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晶 劉勉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經絡辯證經皮穴位電刺激在乳腺增生癥治療中的鎮痛作用。方法 將2019.10~2020.12本院200例乳腺增生癥患者納入研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經絡辯證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B組(常規取穴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C組(常規取穴電針治療)、D組(假穴位經皮電刺激治療)各50例,觀察4組治療前(首次就診時)、治療后(治療3個療程后)簡式McGill疼痛問卷量表(SF-MPQ)評分變化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A、B、C三組治療后SF-MPQ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同時A組低于同時期的B、C、D組,B組低于D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但D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同時B、C組治療后SF-MPQ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4組在治療期間均未發生暈針、皮疹等不良反應。結論 基于經絡辯證經皮穴位電刺激可顯著緩解乳房疼痛情況,同時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乳腺增生癥安全有效。
關鍵詞:經絡辯證;經皮穴位電刺激;乳腺增生癥;鎮痛作用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乳腺增生癥是常見的乳腺良性疾病,主要病因為內分泌失調,主要表現為乳房疼痛、結節狀態或腫塊,若未及時治療,可能誘發癌變[1]。中醫治療乳腺增生癥有獨特優勢,認為氣滯血瘀證的治療要點在于行氣、活血、化瘀,經皮穴位電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穴位可發揮相應的療效。但常規低頻電刺激治療時多常規選取穴位,未能結合乳房的痛點選擇更具針對性的治療穴位。鑒于此,本院在2019.10~2020.12期間積極開展基于經絡辯證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取得滿意度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本院200例乳腺增生癥患者進行研究,均就診于2019.10~2020.12期間。納入標準:符合乳腺增生癥中西醫診斷標準,辯證為氣滯血瘀證[2-3];年齡18~40歲女性;有基本規則的月經周期及經期;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存在針刺禁忌證;近1個月內接受過專業治療或半年內有激素治療史;初潮前乳房發育;乳腺炎性疾病或腫瘤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有嚴重的功能性子宮出血;過敏體質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包括A、B、C、D組各50例。A組:年齡18~40歲,平均(28.96±3.47)歲;病程1~5年,平均(2.73±0.62)年。B組:年齡18~40歲,平均(28.33±3.34)歲;病程1~5年,平均(2.79±0.67)年。C組:年齡18~40歲,平均(28.52±3.55)歲;病程1~5年,平均(2.95±0.72)年。D組:年齡18~40歲,平均(28.14±3.29)歲;病程1~5年,平均(2.81±0.64)年。四組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 方法
A組:經絡辯證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①辨別病經:囑患者取正坐位,充分暴露乳房。操作者四指并攏,指腹根據內上、外上、外下、內下象限自乳房外圍向中央輕輕捫按,找出有壓痛的表面光滑無粘連的腫塊,該點所在經脈即為病經。②選穴:阿是、太沖、病經本經的子穴、病經在四肢肘膝關節下的反應點。根據乳房痛點的個數決定對應的病經數,1~4條不等。③操作:取法國PHENIX系列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負極粘貼連接阿是、太沖、病經本經的子穴;病經在四肢肘膝關節下的反應點可根據實際情況粘貼正極或負極。以心臟為界,每組正負極在一側。參數設置:低頻2Hz,強度8~12mA,時間30min。月經周期第8d開始治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d,月經期停止。共治療3個療程。
B組:常規取穴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①取穴:屋翳、肩井、乳根、足三里、期門、太沖,均為雙側。②操作:取上述治療儀,負極粘貼屋翳、期門、太沖,正極粘貼肩井、乳根、足三里。參數、療程與A組一致。
C組:常規取穴電針治療。①取穴:與B組一致。②操作:取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25mm×25mm),按國家標準針刺穴位,得氣后連接華佗牌電針治療儀,正負極連接穴位與B組一致。疏密波,頻率2Hz,電流以患者耐受為宜。療程與A組一致。
D組:假穴位經皮電刺激治療。避開乳房,于每側手臂取2處固定位置做假穴位,予經皮電刺激治療,參數、療程與A組一致。
