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
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多年,一直源源不斷地傳承至今,它賦予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血脈和信心源泉。伴隨著時代發展,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各國文化隨著交流的日益增多會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美術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為把我國優秀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只有讓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才能讓他們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中華文化 美術教學 傳統文化 德育滲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2.031
傳統文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在我國初中的美術教學中,教材內容里也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把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合到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材,深挖里面的德育知識,將其滲透到教學課堂上,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對于如何做才能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地滲透到初中美術教學中,本文進行了詳細論述,希望助力我國教育事業更好的發展。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課堂中運用的重要性
我國的優秀文化從古至今發展了幾千年,已經非常成熟,并形成了體系。學習傳統文化,有利于提升人的思想品德,完善人的性格,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如果初中美術課程里面沒有傳統文化的元素,則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協調發展,會阻礙學生成為一個高品質的人才。高中生作為祖國未來發展的接班人,就應該對祖國的優秀文化,有個深刻的認知和清晰的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大變革,作為一名華夏兒女,雖然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進取,汲取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但同時也要時刻謹記,自己是一名中國人,什么時候都不能忘本,要堅持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可,對自己的民族要有信心。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教學也在變革,將德育滲透和教育教學有機地融合到一起,是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
在初中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傳統文化知識,是完善我國的教學體系和傳承文化的需要,也是在為我國培養出優秀合格的高品質人才打基礎。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初中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既要重視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也要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心理需求,努力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為培養他們成為德美智全面發展的高質量人才而奮斗。我們國家在美術方面,流傳下來許多瑰寶,如畫作、古建筑、傳統節日、雕刻藝術等。這些瑰寶里面蘊含著十分豐富的精神內涵,能陶冶學生的情趣,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給他們人生以啟迪和開發他們的智慧,從而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和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我國傳統文化除了這些有形的物品和豐富的知識外,無形的仁愛、智慧、能量、修養等這些也是我們優秀文化的精髓,這些無形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滋養,促使學生完善人格和形成高尚的品德,因此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美術教學中很具有時代意義。
二、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滲透教學策略
1.滲透文化教學,鑒賞優秀傳統畫作
我國歷史發展悠久,流傳下來很多高品質的畫作。我們國家的繪畫作品從來都不是對某一事物的單一描繪,背后都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或者是對作者當時生活環境的一種映射。所以教師在給學生們展示繪畫作品時,除了欣賞畫品的優美之外,也要給學生詳細講解一下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特征等知識,以方便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欣賞作品,同時也加深他們對我國古代歷史知識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增進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如何欣賞繪畫作品》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們一起欣賞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從景致來看,有原野、城驛、茅棚、城樓、小橋、河流等;從人物上來觀,有男、女、老、幼、農夫、商販、僧侶、醫官等;動物有驢、馬、駱駝等;整幅圖內容豐富多樣,色彩鮮明,畫面熱鬧而不雜亂。透過畫風可以感知作者,比如通過畫筆的細致生動,能感知他一定具有很強的洞察力,通過畫面結構能看出他具備超強的組織能力,也能感受到他一定是一個特別熱愛生活之人。因為《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北宋時期,京城(現在開封)內老百姓的生活場景,通過豐富的畫面內容,也反映了當時京都市井生活的喧鬧和文化的繁榮。教師可以圖為基礎,講述北宋時期的一些風俗習慣和特征,如畫中有人在放風箏,有人在蕩秋千,有人在商店里買掃墓用的物品。教師可以結合細微、逼真的圖案講述古代的體育文化、風俗文化,讓學生見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2.滲透文化教學,欣賞古建筑
我國古代的建筑物也會隨著朝代的更迭在不停地變化著,建筑物的風格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信息。在美術課堂上,通過欣賞古代建筑和學習古文化,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階段歷史人物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只有當學生掌握了不同年代的文化特征,才能更好地欣賞時代藝術。基于建筑的立體特征,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科技設備進行教學,單一的圖片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所以要多配一些視頻來活躍課堂氣氛。
比如萬里長城,始建于周朝,根據歷史記載,從古到今,加起來將近二十多個諸侯國和王朝的帝王派人修建過它,所有的城墻建筑加起來將近十萬公里。古時候,長城修建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防御外敵的入侵,它是目前為止消耗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防御性工程建筑,在世界所有古代建筑里面,長城被譽為七大奇跡之一,所以被列為世界性文化遺產。教師在講解長城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一些視頻和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長城以外的綺麗風光,長城的威武綿長。也可以鼓勵一些到長城旅游過的同學,給大家講述一下自己的旅游經歷,講講自己親眼見到的長城到底是什么樣的。再比如我國的故宮博物院,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目前為止,無論是規模上,還是保存的完整度上,都是世界上數得著的古建筑。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故宮宣傳片,或者影視劇中的有故宮大面積鏡頭的畫面。如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所執導的電影《末代皇帝》就是唯一一部在故宮太和殿取景的影片,電影中有大量關于故宮內部真實情境的鏡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一些畫面說一下他們的感受。如此這般,借助視頻欣賞和對古建筑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滲透文化教學,展開傳統文化節日活動
