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富媚



摘要:目的 研究絕經前后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與腫瘤分子分型的相關性。方法? 自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選取12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絕經前患者57例(A組),絕經后患者63例(B組),用免疫組化Envision二步法對腫瘤組織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表皮生長 因子受體2(HER-2)、腫瘤細胞增殖相關核抗原Ki-67 情況進行檢測,同時進行分子分型。結果 兩組在病理類型方面對比無差異(P>0.05),兩組在組織學分級、腫塊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分子分型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織學分級、腫塊大小、淋巴結轉移與分子分型存在相關性(P<0.05)。結論 絕經前患者腫瘤體積較大,病理分期較高,應重視其早期篩查與治療,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與腫瘤分子分型有一定的相關性,明確病理特征有利于評估患者病情。
關鍵詞: 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腫瘤分子分型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以中老年女性最為常見,具有較高的患病率、致死率,據調查,乳腺癌在45歲左右患病率隨年齡增長呈逐年上升趨勢,全球有70%左右患者發生在45歲以上,中國45歲以上女性乳腺癌占所有病例69.75%,早發現、早治療患者在改善預后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新的乳腺癌治療方式與乳腺癌分子分型進展,針對乳腺癌不同病理特征實施針對性治療越來越受重視。絕經前、后女性是乳腺癌發病研究較少的群體,其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與腫瘤分子分型尚待研究[2]。本文對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選取的57例絕經前、63例絕經后乳腺癌患者進行分析,總結其臨床病理特征與腫瘤分子分型,觀察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以為個體治療與預后判斷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選取的共120例乳腺癌患者納入研究,120例患者年齡在35~66歲,均值為(46.83±4.12)歲;絕經前患者57例(A組),絕經后患者63例(B組)。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入組標準:(1)均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3]中乳腺癌診斷標準;(2)臨床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與患者溝通存在障礙;(2)伴多器官功能衰竭。
1.2 方法
所有標準均進行腫瘤組織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腫瘤細胞增殖相關核抗原Ki-67檢驗,方式如下:對標本進行固定,選擇10%中性福爾馬林進行固定,石蠟包埋,切4μm厚片,以免疫組化Envision二步法檢驗上述指標,將PBS替代一抗作為陰性對照,將已知乳腺陽性組織切片作為陽性對照。ER、PR表達判斷標準:細胞核產生黃色顆粒為陽性,陽性細胞≥1%:陽性(ER+、PR+)、<1%:陰性(ER-、PR-)。HER-2表達判斷標準:<10%的腫瘤細胞表達缺損、微弱的膜染色為HER-2陰性(HER-2-),>10%細胞為不完整中等強度膜染色或完整強膜染色為HER-2陽性(HER-2+)。Ki-67蛋白表達判斷標準:細胞核表現為棕黃色顆粒則表達為陽性,陽性細胞≥14%為高表達,<14%為低表達。
乳腺癌腫瘤組織分子分型方式:依據腫瘤組織ER、PR、HER-2、Ki-67的表達情況,將乳腺癌分為4個亞型:①Luminal A型(腔面A型):ER+與(或)PR+,HER-2-,Ki-67呈低表達;②Luminal B型:HER-2陰性型[ER+與(或)PR+,HER-2-,Ki-67呈高表達]與HER-2陽性型[ER+與(或)PR+、HER-2+、Ki-67任何水平];③HER-2過表達型:ER-、PR-、HER-2+、Ki-67任何水平;④三陰型:ER-、PR-、HER-、Ki-67任何水平。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腫瘤病理類型、組織學分級、腫塊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等;對比兩組腫瘤分子分型情況,同時觀察兩組腫瘤組織ER、HER-2表達與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以SPSS 20.0系統計算數據,x±s表達計量數據,選擇t檢驗,%表達計數數據,選擇χ2檢驗,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表達。
2 結果
2.1 兩組腫瘤類型、組織學分級、腫塊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對比
兩組在病理類型方面對比無差異(P>0.05),兩組在組織學分級、腫塊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分子分型情況對比
兩組分子分型對比無差異(P>0.05),見表2。
2.3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與分子分型相關性
組織學分級、腫塊大小、淋巴結轉移與分子分型存在相關性(P<0.05),見表3。
3 討論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病癥,該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逐漸趨于年輕化[4]。乳腺癌分子分型提出為個體化治療與預后判斷提供了重要依據,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治療、預后不同[5]。對絕經前、后乳腺癌患者進行分子分型與臨床病理特征分析,并觀察兩者相關性,為指導臨床治療與判斷預后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本文研究顯示,兩組乳腺癌病理類型方面對比無差異,均以浸潤性導管癌為主,在組織學分級、腫塊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在于絕經前女性內源性雌激素水平較高,其腫瘤增長速度較快;乳腺腺體組織較為密集,部分患者常合并哺乳、妊娠等,不易觸及腫塊,極易被忽視;加之多數絕經前女性腫瘤為良性腫瘤,患者及其醫師對乳腺癌重視度較低,在疾病發病早期極易將其診斷為纖維腺瘤或乳腺增生等,延誤治療時機。因此針對絕經前乳腺癌應加以重視,以早發現、早診斷,改善患者預后[6-7]。近年來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不斷深入,本文研究顯示,兩組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過表達型、三陰型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絕經后患者較絕經前患者預后佳。同時本文研究顯示,乳腺癌患者組織學分級、腫塊大小、淋巴結轉移與分子分型存在相關性,表明乳腺癌分子分型與臨床病理特征有關,但還需大量研究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絕經前患者腫瘤體積較大,病理分期較大,臨床應盡早對患者進行篩查,以改善患者預后,同時組織學分級、腫塊大小、淋巴結轉移與分子分型存在相關性,對臨床使用分子分型判斷乳腺癌患者預后具有一定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郭劍輝,王騫.Ⅰ~Ⅲ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治療前血清腫瘤標志物與分子分型臨床病理學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河北醫學,2021,27(11):1782-1790.
[2]趙麗華,李靜,位嘉,等.乳腺癌組織中長鏈非編碼RNA-00707的表達及與分子病理分型的相關性[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21,37(7):776-779.
[3]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5版)[J].中國癌癥雜志,2015,25(9):692-754.
[4]黃亮亮,呂俊遠,唐應麒,等.乳腺癌分子分型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重慶醫學,2019,48(10):1701-1704.
[5]孫凱,孫松,胡恩偉,等.聯合CK19、hMAM、SBEM檢測乳腺癌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及其與分子分型和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8,17(3):270-273.
[6]劉克,王勝林.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X光影像與分子分型及其組織學分級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腫瘤學雜志,2021,35(2):148-153.
[7]鞏嬋嬋,李艷青,錢振華,等.PAK5與乳腺癌分子分型及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21,37(4):420-424.
317150058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