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摘? 要] 為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具備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嘗試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 通過問題情境、生活情境、實踐情境、變化情境、成功情境等不同情境的創設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豐富多彩,從而讓學生在觀察、分析、猜想、探究、總結的思維活動中完善認知,提升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關鍵詞] 學習情境;完善認知;創新意識
部分教師認為,高中學生有一定的數學基礎,而且教學和學習任務較重,沒有必要通過設計情境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只要有“考入好大學”的信念就足夠了,這樣的教學思想體現在教學中依然存在“重結論輕過程”的現象. 然教學中若忽視了教學過程,則會降低學生課堂的參與度,會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降低學習效率,也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無法將學生培養成有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教育也無法完成其培養時代人才的使命. 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改變這一現狀,筆者聯系了一些教學實踐,一同探尋創設學習情境對發展學生思維的價值,以期引起重視.
[?] 問題情境
為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規律并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常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解決最近發展區問題后,進入下一個發展區解決問題. 這樣用問題為指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同時,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開展探究性學習,探究性所體現的是一種主動性,如果學生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告知式”“被動式”,那么學生很難自己發現問題,不能發現問題也就很難刺激其去探究知識,不去探究知識也就無法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很難總結出一般規律,這樣會限制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中養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1 教學余弦定理.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的正弦定理,其主要作用是什么呢?
生1:其主要作用是解決角與邊的關系.
師:請說出正弦定理.
生2:===2R.
師:很好!根據正弦定理和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思考一下:若要解三角形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
生3:兩個角一條邊,或者兩條邊一個角(若不是直角三角形,已知角不能為兩已知邊的夾角).
師:很好!看一看下面各題,該如何求解呢?
在△ABC中,角A,B,C對應的邊為a,b,c:
①若角A=60°,b=3,c=4,求a的值;
②若a=4,b=2,c=3,求角A,B,C.
首先通過舊知的回顧為探究新知提供方向,引導學生發現:若給出的是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或兩邊及夾角,無法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也獲得了大大的提升. 在學習正弦定理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推理的基本思路,這樣通過讓學生“跳一跳”的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 生活情境
談到數學,大家喜歡用抽象、枯燥來形容,然數學之所以抽象是因為其由豐富的生活抽象、概況而成,若想打破數學的抽象感,可以將數學還原于生活,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從而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增加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驗學習的真正價值.
例2 基本不等式的應用.
師:易拉罐包裝的飲料大家都喝過哪些呢?
生1:六個核桃、雪碧、旺仔……
師:它們的形狀一樣嗎?
生齊聲答:不同.
師:若在體積一樣的情況下,你認為制作易拉罐的材料會相等嗎?
生2:不相等,以前在學習圓柱體體積時用同一張長方形的紙做過類似的實驗.
師:很好!現在請同學們為某公司設計一個易拉罐包裝,其體積為V,你認為其高h與底面圓半徑r滿足什么條件時最節省材料?(問題給出后,學生積極地交流探究)
生3:已知易拉罐的體積為V,設易拉罐的底面圓半徑為r,易拉罐的表面積為S,則S是r的函數,將題目轉化為“當r取何值時,使S最小”.
師:分析得很好,請大家按照這個思路進行計算.
生4:(板演)S=2πr2+=2πr2++≥3=3,當且僅當2πr2=,即r=(或h=2r)時,表面積S取最小值3.
師:很好,通過生3的分析和生4的板演,得出了當r=(或h=2r)時,最節省材料.
引入生活實例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更能激發其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在探究中發現數學的真正價值.
[?] 變化情境
高考數學題型、題目多新多變,對同一知識點的考查也會呈現多樣性,因此,若想高考取得好的成績必須采取有效的變式訓練. 通過“變”打破學生習慣性地套用,通過“變”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變”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例3 設x,y>0,且x+y=1,求+的最小值.
變式1:設x,y>0,且+=1,求x+y的最小值.
變式2:已知4x+9y=60(x,y>0),x,y為何值時可以使+取最小值?
解決例3后,設計兩個變式題鞏固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活化思維. 通過有效的變式拓展,使學生更關注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通過信息的再加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 動手情境
動手“做”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被廣泛地應用,而高中數學教學因“趕進度備高考”,很多數學教師忽視了讓學生去“做”數學,習慣直接“灌輸”知識. 然很多數學問題較抽象,若僅依賴教師“講”,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中需要設計一些動手“做”的教學情境,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應用能力.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教材內容越來越豐富,如數學閱讀、實習作業等模塊的設計越來越貼近生活,其富有較強的參與性和探究性,教師要重視這些模塊的利用,從而讓學生經歷動手做、主動思、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生活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提升應變和應用能力.
例4 在學習解三角形后,教師設計了“測量學校旗桿”的活動.
在初中學段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測量旗桿的高度,隨著學生知識量的不斷增加,解題方法越來越多,可讓學生親自測量,互相討論和交流,尋找測量的最優方法,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而且可以在討論和交流中增進彼此的感情.
[?] 成功情境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常常過于關注“失敗”,對學生的“成功”關注得很少,尤其是學困生很難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習變得越來越消極,最后完全喪失了學習的信心. 因此,在教學中要改變這一現象,這需要努力去創設“成功”. 然若要創設“成功”就需要降低起點,通過“低起點、小坡度”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這樣易于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習的信心和學習的興趣. 興趣和信心被激發后,其必然會產生無窮的力量,加上教師的引導和鼓勵評價,可以讓學生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從而變得更加自信.
例5 兩點間距離公式的探究.
情境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O(0,0),P(1,2),求點O和點P間的距離.
情境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Q(-1,1),P(1,2),求點Q和點P間的距離.
情境3: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P(x,y),P(x,y),求點P和點P間的距離.
為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探究,教師設計了分層情境:情境1簡單易懂,每個學生都可以順利求解,這樣可以使學生通過體驗成功的喜悅進入下一個問題的探究;情境2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學生探究情境3提供了探究技能和信心;在前面兩個情境的鋪墊下,情境3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讓學生自己體驗和推導,有助于學生內化知識,提升學習信心.
總之,雖然創設情境可能需要教師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然其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在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觀察、探究、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等能力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設計一些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之成為新型創新人才.
347450190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