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玉


摘要:目的 探究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護理管理中應用持續質量改進(CQI)的效果。方法 納入2019.01~2020.12本院106例PICC置管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019.01~2019.12接收的51例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管理,納入常規組;2020.01~2020.12接收的55例患者接受CQI護理管理,納入研究組,觀察兩組間并發癥總發生率、護理質量評分的差異。結果 研究組靜脈炎、局部感染、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導管相關靜脈血栓形成(CRT)、導管堵塞、導管移位/脫管總發生率為3.64%,低于常規組15.69%(P<0.05);研究組護理質量(護理能力、處理能力、協調能力、責任心)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 CQI護理管理可減少PICC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并提升整體的護理質量,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持續質量改進;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護理管理;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臨床常見的穿刺技術,適用于長期輸液治療、靜脈化療、高滲液體輸入治療的患者,可避免反復靜脈穿刺所造成的痛苦,具有留置時間長、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小、維護方便等特點。但由于PICC的留置時間長,若護理不當則可引起局部感染、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導管相關靜脈血栓形成(CRT)、導管移位/脫管等并發癥,對患者的治療產生影響[1]。因此,需加強對PICC的護理管理。持續質量改進(CQI)是質量管理的核心原則,主要是通過環節質量控制、過程管理優化護理管理的環節及流程,并細化具體的護理措施,可有效提升護理服務質量[2]。為進一步探索該管理模式應用于PICC護理管理中的效果,本文對醫院收治的106例患者納入研究,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9.01~2020.12本院接收的106例PICC置管患者納入研究,根據不同時期實施護理管理方案的不同分為常規組51例,研究組55例。納入標準:均有PICC置管指征;無PICC置管禁忌證;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凝血機制異常者;既往有靜脈血栓病史;既往有血管手術史;長期接受抗凝藥物治療;中心靜脈高壓者;插管部位有放射治療史;近期有急慢性感染者。常規組:男27例,女24例;年齡48~72歲,平均(53.68±5.14)歲;穿刺部位:貴要靜脈35例,肘正中靜脈16例。研究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48~72歲,平均(53.71±5.18)歲;穿刺部位:貴要靜脈40例,肘正中靜脈15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 方法
2019.01~2019.12接收的51例實施常規護理管理:由PICC專科護士進行血管評估及置管,置管后拍攝X片確定導管尖端位置;填寫PICC維護單,觀察導管使用情況;每次進行輸液靜脈前后,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管;指導患者定期到醫院維護。
2020.01~2020.12接收的55例實施CQI護理管理:(1)成立小組:護士長組織科室的PICC專科護士共同成立PICC管理小組,根據實際情況制定PICC管理流程標準,并開展科室全體護士的專業培訓及考核。小組成員負責PICC置管、維護、并發癥預防及處理、科室內教學等工作,明確組內每位成員的職責。(2)護理實施:①健康教育:結合科室自制的PICC置管自我維護知識宣傳折頁,并播放PICC置管的相關視頻,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PICC置管的目的、流程、注意事項等,耐心回答患者的問題。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觀察,若出現敷料污染、皮膚局部出現紅、腫、痛等情況應及時報告醫護人員。②置管維護:詳細填寫PICC維護單,內容包括置管類型、置管時間、體內長度、外露長度、敷料類型、敷料更換時間、下次維護時間、封管液的選擇、沖封管的時機、脈沖封管的方法、接頭類型、是否更換接頭、患者臂圍、置管處皮膚及局部狀況等。每次維護時護士需填寫上述內容,并按照標準流程進行沖管、封管、更換敷料、拔管等操作。③出院維護:發放PICC自我護理手冊,囑患者應詳細閱讀手冊內容,并告知其下次維護的時間,同時加強對PICC突發情況的指導,定期通過微信方式了解患者的置管自我護理情況。(3)質量改進:由小組成員對科室護士進行PICC維護時的操作進行監督與指導,每月開展例會,就PICC護理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措施,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并對問題及整改措施進行匯總、整理供全科護士學習。
1.3 觀察指標
以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質量完成對護理管理效果的評價。(1)并發癥:觀察置管期間靜脈炎、局部感染、CRBSI、CRT、導管堵塞、導管移位/脫管發生情況,相關診斷標準參考《內科學》[3];(2)護理質量:參考文獻[4]并結合科室具體情況制定護理質量調查表,內容包括護士的護理能力、處理能力、協調能力、責任心4個方面,每個方面包含5個問題,每個問題0~2分,每個方面評分0~10分,護理質量與分值成正比,由患者接受護理管理后根據調查表并結合護士的表現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64%,與常規組的15.69%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護理質量比較
兩組護理能力、處理能力、協調能力、責任心質量評分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對于人體而言,PICC仍屬于一種異物,會對機體形成一定的刺激,若護理不當則易引起較多的并發癥,故做好日常的護理管理尤為重要。常規護理管理多是根據流程進行置管及維護,缺乏對相關并發癥的識別及預防,在預防并發癥及提升整體護理質量方面的效果欠佳。CQI是護理管理的核心,將其應用于PICC置管的護理管理中,可建立一種新型的護理管理方式,加強對各個護理環節的控制,最大程度降低各種并發癥的風險,促進PICC在臨床治療中價值的最大化[5]。
本研究對部分患者實施CQI護理管理,結果顯示該組在置管期間的靜脈炎、局部感染、CRBSI、CRT、導管堵塞、導管移位/脫管總發生率為3.64%,低于常規護理管理組15.69%,說明CQI護理管理可減少PICC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保證護理安全。由于PICC置管患者多長期接受相關治療,出院后仍需帶管生活,此階段注重的是患者對自身的護理管理,故CQI護理管理中注重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促使其意識到定期維護PICC置管的重要性,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護理工作,并加強對自身的護理,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CQI護理管理中,注重對PICC置管維護的細節化護理,要求護士在每次維護過程中需詳細填寫PICC維護單,加強對護士操作流程及操作的指導,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在既往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經科學護理的QCI護理管理,可將PICC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由12.0%降低至2.7%,進一步證實該護理管理模式在預防PICC相關并發癥方面的顯著優勢[6]。本研究還發現CQI護理管理組護理質量(護理能力、處理能力、協調能力、責任心)評分均高于常規護理管理組,說明前者可提升整體的護理質量。CQI護理管理的重點在于定期對管理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匯總,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加強全科護士的學習,可促進護理管理質量的持續提升。
綜上所述,在PICC護理管理中實施CQI,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并利于護理管理質量的提升,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麗玲,胡曉靜,張玉俠.PDCA管理提高護士PICC導管接頭消毒依從性的效果[J].上海護理,2018,18(4):64-66.
[2]齊雁.持續質量改進在PICC置管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11):2090-2091.
[3]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96-702.
[4]邱云仙.基于三維質量結構模式為指導的持續質量改進在乳腺外科PICC導管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22):102-104.
[5]胡偉,楊芬,何信鑫,等.持續質量改進在ICU危重患者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34(6):59-62,69.
[6]曹霞,張昌坪,黎應群.持續質量改進在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患者護理中的作用效果觀察及有效性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21):153-154.
253950170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