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禮權


摘要:目的 對比低劑量螺旋CT技術和X線胸片技術診斷肺結核的效果。方法 按隨機抽簽法選取我院2020.1~2021.6接收的50例肺結核患者,均予以低劑量螺旋CT和X線胸片檢查,對比兩種醫學影像檢查方式的肺結核檢出率。結果 低劑量螺旋CT技術檢查的檢出率為98.00%,漏檢率為2.00%;X線胸片技術檢查的檢出率為86.00%,漏診率為14.00%,可知低劑量螺旋CT檢出率高于X線胸片,且漏診率低于X線胸片,組間對比有差異(P<0.05);低劑量螺旋CT對各類肺結核病理特征的檢出率均高于X線胸片的檢出率,組間對比有差異(P<0.05)。結論 對肺結核患者實施低劑量螺旋CT影像檢查能夠提高疾病有效檢出率,具有優先應用意義。
關鍵詞:低劑量螺旋CT技術;X線胸片技術;肺結核
【中圖分類號】R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肺結核是一種可經由呼吸道傳播的慢性疾病,健康者若接觸并吸入結核患者所呼出帶有結核病菌的飛沫便有可能發生感染,已成為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世界性疾病[1]。相關數據統計得知[2],我國結核病發病率居全球前二,且持續呈上升趨勢。機體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結核病的易感人群,如嬰幼兒、老年人、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劑使用者、糖尿病患者。另外,生活貧窮、居住擁擠、營養不良者易感染[3]。其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盜汗、食欲差、倦怠乏力、體重下降等,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大多患者可痊愈,一旦病情控制不佳,則會出現嚴重的咯血、胸痛,甚至呼吸困難等癥狀[4]。肺結核病并發癥可累及多個器官,可散播至肝、腎、卵巢以及子宮等,還可以導致干酪樣肺炎、結核性肺空洞。目前我國肺結核診斷主要檢查方式有X線胸片和螺旋CT兩種,本文對此展開研究,分析對比兩種檢查方式的檢出率與漏診率,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抽簽法納入我院2020.1~2021.6接收的50例肺結核患者,男25例,女25例,體重49~79kg,平均(61.6±12.7)kg,年齡18~70歲,平均(57.1±8.5)歲,病程1~14年,平均(6.5±2.4)年。兩組一般資料基本一致,P>0.05,有對比意義。
納入標準:(1)確診為肺結核患者;(2)均為首次發病進行檢查;(3)無其他心腦血管并發癥;(4)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字。
排除標準:(1)免疫、內分泌系統病變者;(2)存在嚴重感染者;(3)無法配合完整研究過程者。
1.2 方法
納入的50例病人均予以低劑量螺旋CT和X線胸片檢查。低劑量螺旋CT檢查方法:患者平臥于掃描床,擴胸充分暴露肺部,使用聯影64排128層CT機,先實施由肺尖至膈肌的常規平掃,再進行加強掃描。參數設置為準直0.75mm,管電壓、管電流為120kv,30mAs,間距0.5cm,層厚0.5cm,采集16×0.75mm,掃描時間8~10s。掃描范圍為鎖骨至橫膈膜,多切面反射掃描,避免出現檢查盲區,根據掃描結果對肺部病灶位置、形態、直徑及分布等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判斷病灶與周邊組織血管的關聯,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兩側斜位、軸位掃描,若存在顯像不清晰的病灶,可進行放大觀察或側位補照,幫助對病灶病理分期、分型以及是否存在鈣化等情況的判斷。X線胸片檢查使用藍韻6900DR醫用X射線機,拍片管電壓調節至80~110Kv,管電流調節至200mA,照射時間控制在0.04~6.3s范圍值內,分別取后前位平片與側位平片進行觀察,掃描范圍為肺尖至肺底部,掃描層距為10mm,層厚為10mm。所有診斷均由兩名醫生根據掃描結果共同進行診斷,對肺部病灶位置、形態、直徑及分布等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種不同影像學檢查方式的檢出率、漏診率情況,以及肺結核相關病理特征檢出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檢出率情況對比
低劑量螺旋CT技術的檢出率為98.00%,漏檢率為2.00%;X線胸片技術的檢出率為86.00%,漏診率為14.00%,低劑量螺旋CT檢出率高于X線胸片,且漏診率低于X線胸片,P<0.05。見表1。
2.2 兩組病理特征檢出率對比
