不必把責權交至本村人手中。
4.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建設
要加強完善河南農村地區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增加農業財政收入,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組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環境管理,為農業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也要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要采取多種形式,完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民掌握新技術和運用新技術發展農業生產、脫貧致富的能力。
(二)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創條件
1.繼續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加強耕地質量建設,保護耕地資源。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的同時,還要保護現有的耕地資源,要制止濫用、占用耕地的行為,防止耕地“非農化”。可以通過健全和完善資源管理的機制和體制,依法保護耕地和其他農業資源,維持生態平衡。但同時,也要把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作為我國農業生產的根本原則。
2.加強山地蓄水灌溉工程建設
對于部分灌溉困難的河南農村地區,尤其是水資源嚴重缺少的山地,要充分利用當代技術,并不斷進行技術研發改進,不斷突破,盡量滿足農田灌溉的需求。為山地耕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3.整合小塊土地
對于部分河南農村地區,丘陵山地較多,階梯化、小塊化情況嚴重,從而降低了農村地區土地的利用率,而且也更不利于農村全面機械化的發展推進。所以尤其是對于河南農村的偏遠地區,應當推進農村土地整合,促進土地資源利用和發展。而且進行小塊整合,統一耕種,也有利于減少荒地現象。而且為加大農村機械化推廣,可適當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進農機報廢更新。
4.推進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
在大力宣揚生態保護的今天,除了減少污染的產生,也要合理利用資源,將廢棄物變廢為寶,促進農作物廢料的合理使用。在河南農村,不僅要禁止秸稈燃燒,更要推出有效的獎勵制度,或者提高秸稈回收的價格,以此來激勵農民進行秸稈回收利用,充分利用資源,不僅能促進環境保護,而且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除了糧食秸稈以外,像農膜、農藥包裝物等都需要進行回收利用,不僅能促進河南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同時也可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
(三)開拓創新模式,促發展
1.促進農業市場機制改革與完善
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培植主導產業;可培植龍頭企業,外接國內外市場,內連千家萬戶,不斷創新營銷方式,為農業的發展開闊市場,使其在更大規模上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可以促進農民直接對接糧食加工廠或者相應的企業;適當改善糧食作物的市場價格,刺激農民的種植欲望;可以加強農村對糧食二次加工企業的發展,同時加強智慧化農業建設,利用現代化技術,結合人工智能,深入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程工程,發揮電商平臺的作用,推動綠色優質糧食與消費者有效對接;加快培育國際大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推動河南農村地區優勢糧食出口。
2.構建以環境保護和農產品質量控制為核心的清潔生產模式
在種植過程中應當應用低污染的環境友好型種植技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減少農作物源頭的污染。尤其是對于河南農村地區秸稈、農藥等造成的環境污染污染問題,要加強過程控制。要不斷采取新的生產模式,減少種植自身污染物的排放。
3.對糧食作物種植地區進行相應限制
要對河南農村地區規定合理的糧食產量范圍。先保證糧食種植面積和目標產量,在此基礎上,才能允許合理調整家家戶戶的其他農作物的變更種植。
4.促進新品種研發技術攻關和生物育種科研項目
對于河南農村地區要加大資金投入,同時引進高水平人才,布局建設一批創新基地平臺,加快建設農業科研領軍人才隊伍,同時也要加大宣傳,提高農民的高水平種植意識,促進優良品種的推廣。加強種業市場監管整治,嚴厲查處假冒侵權行為。
5.加強農業災害檢測預警和防護工程建設
要推進大數據在農村的推廣應用,建立健全完善的檢測體系和災害應急機制,預防災害發生,保障農業安全。河南雖位居中原地帶,夏季雨水也相對熱帶雨林地區而言較少,但是一定的工程建設不可或缺,必要的投入可以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偶然災害發生而對糧食作物產量產生較大的影響。
三、結論
對實現河南農村地區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這個目標,還面臨很大的挑戰,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本文針對較為常見的農民問題、農業資源問題、糧食作物問題,提出了提高農民技能、優化農業資源配置、開拓創新模式的解決對策,對于解決相關地區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玄欣田.“互聯網+”環境下河南省農業產業經濟發展路徑[J].農業經濟,2018(02):51-53.
[2]胡金霞.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解析[J].財經界,2021(06):8-9.
[3]李京忠,鄭敬剛.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現狀分析與對策初探[J].現代園藝,2012(20):149-150.
[4]史亮.河南農業發展中的資源配置問題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04):127-129+137.
[5]劉琦.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精準培育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2021(02):86-87.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