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英


摘要:目的 探究隔夜手術器械采取不同預處理方法對清洗質量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2020.01~2020.06期間本院消毒供應室120件隔夜手術器械進行研究,根據隨機排列法進行分組,包括參照組60件,采用多酶清洗劑進行預處理;試驗組60件,采用堿性清洗劑進行預處理,清洗后采用目測和借助帶光源放大鏡檢查法、殘留血檢測2種檢測方法對清洗質量進行評定,比較兩組2種檢測方法的檢測合格率。結果試驗組目測和借助帶光源放大鏡檢查法器械清洗合格率為96.67%,高于參照組85.00%,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試驗組對殘留血的清洗合格率為98.33%,高于參照組86.67%,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多酶清洗劑、堿性清洗劑均可用于隔夜手術器械的預處理,但后者可取得更高的清洗質量。
關鍵詞:預處理方法;隔夜手術器械;清洗質量;多酶清洗劑;堿性清洗劑
【中圖分類號】R197.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清洗是手術器械管理的重要環節,清洗及消毒滅菌質量是影響醫院感染的重要指標[1]。由于實際條件的影響,多數醫院的夜間手術室器械不能及時得到處理,導致手術器械擱置時間過長,表面黏附的血液、黏液、蛋白質等干涸,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有利的條件,甚至形成一層保護膜,增加清洗難度[2]。預處理是指在清洗前利用某種手段對器械表面的殘留物、污垢等進行處理,促使器械在清洗過程中殘留物、污垢等易于脫落,最終達到提升清洗質量的目的[3]。基于上述背景,為探究一種有效的預處理方法,本文對本院消毒供應室120件隔夜手術器械進行研究,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消毒供應室2020.01~2020.06期間回收的120件隔夜手術器械進行研究,根據隨機排列法進行分組,包括參照組、試驗組各60件。參照組:管腔類15件,齒牙類18件,活檢鉗12件,窺器10件,咬骨鉗5件;器械擱置時間4~8h,平均(6.02±0.86)h。試驗組:管腔類12件,齒牙類16件,活檢鉗13件,窺器15件,咬骨鉗4件;器械擱置時間4~8h,平均(5.91±0.82)h。兩組件數、類別、擱置時間等信息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將所有器械拆卸至最小單位,并完全打開各軸節處,擺放于清洗籃筐內,咬骨鉗用咬骨鉗撐開器撐開,活檢鉗等置于U型器械架上充分暴露。清洗劑按產品說明書配制使用:(1)參照組:采用多酶清洗劑。將浸泡池的溫度控制在40℃~60℃,將多酶清洗劑以1:200比例稀釋,并將稀釋后的清洗劑倒入浸泡池中,放入隔夜手術器械,浸泡6min;取出器械,置于全自動噴淋式清洗消毒機中清洗。(2)試驗組:采用堿性清洗劑。將上述的多酶清洗劑更換為堿性清洗劑,操作步驟、稀釋濃度、浸泡溫度均一致,隔夜手術浸泡時間為10min。兩組隔夜手術器械均放入全自動噴淋式清洗消毒機中,以預洗-加酶主洗-初次漂洗-二次漂洗-90℃消毒潤滑-干燥程序進行清洗。
1.3 觀察指標
采用目測和借助帶光源放大鏡檢查法、殘留血檢測2種檢測方法評價隔夜手術器械的清洗質量[4]。(1)目測和借助帶光源放大鏡檢查法:觀察手術器械表面、齒槽、軸節、管內壁等位置有無水垢、污漬、銹斑、血跡等;(2)殘留血檢測:對手術器械表面、齒槽、軸節、管內壁等位置進行采樣,即在上述部位滴幾滴清水,10s后使用大同精細化工公司提供的杰力試紙蘸水,觀察試紙顏色變化,判定結果:若1min內試紙全部或部分變色,提示陽性,有殘留血,判定為清洗不合格;若試紙未變色,提示陰性,無殘留血,判定為清洗合格。兩組均由相同的2個人進行采樣、檢測、結果判定及核對。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目測和借助帶光源放大鏡檢查法清洗質量比較
試驗組目測和借助帶光源放大鏡檢查法器械清洗合格率為96.67%,參照組為85.00%,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殘留血清洗合格率的比較
