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


摘要:目的:明確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納入2021年4月到2022年3月進入本院治療的112例患兒進行試驗,將其選入特殊護理組和普通組,各56例;普通組行一般護理措施,特殊護理組行肢體語言溝通護理方式,比較兩組患兒的依從性、家長滿意度。結果:特殊護理組總依從率為98.2%,其顯著比普通組的85.71%更高,P<0.05有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特殊護理組的總滿意率為96.42%,比普通組的82.14%高,P<0.05有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將肢體語言溝通應用在小兒護理工作中,可以幫助患兒提升依從性,促進病情的恢復,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肢體語言溝通;小兒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隨著現在國家已經開放了三胎政策,所以各醫院中的兒童患者也越來越多,因為小兒的身體發育不成熟,所以身體免疫力等各系統比較弱,很容易生病;但是由于小兒患者年齡太小、不能將不適感表述出來、并且在治療的時候容易亂動不配合醫生,導致很難開展治療工作,使其病情耽誤最佳治療時間,也會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后效果。所以需要給患兒實施合理的護理措施,提升其依從性,使治療工作可以順利進行。本次就主要針對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效果進行探究,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2021年4月到2022年3月進入本院治療的112例小兒患者進行試驗,將其選入特殊護理組和普通組,各56例;特殊護理組年齡在0.8歲至6歲,平均年齡為(3.39±0.27)歲,男35例,女21例;普通組年齡在1歲到6.2歲,平均年齡為(3.18±0.54)歲,男33例,女23例。納入標準:均為小兒患者;家屬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無病例資料這;無意識、精神疾病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者。患兒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普通組行一般護理措施,包含監測病情、用藥、飲食護理等。特殊護理組行肢體語言溝通護理方式,包含:①患者在治療的時候,由于針對陌生環境會感到沒有安全感,會害怕打針、輸液等,護理人員可以握住患兒的手、輕輕拍背等鼓勵患兒,提升患兒的安全感。②為了降低患兒的緊張、恐懼感,護理人員也要注意著裝,應該保持衣著干凈、整潔,也可以提升在家屬心中的整體形象[1]。③由于小兒患者通常表達能力比較弱,護理人員應該耐心的鼓勵患兒講出感受,在患兒講解的時候,應該微笑、點頭,提升患兒的信任感,促進護患之間友好關系的建立。④護理人員應該注意調節患兒病房中的溫度和濕度,使其可以在舒適的病房中進行治療,注意病房中的光線應該明亮,避免使其感到壓抑、不適。
1.3觀察指標
(1)依從性:完全依從:按照護理人員的指導進行飲食、用藥、調整生活習慣等;依從:基本可以按照護理人員的指導進行飲食、用藥等;不依從:不按照護理人員的指導飲食、用藥等,總依從率=完全依從率+依從率。
(2)家長滿意度:利用醫院自制的調查表邀請家屬打分,最高100分,60分以下表示不滿意,60-85分表示滿意,超過85分表示非常滿意,總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利用軟件SPSS25.0處理,計量、計數資料用x±s、(n,%)表示,差異性對應t、X2檢驗;依據:P<0.05有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總依從率對比
特殊護理組總依從率為98.2%,其顯著比普通組的85.71%更高,P<0.05有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特殊護理組的總滿意率為96.42%,比普通組的82.14%高,P<0.05有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通常由于臨床兒科中的患兒的年齡都比較小,其并不了解疾病會帶來哪些危害,使其在治療的過程中依從性很低,經常會出現哭鬧的情況,不能保證病情的順利治療,并且,很多家屬比較心疼孩子,還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哭鬧誘發醫患之間的矛盾,使患兒的病情不能及時的進行治療,也就進一步影響了治療的效果[2]。所以,為了提升患兒的配合度、提升治療效果,需要在患兒治療的時候給其實施護理措施,使其可以積極的配合醫護人員[3]。
以往臨床均是采用一般護理措施,但是一般護理比較被動,據臨床實踐發現,其應用效果很一般,并不能滿足患兒的護理需求,還是有很多家屬對其不滿意;所以,臨床一直在尋找更加有效的護理模式,致力于給患者提供更加優質、舒適的護理服務。本次研究中給小兒患者使用的肢體語言溝通護理措施,結果顯示,特殊護理組總依從率為98.2%,其顯著比普通組的85.71%更高,P<0.05有差異;特殊護理組的總滿意率為96.42%,比普通組的82.14%高,P<0.05有差異;表明其應用效果很顯著。由于患兒不能有效的表達出內心的想法,所以對于陌生人和治療會產生很強烈的害怕情緒,因此會害怕醫護人員和拒絕治療,出現哭鬧的表現,如果不能對其進行適當的安撫,就會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并且也可能會加重病情。但是通過肢體語言溝通方式就可以解決這些不良情況,肢體語言溝通方式中包含了眼神交流、動作、語言交流等,這些方式在兒童中往往應用效果比直接交流更好,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加深醫患之間的親近感,提升患兒的安全感,使其不再抵觸治療。
根據以上所講,將肢體語言溝通應用在小兒護理工作中,可以幫助患兒提升依從性,促進病情的恢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嫻.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 12(13):3.
[2]朱琳,賀秧秧.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肺炎護理工作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0,31(13):2.
[3]高冉.小兒護理工作中肢體語言溝通的臨床應用效果研究[J].飲食保健,2020, 7(3):25-26.
194150118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