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早華
[摘? 要] 眾所周知,預設對于數學課堂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動態生成則屬于預設的補充與提升,它們之間呈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文章認為,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生成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有效鋪墊,自然生成;適度引導,誘發生成;巧用意外,促進生成.
[關鍵詞] 生成;預設;課堂
生成性課堂是指師生與教材之間通過互動而構建的和諧課堂,學生在生成性課堂中不僅能獲得學科知識,還能提升數學能力和素養. 隨機、偶發與不可預見是它獨有的特點. 因此,數學課堂的有效生成需要教師擁有一定的課堂駕馭力,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地靈活把握課堂方向. 同時,還要騰出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生成”提供條件.
[?] 有效鋪墊,自然生成
學習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教師無法將知識倒入學生的大腦,只有學生主動地吸納才能將知識內化到自己的認知中. 因此,快節奏、大容量的課堂訓練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研究發現,教師在課堂中預設一些鋪墊,能啟發各個層次學生的思維,實現全員參與的目的,這也是課堂自然生成的基本條件.
案例1 “分段函數”的教學.
教師若直接進入分段函數的教學主題,會顯得突兀,導致部分學生產生畏難心理而無法真正進入學習狀態. 若在正式切入主題前,設置一些鋪墊,學生的思維則能順應這個階梯逐層而上,并對分段函數的學習產生渴求. 筆者在本節課中運用出租車的計價規則與y=x的圖像作為鋪墊,以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感覺,為課堂的有效生成奠定基礎.
某市出租車的計價方式為:4千米(含4千米)以內的路程為10元,大于4千米且在10千米以內的路程為1.5元/千米,大于10千米的路程為2元/千米.
(1)一位乘客打出租車的路程為8千米,他需要支付車費多少元?
(2)乘車路程與車費之間具有怎樣的函數關系?寫出關系式.
(3)若乘客支付了35元車費,你能計算出他乘坐了多少路程嗎?
這是每個學生都經歷過的生活事件,筆者以此事件作為本節課知識的鋪墊具有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 此題的第(1)問對高中學生而言,是毫無難度的,起到的僅僅是熱身的作用;第(2)問提出了函數關系式的建立方法,這里涉及了幾種不同的計價方式,需要學生根據乘車路程建立相應的關系式. 題設條件中共有三種計價方式,自然也就存在三種函數關系式,這就是分段函數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一旦寫出了第(2)問的函數關系式,解決第(3)問也就水到渠成了.
此過程首先復習了函數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這為分段函數的深入教學做了鋪墊;其次學生通過對乘車路程與計價方式的分析,自主獲得了分段函數關系式,深化了學生對此部分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應用,為接下來的深入教學奠定了基礎. 有效課堂會在教師循序漸進的鋪墊與啟發中自然生成.
[?] 適度引導,誘導生成
雖說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我們也不能忽略教師的重要性[1]. 教師作為課堂的掌舵人,是課堂的“燈塔”. 若讓學生在課堂中信馬由韁地放飛自我,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當然,為了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教師也絕不可用強制、粗暴的手段制約學生,從而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而應在和風細雨中進行點撥,誘導課堂在友善的氛圍中實現生成.
案例2 “直線和圓”的教學.
原題:若圓C:x2+y2-2mx+2(m-1)y+2m2-2m+=0(m∈R).
(1)求證:圓心在一條直線上;
(2)若一條定直線與圓C相切,試寫出該直線的方程.
將第(1)問變形可得,圓C:(x-m)2+[y-(1-m)]2=,則圓心為(m,1-m),由此可知圓心在直線x+y=1上.
第(2)問的教學片段如下:
生1:根據已知條件,一條定直線與圓C相切,則該直線到圓心的距離恒等于圓C的半徑. 若該直線沒有斜率時,與題設的要求不相符. 因此,設該直線為y=kx+b,圓心(m,1-m)到該直線的距離為,可得k2+1=2[m2(k+1)2+(b-1)2+2(k+1)(b-1)m]. 因此,對所有實數m恒成立.