我們國家傳承下來很多節日,例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平常生活中,每個節日的展現形式都不一樣,而且每個節日背后都蘊含著不同的歷史文化信息。在美術教學中,不同的節日里,學校可以組織美術教師們開展相應的活動。或者發揮教師們的主導作用,以班級、年級為單位,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帶著學生進行美術創作,讓學生借助剪紙、做手工等活動迎接節日,歡度節日。
例如,在過端午節時,由于端午節在中華文化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所以中國歷史上以端午為題材的書畫作品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教師可以將大家組織起來,讓大家欣賞我國著名藝術家所創作的有關端午節的美術作品尤其是書畫作品,如宋代的《金明爭標圖》《龍舟圖》,元代吳廷暉的《龍舟奪標》,明代陳洪綬的《屈原像》,清末任伯年的《端午圖》,齊白石《五日吉祥》,張大千《端午習俗》,等等。結合這些名家畫作給大家講述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講述端午節的來歷,帶著學生用卡紙制作香包或者帶著學生一起包粽子,以拉近師生感情,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礎上,以家國情懷和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題,教導學生向屈原學習,要做一個愛國忠誠、品德高尚之人,這樣才會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再比如過中秋節的時候,美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誦讀以“月”“中秋”為主題的古典詩詞,畫月餅、做月餅,用剪紙、詩文寄情。在滲透知識的時候,讓學生們明白,月亮和月餅之圓的寓意,圓象征著團圓、圓滿,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個節日都是對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是對學生思想的熏陶和滋養。
4.滲透文化教學,欣賞雕塑藝術
中華民族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我國現存很多歷史悠久的古代藝術作品,許多作品都蘊藏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含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以傳統雕塑藝術為例,我國雕塑藝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形式豐富,許多雕塑藝術大到整體造型,小到構建風格和花紋裝飾,都極具藝術美、審美價值和文化特色。比如我國古代著名的雕塑作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樂山大佛”等都非常具有文化特色。
在講述雕塑工藝方面的課程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從中選取經典素材、作品來教學。如秦朝的兵馬俑氣勢恢宏,造型壯觀,兵馬俑高大、雄健的形象,生動體現了秦人崇武、善戰的風尚,體現了封建社會上升期的奮發有為、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在講述中國傳統雕塑工藝時,教師可以結合秦朝的歷史背景講述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以及制作兵馬俑的緣由,讓學生對秦風、秦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同時,借助多媒體搜索、展示與兵馬俑相關的視頻、圖片以及文字信息,與學生們一起了解這些雕塑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識。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是時代精神的產物,是古代寫實藝術的奇峰。兵馬俑的寫實手法不僅表現在整體造型上,還體現在許多細節方面。如秦俑的發型、發辮各不相同,發型有螺旋紋式、波浪式等,發辮有三股、六股,發辮走向和發絲都清晰可見。兵馬俑不僅鎧甲甲釘疏密有致,手指上的骨節和指甲等也刻畫得十分逼真,就連陶馬口中的牙齒也塑出六顆,以示馬匹是正處于青壯年的良馬。我們不僅可以從兵馬俑的外形、數目及保存的完整程度分析出當時秦朝國力的強盛,以及中華先民是何等的智慧。還可以借助這種寫實手法,發現許多藝術特色,如我國古代雕塑藝術接近成熟,民族藝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等等。這樣通過對我國雕塑作品的學習,讓學生們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之情。
5.提高教師素養,師生共同成長
隨著地球村的形成,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日益頻繁,外來文化也加快了入侵和滲透的步伐。在此情境下,傳統文化的回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呼喚。在中央提出“文化興國”戰略后,許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識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并在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文化教學中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但是,與傳統文化呼喚此起彼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意識、開發能力都相對薄弱。如在美術教學中,許多教師受學科本位思想影響,忽視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不知道如何開發傳統文化資源,所以,在美術教學中,關于傳統文化教學和滲透,就出現了教學內容枯燥、形式單一、資源短缺的尷尬局面。
教師是教學的總設計師,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要想提高美術教學質量,將傳統文化滲透進去,需要重視美術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美術教學隊伍的人文素養、教學能力。因此,在教學管理中,不僅要培養教師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特別注重教師人文素養培養,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這就要求學校在美術教師招聘中,提高對教師的文化要求,引進具有文化底蘊、文化修養的專業美術教師。同時聘請省內外知名優秀傳統文化名家來校兼職、座談,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然后,將提升美術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納入學校整體發展戰略,提高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能力,著力構建美術教師優秀傳統文化培訓體系,本著“送出去、請回來、網上學”的培訓策略,利用互聯網、教育論壇、專題講座等形式,經常性地組織學科教師參加優秀傳統文化培訓,推動美術教學隊伍健康、持續成長,培養和造就優秀傳統教育骨干和學科帶頭人。與此同時,建設美術教師學習型工作室,發揮學校教學教研優勢,整合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研究,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提供理論支撐。在此基礎上,開展一系列的學習實踐活動,如書畫名家進校園活動,搭建文化名人與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平臺,并加強師生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督導,要求廣大教師豐富教學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行為世范、做知行合一的人。促使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讓他們堅定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文化基因的弘揚者、文化自信的踐行者的信心。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美術教育教學中,既是對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我國教育教學事業發展的促進。通過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有利于學生汲取更豐富的知識營養,形成健全的人格,也能增進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學理念,自己要有很強的責任心和民族自豪感,才能為祖國培養出有擔當、有民族意識的高品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彥東《繼承傳統文化 弘揚大美精神:淺談如何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學周刊》2015年第15期。
[2] 劉飛《如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文存閱刊》2018年第4期。
[3] 盧智平《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策略》,《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年第19期。
351350190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