1.3 觀察指標
①乳房疼痛程度:于治療前(首次就診時)、治療后(治療3個療程后)使用簡式McGill疼痛問卷量表(SF-MPQ)進行評估,包含疼痛分級指數(PRI)、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現有疼痛強度(PPI)3個部分[4]。其中PRI評分0~3分,VAS評分0~10分,PPI評分0~6分,總分0~58分,疼痛嚴重程度與分值成正比。②不良反應:觀察治療期間暈針、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對比采用方差分析,以F值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乳房疼痛程度比較
A、B、C三組治療前、后SF-MPQ評分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D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A組SF-MPQ評分與B、C、D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B組與D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B組與C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比較
4組均未出現明顯的暈針、皮疹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乳腺增生癥是乳腺高發病,嚴重危害女性的生命健康,需加強相應的治療。西醫治療以藥物鎮痛為主,不良反應較多,且治療周期長,易反復發作。中醫認為該病屬“乳癖”“乳核”等范疇,以氣滯血瘀型較為常見。中醫認為情志不遂,久郁傷肝;或精神刺激、過度勞累導致肝郁氣滯;肝氣久郁化熱,熱灼津液為痰,氣滯、痰凝、血瘀則發為乳房腫塊,故治療當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化痰散結等為法。電針是常見的針灸療法之一,對乳房疼痛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電針強調“氣至病所”,酸、麻、脹等針感乃針刺得氣取得良好療效的關鍵,但并不為所有患者所接受,故可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產生影響。
近些年,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儀在婦產科得到良好的應用。該法乃現代物理技術與中醫穴位治療的結合,利用磁場技術作用于不同的穴位可起到消炎鎮痛的作用:磁場可增加細胞膜通透性,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發揮消腫鎮痛的功效;同時可降低神經末梢的興奮性,延緩或阻滯痛覺信號的傳導,從而起到良好的鎮痛效果[5]。但目前多見的是常規取穴,包括屋翳、肩井、乳根、足三里、期門、太沖等,缺乏針對性。本研究采取的基于經絡辯證取穴,結果顯示治療后,經絡辯證取穴經皮組SF-MPQ評本較治療前降低,且低于同時期的常規取穴經皮組、常規取穴電針組及假穴位經皮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而常規取穴經皮組與常規取穴電針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說明基于經絡辯證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取得更為顯著的鎮痛作用。中醫認為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其在形態結構、生物物理、刺激效應、病理反應等方面與周圍的非穴位比較有特異性,基于經絡辯證取穴電刺激可直接作用于痛點循經對應的穴位發揮療效,從而取得更為顯著的治療效果。通過進一步的觀察發現基于經絡辯證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無明顯不良反應,提示該法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基于經絡辯證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可直接循經作用于乳房的痛點而發揮療效,可提升鎮痛作用,同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用于乳腺增生癥的治療。
參考文獻:
[1]何海燕,張革萍,譚娟,等.柴瓜消結湯結合針刺乳癖三穴治療乳腺增生癥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四川中醫,2021,39(10):144-147.
[2]河南省腫瘤醫院乳腺癌診療共識專家團隊.河南省腫瘤醫院乳腺良性疾病診療專家共識[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9,26(24):1859-1860.
[3]陳惠姣,韋惠寧,邱春萍,等.分區走罐結合針刺原穴治療乳腺增生30例[J].中國針灸,2020,40(8):810.
[4]譚娟,惠彩霞,白雪峰,等.溫針灸、藥線點灸聯合乳癖湯治療乳腺增生癥氣滯血瘀型的療效及對患者性激素、血脂水平的影響[J].河北中醫,2021,43(4):653-657.
[5]杜俠.穴位電刺激配合中藥包熱敷對子宮內膜容受性的影響[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42(4):317-319.
課題名稱:自治區中醫藥局自籌經費科研課題(GZZC2019256)
11555011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