試驗組對殘留血的清洗合格率為98.33%,參照組為86.67%,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手術器械清洗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學等方法清洗手術器械殘留的污染物,在預防醫院感染、保證醫療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實際工作中,由于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部分手術器械不能及時送至消毒供應室進行集中處理,需隔夜放置。相關資料表明,隔夜手術器械殘留的污染物不僅會增加清洗難度,降低清洗質量,甚至還會對消毒滅菌效果產生影響,導致滅菌失敗;同時在高溫干燥過程中,污染物易形成銹跡,顯著增加醫院感染風險,并增加再次清洗難度[5]。因此,加強隔夜手術器械的預處理尤為重要。
本研究主要是將多酶清洗劑與堿性清洗劑進行對比,并采用目測和借助帶光源放大鏡檢查法、殘留血檢測2種檢測方法進行清洗質量的評定,結果發現:堿性清洗劑目測法器械清洗合格率為96.67%,高于多酶清洗劑的85.00%,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堿性清洗劑對殘留血的清洗合格率為98.33%,高于多酶清洗劑的86.67%,比較有統計學差異。綜合結果考慮,相較于多酶清洗劑,堿性清洗劑可進一步提升隔夜手術器械的清洗質量。多酶清洗劑是臨床常見的預處理清洗劑,其作為一種表面活性劑,可有效松解和清除血漬、黏液、蛋白質等有機物,再通過常規的清洗可有效清除隔夜手術器械上的殘留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清洗質量;但其僅能起到輔助清洗的效果,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殘留物的性質[6]。堿性清洗劑不僅具有活性劑的作用,有效清除器械表面的有機物;同時其pH值≥7.5,與活性劑作用相互配合可促使蛋白質水解,利用皂化反應去除脂類,具有更好的乳化及分解能力,從而提升對隔夜手術器械表面的各種有機物及無機物,顯著提升清洗質量[7]。劉玲[8]等研究結果顯示堿性清洗劑對殘留血的清洗合格率為99.75%,與多酶清洗劑的95.50%對比無顯著差異;堿性清洗劑表面蛋白檢測合格率為99.75%,高于多酶清洗劑92.25%,進一步證實堿性清洗劑可提升清洗質量,效果優于多酶清洗劑。該研究中指出,堿性清洗劑的核心成分是活性劑,結合高pH值可直接作用于各種有機物及無機物,促使殘留物快速脫離手術器械表面,提升清洗質量。本研究中的優勢在于排除器械類別、擱置時間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討論不同預處理清洗劑的區別,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但上述研究對清洗殘留血的合格率與本研究結果存在差異,分析原因可能與選取的樣本量、器械擱置時間等因素有關,故還需進一步的探索。
綜上所述,通過堿性清洗劑預處理能夠促使隔夜手術器械表面的殘留物快速脫落,經常規清洗后即可達到較高的清洗合格率,應用效果優于多酶清洗劑。
參考文獻:
[1]李正英,王秀琴,崔燕.不同預處理方法對隔夜手術器械清洗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8):185-186,191.
[2]李少英,王玉玲,陳蘭煥,等.不同預處理方法對隔夜手術雙關節咬骨鉗清洗質量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8,17(11):77-81.
[3]龔文紅.不同清洗劑與預處理時間對麻醉咽喉鏡片清洗效果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9,33(15):2700-2702.
[4]王開秀,韋秀佳,唐小敏,等.保濕預處理對腔鏡器械清洗效果影響的研究[J].中國消毒學雜志,2020,37(9):667-669.
[5]蘇繼蘭.不同預處理方法對隔夜手術器械清洗質量的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9,23(24):124-126,130.
[6]陳少霞.比較堿性清洗劑與多酶清洗劑在夜間手術器械保濕處理的應用效果[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7,23(3):113-114.
[7]施玉華,陸麗嫦,梁健.多酶清洗劑與堿性清洗劑對復用窺陰器清洗效果的觀察[J].護理學報,2017,24(5):56-57.
[8]劉玲,甘俊麗,張世華,等.不同預處理方法對隔夜手術器械清洗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7,31(10):1249-1251.
210350052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