低劑量螺旋CT對各類肺結核病理特征的檢出率均高于X線胸片的檢出率,組間對比有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結核病主要由結核桿菌導致,能夠感染并破壞肺和淋巴系統,甚至牽連至腦、中樞神經,循環、泌尿系統,以及骨骼、關節、甚至皮膚皆可能受感染[5]。世衛組織統計顯示[6],全世界每年發生800~1000萬例結核病,導致約有300萬人因該病死亡,已成為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單一傳染性疾病,而我國是全球結核病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臨床對任何疾病都強調早診斷、早治療,尤其是結核病,早期肺泡內有炎癥細胞浸潤和纖維素滲出,肺泡結構尚保持完整、具有較大可逆性。早期診斷后加以治療,能夠有效避免組織破壞、后期修復困難等問題。
因此對于結核病的發生及病情控制而言,早期的診斷和及時的治療尤為重要,目前在針對該疾病診斷時,傳統的X線胸片為最常用檢查手段,其操作簡單,價格適中,被大多數患者所選擇,已具有一定普及性,但由于人體肺部結構復雜,存在肺部重疊遮蔽的情況,少數隱蔽的病灶在X線胸片下難以顯現,因此常常發生誤診或漏診的情況,不僅耽誤患者的及時治療,同時極易導致醫患矛盾,形成醫療糾紛事故[7]。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低劑量螺旋CT檢查被逐漸應用于肺結核的診斷中,其優勢在于:①低劑量螺旋CT可提供較高分辨率,清晰顯示肺內異常,無重疊、遮蔽現象,尤其是對不常見部位肺結核及非典型肺結核病灶的診斷,具有突出價值;②低劑量螺旋CT掃描一次的劑量大約為1mSv,與常規掃描劑量3-5mSv相比較,輻射量可縮小至2/3,不僅僅對病人的X線輻射更小,同時也能夠做到對微小結節更清楚地觀察。可盡量減少操作中受檢者承受的照射劑量,縮小對機體的掃描范圍,以使用最低劑量,病人接受最少X線輻射量為前提,對肺部病變作出有效診斷。減少輻射對機體的傷害,并且可以發現更多更具有特征性的病灶,以此提高診斷質量[8]。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低劑量螺旋CT技術檢查的檢出率為98.00%,漏檢率為2.00%;X線胸片技術檢查的檢出率為86.00%,漏診率為14.00%,低劑量螺旋CT檢出率高于X線胸片,且漏診率低于X線胸片,組間對比有差異(P<0.05)。同時,低劑量螺旋CT對各類肺結核病理特征的檢出率均高于X線胸片的檢出率,組間對比有差異(P<0.05)。以此可知,低劑量螺旋CT 對肺結核的診斷準確度高于X線胸片,并且能夠有效反應各種肺結核病理特征,對疾病診斷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相較于X線胸片技術對比而言,低劑量螺旋CT技術更適用于肺結核診斷檢查,能夠有效降低X線輻射量,同時顯著提升肺結核檢出率,減少漏診率,具有研究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云軒,張鶴,信亞周,等.螺旋CT低劑量掃描對肺結核病情監測的應用價值[J].中國輻射衛生,2019,28(1):95-97.
[2]賈勝利,許茜.低劑量螺旋CT在成人肺結核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5):67-70.
[3]侯準,楊梓,尤小芳,等.Karl迭代技術降低64排CT肺結核患者胸部掃描輻射劑量的臨床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20,39(4):778-781.
[4]劉俊,王偉.普通X線攝影與低劑量CT在孤立性肺結節隨訪中的價值比較[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9,29(2):326-328.
[5]徐彥輝,李淑杰,吳明燦,等.16排螺旋CT胸部低劑量掃描在肺結核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9,26(12):1415-1418.
[6]陳佳,姚碧波,萬雪瓊,等.64層螺旋CT不同劑量掃描對活動性繼發性肺結核患者診斷價值、圖像質量和輻射劑量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1,21(4):789-792,763.
[7]馮佳怡,王有俊,張鵬,等.不同劑量多排螺旋CT掃描對兒童肺結核的診斷價值比較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9,19(11):2096-2099.
[8]尹丹萍,李理,李淑燕.低劑量CT在繼發性肺結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8,36(8):1086-1087,1091.
321550190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