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仲平


摘要:目的 淺析臨床輸血中應用不規則抗體篩查的臨床效果。方法 抽取50例臨床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源自于2021年1月~12月本院收治,依據是否接受不規則抗體篩查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未接受不規則抗體篩查,觀察組開展不規則抗體篩查,就患者輸血安全性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者輸血安全性高于對照組,且性別、妊娠史、輸血史均是影響不規則抗體篩查陽性的影響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輸血患者開展不規則抗體篩查能及時確定不規則抗體陽性狀況,保障輸血的安全性,同時還需注意女性、具有妊娠史及輸血史患者的篩查工作。
關鍵詞:臨床輸血;不規則抗體篩查;治療安全性;血型鑒定
【中圖分類號】R4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現如今隨著臨床輸血技術的迅猛發展,因ABO血型鑒定結果偏倚而致的速發性溶血反應發生率逐漸降低[1]。有相關數據顯示[2],不規則抗體又稱意外抗體,是指血清中抗-A、抗-B以外的其他血型抗體。是引發輸血不良反應的重要因素。不規則抗體會引發程度不一的輸血反應,輸注含有相同抗原的血液會增加溶血性輸血反應風險,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損傷醫院整體形象[3]。羅娜維[4]研究指出,對于輸血患者開展不規則抗體篩查能有效確定不規則抗體陽性情況,選擇無相應抗原的血液,有效保障輸血安全性。為此,輸血前開展常規不規則抗體篩查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就臨床輸血中應用不規則抗體篩查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50例臨床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源自于2021年1月~12月本院收治,依據是否接受不規則抗體篩查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30~60歲,平均(48.25±2.71)歲。觀察組男14例,女11歲,年齡30~60歲,平均(48.27±2.68)歲。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1.1 入組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輸血臨床指征;②臨床檢查資料無缺失;③各項生命指標穩定;④患者及其家屬對本實驗知曉,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臟疾病的患者;②具有輸血禁忌癥的患者;③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④肝臟及腎臟功能障礙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不接受不規則抗體篩查,根據常規輸血流程開展,給予交叉配型,給予符合血型鑒定的血液,同時在輸血過程中強化護理巡視,及時發現不良反應狀況,并予以相應的處理。
觀察組接受不規則篩查,使用微柱凝膠法進行分析,對陽性結果進行鑒定,抽取患者晨起空腹血(3ml),置入抗凝試管中,離心5min(3000r/min),直至無纖維蛋白凝塊;使用鹽水介質試管法分析IgM不規則抗體,抽取血漿100uL和篩選紅細胞50uL,將混合液離心15s(3000r/min),若出現聚集狀況提示存在IgM不規則抗體;使用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檢測IgG,若出現凝集,提示IgG不規則抗體;選擇與患者血型相同的血液交叉配血,結果相合后輸血。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輸血安全性,并記錄觀察組患者不規則抗體篩查狀況。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x±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χ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決定是否有差異,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輸血安全性組間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風險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觀察組患者不規則抗體篩查狀況
25例患者中不規則抗體檢出4例,檢出率15.00%,其中性別、妊娠史、輸血史均是影響不規則抗體篩查陽性的影響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溶血性輸血反應主要是指受血者輸入不相容紅細胞或存在同種抗體的供者血漿,導致供者紅細胞或自身紅細胞在機體內出現破壞,從而引發的不良反應[5-6]。根據發生的緩急可分為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與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導致溶血的原因為ABO系統之外的不規則抗體引發,其溶血程度與抗體效價及輸注的紅細胞量息息相關[7]。
對患者的血清或血漿開展不規則抗體篩查極為重要,能有效避免盲目輸血而致的醫療資源浪費,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具有臨床意義的抗體是指可引發各類免疫性輸血反應、紅細胞無效輸血、新生兒溶血或使輸入紅細胞存活時間縮短[8]。不規則抗體是在37℃下有反應的特異性抗體,往往在室溫下肉眼不易發現凝集狀況,且大多數在37℃下有反應活動。本次研究結果顯示,25例患者中不規則抗體檢出4例,檢出率15.00%,在輸血患者中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相對較低,患者機體內抗體經過新陳代謝造成衰竭,從而導致檢出率較低。與此同時,本次研究結果另發現,性別、妊娠史、輸血史均是影響不規則抗體篩查陽性的影響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源性血液對機體而言屬于異物,隨著患者輸血次數的增加,導致機體內抗體成分復雜,極易出現不規則抗體。修廣巖[9]研究指出,對輸血患者進行輸血前不規則抗體檢驗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在輸血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病率,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率,還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能有效保障治療安全性。除此之外,對獻血者的血清或血漿進行抗體篩查,可以防止含有不規則抗體的血液輸注給患者,避免由于獻血者血液中的不規則抗體引起患者紅細胞的破壞而引起的溶血性輸血反應,同時可以減少血液浪費,可將有不規則抗體的血液制備成抗體血清,用于稀有血型的檢測。
總而言之,輸血治療是臨床上重要的治療措施,不但能補充血容量,及時糾正失血性休克,還能補充凝血因子及紅細胞,改善血液循環障礙與急性缺氧,在臨床上應用廣泛。近年來,隨著輸血醫學的發展,不良輸血反應逐漸受到臨床的關注,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血清學檢測質量管理是降低相關不良輸血反應的關鍵,輸血前血清學檢查項目之一,對于治療患者,可有效保障治療安全性,臨床需加強對女性、以及具有妊娠史與多次輸血史的患者的不規則抗體篩查工作。同時,在日常工作中強化各項管理措施,定期開展人員培訓,有助于進一步規范實驗操作,提升檢驗質量,進一步保障輸血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梁寶華,黃燕芬,鄭博金, 等.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輸血反應中的預防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13):1880-1882,1885.
[2] 戚曦,高靈寶. 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降低溶血性輸血不良事件的臨床效果觀察[J].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版),2021,5(18):130-132.
[3] 李海麗,居敏,朱婷文,等. 輸血前不規則血型抗體篩查的臨床輸血安全價值分析[J]. 中華養生保健,2021,39(1):142-143.
[4] 羅娜維. 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結果調查及陽性患者輸血效果分析[J]. 臨床醫學,2021,41(7):5-7.
[5] 譚寶華,梅雪. 不規則抗體篩查在臨床輸血治療患者中應用探討[J]. 糖尿病天地,2021,18(4):149.
[6] 呂鳳陽. 不規則抗體的篩查和輸血安全性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21,19(5):78-79.
[7] 劉衛永,雷愛麗. 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輸血反應中的效果[J]. 黑龍江醫學,2021,45(12):1280-1281,1284.
[8] 王曉寧,王震,劉冰,等.老年待輸血患者Rh系統表型分型和不規則抗體檢測及臨床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42(6):1143-1146.
[9] 修廣巖. 輸血前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的臨床意義及應用價值研究[J]. 中國醫藥指南,2020,18(5):26-27.
38805019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