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顏鳳


摘要:目的:探討預防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VTE)護理體系在骨科病房的應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215例骨科病房手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參照組實施常規術后護理干預(107例),試驗組開展預防術后VTE護理體系(108例),評估兩組護理干預效果。結果:試驗組患者干預后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均長于參照組,其纖維蛋白原(FIB)及D二聚體(D-D)含量明顯低于參照組,試驗組患者護理依從性顯著高于參照組;試驗組干預后風險評估中高危、極高危人數占比以及VTE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預防術后VTE護理體系開展后,可有效改善骨科術后患者凝血指標,減少VTE的發生。
關鍵詞:預防護理;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骨科病房
【中圖分類號】R81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骨科手術創傷大、患者術后恢復慢,長期臥床不活動造成其機體血流速度緩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導致其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癥(VTE)的風險較高[1]。VTE主要指靜脈血發生非正常凝結對血管造成的阻塞,導致靜脈出現阻塞性回流障礙,從而引發一系列相關的生理病理改變(如肢體疼痛、局部腫脹、靜脈高壓及淺靜脈擴張等)[2]。本病若未及時發現并進行有效處理,栓子可能發生脫落隨血液循環對機體狹窄部位形成阻塞(常見為肺栓塞、腦梗死等),不良影響巨大,嚴重可引發醫療糾紛。故本研究對我院骨科病房手術患者開展預防術后VTE護理體系,分析其應用效果,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215例骨科病房手術患者為觀察對象。參照組男女比例59:48,年齡42~79歲,均值(60.47±3.59)歲;試驗組男女比例60:48,年齡43~78歲,均值(60.52±3.5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3]:均符合各種骨折臨床診斷標準;符合手術指征;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精神失常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存在惡性腫瘤者。
1.2方法
參照組:護士做好基礎護理、病情觀察、術后飲食干預、康復鍛煉指導等干預措施。
試驗組:成立VTE預防護理小組:(1)責任護士負責在患者入院24h內采用Caprini血栓風險評估量表對其進行VTE風險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分級,并制定各級別相應的護理干預方案;每日為患者開展VTE相應護理并進行詳細記錄,在患者床頭牌處設置醒目的VTE風險警示標識,確保每班護士均準確開展分級防治管理;加強巡視力度,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若有異常、及時反饋。(2)主診醫師負責依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并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對防治方案進行合理調整,以保障醫療安全;運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向患者耐心講解DVI形成的原因及相關處理方案。(3)小組醫護成員共同查房、協作溝通,并相互監督,以提高醫療質量;在輔助科室(超聲科)開設檢查綠色通道,患者一旦發生緊急情況,立即接受檢查、及時獲得報告為臨床早期確診提供便利。(4)建立重癥VTE患者多學科會診、轉診機制,并開展肺栓塞救治的綠色通道,確保患者得到快速且準確的處理。
1.3觀察指標
(1)凝血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處理后對纖維蛋白原(FIB)及D二聚體(D-D)含量進行測定;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2)依從性:患者主動、自覺開展各項預防措施為很依從;患者在護士督促下開展各項預防措施為基本依從;患者抵觸或拒絕開展預防措施為不依從。(3)干預后再次使用評估量表對患者進行VTE發生風險評估,記錄分別處于低危、中危、高危及極高危的人數;統計VTE發生情況(靜息狀態下借助超聲對患者下肢靜脈進行檢查,彩超聲顯示靜脈局部血流消失,加壓橫切面、后縱面均無壓迫[4])。
1.4數據處理
運用統計軟件SPSS 21.0,(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意義。
2.結果
2.1凝血指標
兩組干預前各項凝血指標比較(P>0.05),試驗組患者干預后PT、APTT明顯長于參照組,其FIB、D-D含量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如表1所示:
2.2護理依從性
試驗組患者護理依從性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2.3VTE風險評估情況及VTE發生率
試驗組干預后風險評估中高危、極高危人數占比以及VTE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如表3所示:
3.討論
VTE作為一種潛在致死性疾病,其發病與術中損傷血管壁、機體內血液呈高凝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栓子一旦形成,會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5]。常規護理干預中護士未能重視患者VTE發生風險的評估,導致術后護理缺乏針對性,血栓形成的概率較大,不利于手術預后。故臨床開始積極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
何曉紅[6]等學者報道中認為,全程血栓防控體系中針對骨科住院患者開展醫護患一體干預,可有效減低圍手術期血栓發生概率(5.6%降至0.62%)。D-D屬于人體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當機體處于高凝狀態時D-D含量顯著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干預后PT、APTT、FIB、D-D等凝血功能指標均優于參照組,分析原因可能為護士早期為中高危患者應用彈力襪,通過對其下肢實施有節律的循環壓力以促進靜脈回流,動脈灌注增加,有效改善機體血液循環,防止凝血因子大量聚集與粘附,并增加纖溶系統活性,減少FBI及D-D含量,避免患者機體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從而達到預防VTE發生的目的。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護理依從性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表示預防體系中加強對中高危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宣教工作,并利用患者對主診醫師的信任,由主診醫師負責全面講解引發VTE的危險因素、具體表現及不良后果,使其高度重視VTE的預防工作,從而有助于患者護理依從性提高,積極主動配合護士開展各項預防性措施。本研究還指出,試驗組干預后風險評估中高危、極高危人數占比以及VTE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說明預防護理體系中應用的風險評估工具具有統一性、科學性及良好的準確性,能夠有效糾正既往臨床護士主觀判斷所存在的誤差,改善其被動執行醫囑的局面,為臨床開展護理工作提供客觀的病情評估依據;從而有效規避骨科術后患者發生VTE的風險、降低VTE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骨科病房開展預防術后VTE護理體系,能夠有效降低VTE發生率,改善患者凝血指標及依從性,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
參考文獻:
[1]黎凌云,吳嘉祥,李笑芬,等. 醫護一體化防栓體系在骨科病房臨床應用的研究[J].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9,13(5):645-650.
[2]何曉紅,董雪云,王琦,等. 全程血栓防控體系在預防骨科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中的效果分析[J]. 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52-54.
[3]黃蓉,袁青,屈萬明,等. 老年骨科Caprini風險評估高危患者靜脈血栓預防護理[J]. 護理學雜志,2021,36(15):36-38.
[4]丁潔瓊,廖力. 基于循證的集束化護理對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預防效果的研究[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20):66-69.
[5]廖穎,李惠玲,程敏,等. 骨科住院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4):251-256.
[6]李海燕,王金萍,植艷茹,等. 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循證護理方案在骨科住院患者中的應用[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21,38(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