師:這種解題思路沒有問題,但解題過程有點棘手. 對此,其他同學有沒有什么看法?
生2:是的,這種解題思路其實把問題變得更復雜了.
師:哦?那說說你的想法.
生2:方程(x-m)2+[y-(1-m)]2=代表的是半徑為,圓心在直線x+y=1上的一系列圓,我們只需求出與直線x+y=1相距的兩條平行線就將本問題解決了. 這種方法就不需要考慮m與b的值了.
師: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接下來怎么辦?
生2:設該直線是x+y+c=0,可得=,所以c為0或-2. 因此,這條定直線是x+y=2或x+y=0.
師:太棒了!這種解題思路簡練、便捷,非常好. 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3:學1的解題方法也不是太復雜. 他提到對一切實數m恒成立,那我們只要讓含m的項系數都為0,答案也就昭然揭曉了,即k=-1,b=2或0.
……
此教學過程,教師并沒有被生1的解題思路帶走,而是適時引導學生另辟蹊徑,探尋新的解題思路,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若教師帶領學生沿著生1的解題思路往下走,難免會引發一部分學生出現認識上的障礙,勢必影響本節課的教學效果.
由此也可以看出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體,作為教師應適時、恰當地處理它們之間的矛盾,并巧妙地引導學生自主化解這個矛盾,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課堂的有效生成. 這對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與教學能力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 巧用意外,促進生成
葉瀾教授提出:“課堂并不是一定要遵循固定路線,而應是向著未知方向前進的旅程,途中隨時會出現意外與美麗的圖案.”事實上,課堂中常會出現葉瀾教授所說的“意外”,這些偶發事件常偏離預設的教學進程的軌道,而課堂的有效生成常建立在“課堂意外”發生的基礎上.
教學中,常會出現與預設不一樣的情況,面對這些“意外”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去對待?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意外”的發生,是考驗教師專業水平、心理能力、教學膽略與氣魄的時候. 因此,面對“意外”發生的局面,教師應沉著應對,將這些“意外”轉化為課堂動態生成的契機,讓課堂在“意外”中綻放出別樣的光彩[2].
案例3 “平面向量的關系”的教學.
此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教材認為零向量和任何向量都是平行的,那為什么要將零向量排除在研究之外呢?還有零向量的方向具有不確定性,規定它和任何向量平行能夠理解,那為什么不規定它和任何向量垂直呢?
這是屬于課堂預設之外的問題,教師若簡單地說一句“以本為本,按照教材說的記住就行了”,將這個問題馬馬虎虎地解決了,則會導致學生對數學的嚴謹性產生懷疑.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契機,把握好這個契機能促進有效課堂的生成. 為此,就此問題鼓勵所有學生都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在討論爭辯中提出了各種意見,雖有些論點值得推敲,但也有不少真知灼見值得參考. 比如:①既然有人對“平行”與“垂直”提出了異議,就應該把這個條件直接去除;②若零向量與任何向量都是垂直的,那豈不是與零向量互相垂直的非零向量有無數個?難道這些非零向量都是平行的嗎?③若規定零向量和任何向量垂直,則與教材中規定的零向量和任何向量平行就有矛盾了,那肯定不行……
面對課堂出現的意外情況,教師沒有搪塞過去,而是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以此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課堂在節外生枝中達成有效生成的目的. 如此,課堂出現的意外則成了一次促進學生思維成長的契機,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實現綜合能力與素養的提升.
總之,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今天,數學教師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教學理念. 教學中,教師可抓住每一個環節或契機進行教學引導,讓課堂煥發出它獨有的生命力,使得師生在不斷學習、進步與成長中實現課堂的有效生成.
參考文獻:
[1]? 蔡上鶴. 試談中學數學課程改革中應該處理好的十個關系[J]. 中學數學,2005(05):1-4.
[2]? 袁振國. 當代教育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90250190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