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亮


摘要:目的:分析對于食管癌患者應用胸腔鏡手術或三切口手術的治療價值。方法:對照組應用三切口食管切除術治療,觀察組應用胸腔鏡手術治療。結果: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等觀察組較對照組縮短或減少,淋巴結清掃枚數觀察組較對照組增多P<0.05;術后并發癥率觀察組為8.11%,對照組為24.32%,P<0.05。結論:對食管癌患者應用胸腔鏡手術更有利于減少手術創傷,提升淋巴結清掃質量,并降低術后并發癥率。
關鍵詞:食管癌;胸腔鏡;三切口手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R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食管癌是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腫瘤疾病,具有一定的致死性風險,通過進行外科手術是根除腫瘤病灶以及提升患者生存品質的重要手段。傳統的食管切除、消化道重建以及淋巴結清掃是常用的治療方案,然而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率偏高。近年來食管微創手術臨床應用廣泛,且日益受到關注,腔鏡手術的操作視野清晰,其創傷性降低以及術中失血量減少[1]。以下將分析對于食管癌患者在治療中應用胸腔鏡手術或傳統三切口手術的治療效果。
1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7年6月~2021年6月本院74例食管癌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43~86歲,均值為(69.7±1.3)歲;體質量指數(BMI)17.8~31.6kg/m2,均數(23.6±1.7)kg/m2。對照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齡42~87歲,均值為(69.6±1.5)歲;BMI 17.6~31.8kg/m2,均數(23.5±1.8)kg/m2。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方法
2組術中均為復合全麻,實施單腔氣管插管進行雙肺通氣,從而維持術中良好的通氣狀態。對照組應用三切口食管切除術治療,麻醉生效后,保持左側臥位,患者右胸后外側做手術切口,對于胸腔段食管進行游離,進一步對縱隔等處淋巴結充分清掃。調整為仰臥位,頸段食管進行游離以及離斷,正中切口進行胃部游離,胃周局部的血管旁淋巴結進行充分清掃。之后患者胃小彎以及胃大彎兩者間做一條平行曲線,直至患者胃底部,與此同時將部分胃小彎組織等進行切除,進而制作管狀胃,與患者頸部食管充分吻合。觀察組應用胸腔鏡手術治療,保持左側臥位,在胸腔鏡的輔助下對于胸段食管進行游離,縱隔等處淋巴結充分清掃,調整為仰臥位,使左頸部能夠獲得顯露,沿患者左側胸鎖乳突肌作手術切口,長度約4cm,對頸段食管充分游離,胸段食管進行拉出,并將食管進行離斷,之后參照對照組方法制作完成管狀胃,并對食管以及為頸部進行吻合。食管旁、隆突下等處的淋巴結充分清掃。2組均于術后提供營養支持以及抗感染等常規治療。
1.3評價標準
(1)記錄2組的一般手術指標,即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枚數和住院天數。(2)記錄2組的術后并發癥,如肺炎、急性呼吸窘迫、肺不張、心律失常、胸腔積液等。
1.4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行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數據標準差為(x±s),組間數據行t檢驗,計數資料為[n(%)],組間數據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手術指標組間對比
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等觀察組較對照組縮短或減少,淋巴結清掃枚數觀察組較對照組增多P<0.05。
2.2術后并發癥率組間對比
術后并發癥率觀察組為8.11%,對照組為24.32%,P<0.05。
3討論
食管癌三切口手術是對該類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通過頸部、胸部以及腹部分別作手術切口,從而實現對淋巴結的充分清掃,具有清掃徹底且遠期療效確切等優勢。然而患者手術后的并發癥率偏高,例如吻合口狹窄、感染、反流性食管炎等,這對于術后的恢復以及生存品質構成較大影響[2]-[4]。電視胸腔鏡技術近年來快速發展逐漸取代了開放手術,為食管癌患者的微創治療奠定了重要基礎。從本次的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應用胸腔鏡手術治療,患者的手術用時、住院天數、淋巴結清掃枚數等一般手術指標優于對照組,同時該組的并發癥率較對照組降低。表明與三切口手術相比,采用胸腔鏡手術更有利于提升食管癌患者的整體治療價值。
綜上所述,對食管癌患者應用胸腔鏡手術更有利于減少手術創傷,提升淋巴結清掃質量,并降低術后并發癥率。
參考文獻:
[1] 趙鴻杰,陳振崗. 胸腔鏡聯合腹腔鏡對比開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食管癌的臨床效果[J].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0,26(4):172-173.
[2] 周明. 中上段食道癌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治療的效果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78):57-58.
[3] 羅志強,黃健. 不同手術方法治療食管癌的療效評價[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10):48-49.
[4]王天佑,李單青,崔永,車國衛,胡堅,常棟.胸外科圍手術期肺保護中國專家共識(2019版)[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9,26(09):835-842.
1474501705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