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桂康 王玨 何挺


摘要:目的 分析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顧性本院2017年9月-2020年9月期間收治的55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掛號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參照組(n=28)及觀察組(n=27),兩組患者均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參照組用動脈瘤栓塞術治療,觀察組用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分析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治療效果,并針對分析結果進行比較。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81%,參照組為42.86%,參照組的不良反應情況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9%,參照組為60.71%,觀察組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治療上使用。
關鍵詞:動脈瘤栓塞術;腦脊液置換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中圖分類號】R54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導致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發病急,而且較嚴重,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當患者到院后會先接受腦、心臟等CT檢查,然后及時為其提供動脈栓塞術治療,提高腦部積血等產物的清除速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但手術后患者腦部依然存在再出血、腦積水、腦血管痙攣等并發癥的風險。本院在使用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后,降低了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顱內壓,保障了腦結血的清除效力,降低了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概率,提高了患者的康復效果,詳見如下內容。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本院2017年9月-2020年9月期間收治的55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掛號先后順序分成參照組28例和觀察組27例。參照組男女比例為18:10;平均年齡為(54.85±6.62)歲;其中Hunt-Hess分級:Ⅱ級9例,Ⅲ級13例,Ⅳ及6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8:9;平均年齡為(54.71±6.25)歲;其中Hunt-Hess分級:Ⅱ級8例,Ⅲ級13例,Ⅳ及6例。兩組基線資料(P>0.05),符合比較條件。
納入標準:①符合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標準;②經過臨床相關影像學檢查如CT確診;③存在劇烈頭痛等癥狀;④部分患者合并腦膜刺激征;⑤遵循自主意愿參與本次研究者;⑥患者及家屬均詳細了解本次研究內容。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肺疾病者;②既往有精神疾病骨折;③缺乏自主行為能力者;④合并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或障礙者;⑤既往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史者;⑥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者;⑦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
1.2方法
1.2.1參照組
用動脈瘤栓塞術治療,主要為:先為患者提供尼莫地平微量泵靜脈輸注,利用甘露醇脫水降低患者顱內壓等,然后將患者體位調整到仰臥位,常規消毒后,在股動脈進行局部麻醉,穿此后置入股動鞘,進行全腦血管造影,確診后根據動脈瘤大小選擇合適的彈簧圈栓塞動脈瘤,部分可以使用支架輔助,在術后對穿刺點進行包扎,3小時后將股動脈鞘拔出,同時對穿刺術側肢體制動24小時。
1.2.2觀察組
用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動脈瘤栓塞術同上組,腦脊液置換治療為:在患者腰椎建立穿刺點,然后對顱內壓進行測定,壓力控制在33.25kPa以下,進行腦脊液置換,當壓力在33.25kPa以上時,用甘露醇靜脈滴注降低患者顱內壓,進行腦脊液直觀,操作時要先放出10-15ml腦脊液,緩慢推注生理鹽水,推注時間控制在5-10分鐘,然后休息5分鐘,在重復上述操作4-6次。隨后每間隔一天進行一次腦脊液置換直到患者腦脊液檢查結果顯示正常,像腦脊液壓力、蛋白質和白細胞數量等。
1.3觀察指標
(1)觀察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腦血管痙攣、腦積水、再次出血等,詳細記錄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2)以療效判定標準為依據,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具體標準如下: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肌力明顯提高,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存在后遺癥;無效: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或患者死亡;并將顯效率+有效率作為總有效率進行比較。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方法,檢驗水準α=0.05,當(P<0.05)時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81%,參照組為42.86%,參照組的不良反應情況顯著高于觀察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9%,參照組為60.71%,觀察組顯著高于參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神經內科和外科等常見危急癥,一旦發現就需要為患者進行緊急救治,稍有延誤就容易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增加了顱內壓,極容易并發其他病癥,臨床對動脈瘤栓塞術和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進行了比較,發現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效果更好,提高了治療速度,降低了腦積水等對患者的影響,讓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縮短[1]。而且治療后患者發生再次出血等不良反應情況的次數明顯降低,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動脈瘤栓塞術對腦控血有較好的作用,但對顱內高壓并沒有較好的作用,雖然能起到救治效果,但患者在治療后依然出現了血管痙攣等不良反應,增加了治療的反復性,讓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承受雙重痛苦[2]。而使用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提高了腦積水等排除速度,緩解了顱內高壓,讓患者腦液保持在合理范圍,降低了腦血管中白細胞等異常指數,避免了血性腦脊液對顱內血管的刺激,保障了腦脊液循環效果,提高了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3]。
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降低了患者再次出現顱內出血的概率,提高了腦脊液的修復速度,更好的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4]。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最大程度保護了腦組織,降低了血液在腦組織中的滲透、侵染等,加強了對患者腦部的保護力度,減少了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破壞力度[5]。患者在治療后的機體健康性能得到較大的保障,提高了患者的機體免疫力,減少了患者受到其他病菌的侵襲概率,讓患者平安出院[6]。
據有關研究顯示,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提高了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愈率,提高了臨床救治的速度,保障了醫護人員快速反應和處理的能力,保障了患者救治的最佳時間,降低了醫患糾紛,降低了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難度,突出了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的優勢[7]。經過本次分析得出,治療后,參照組的不良反應情況顯著高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發揮了較好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值得在臨床推廣。但本次研究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如選取的樣本數量較少,且研究時間較短,未對兩組開展遠期隨訪,有關動脈瘤栓塞術聯合腦脊液置換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遠期療效還需日后進一步分析。
參考文獻:
[1] 周根, 鄧東風, 董斌, 等. 超早期行血管內栓塞術聯合持續性腰大池引流術治療高級別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預后分析[J]. 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志, 2018, 4(5):264-267.
[2] 譚興衛.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并發低鈉血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醫刊, 2019, 46(9):74-76.
[3] 邱方方, 陸遠強. 影響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預后因素分析[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9, 28(3):379-383.
[4] 王文福, 紀德峰. 提高動脈瘤的處理效率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動脈瘤再破裂風險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刊, 2018, 45(6):50-53.
[5] 陳立波, 梁旭光, 朱迪. 介入栓塞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8, 24(16):2514-2516.
[6] 黃明火, 熊學輝, 魏小川, 等. 動脈瘤破裂致蛛網膜下腔出血24 h內微彈簧圈栓塞干預的預后分析[J]. 中華神經創傷外科, 2019, 5(3):155-158.
[7] 袁斌, 張鑫, 吳琪, 等.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靜脈早顯影合并過度灌注一例并文獻復習[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9, 35(3):315-317.
290750118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