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宇晴


摘要:目的 分析腦血管狹窄患者應用護理干預對支架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影響。方法 圍繞本院收治的100例行支架介入治療的腦血管狹窄患者展開研究,均于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間在本院就診,并以隨機抽樣法為分組依據,將其分為常規組(n=50)及干預組(n=50),兩組患者均采用不同護理方案,常規組為常規護理,干預組為護理干預,分析比較護理前后心功能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比較組間心功能發現,護理前常規組及干預組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水平無差異,P>0.05,護理后干預組相較于常規組LVESd水平較低,LVEF水平較高,P<0.05;比較組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發現,干預組發生率為6.00%,常規組為20.00%,干預組較低,P<0.05。結論 針對腦血管狹窄行支架介入治療患者,給予護理干預可改善其心功能,減少術后相關并發癥發生,臨床護理價值較高。
關鍵詞:護理干預;腦血管狹窄;術后并發癥;支架介入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腦血管狹窄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可對患者機體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針對腦血管狹窄患者應盡早采取有效治療措施[1]。常見治療方式為支架介入治療,可有效預防腦缺血發作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但術后護理不當,易出現相關并發癥,對疾病康復造成影響[2]。常規護理在臨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具有系統化和整體性,但多在并發癥發生后給予護理,因此護理效果并不理想,無法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護理干預是一種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展開的護理措施,通過不斷完善及優化,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針對相關并發癥積極處理,在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的同時促進疾病康復。本文現針對院內100例患者展開研究,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抽樣法為分組依據,將本院收治的100例行支架介入治療的腦血管狹窄患者分為常規組及干預組,每組分別納入5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間就診,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號:2020年審(22)號]。常規組納入男女比36:14,最小39歲,最大86歲,均值(62.73±7.38)歲,狹窄部位包括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其他,分別納入27、18、5例,既往史包括高血壓史、腦梗死史、其他,分別納入31、16、3例;干預組納入男女比32:18,最小39歲,最大87歲,均值(62.91±7.39)歲,狹窄部位包括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其他,分別納入30、16、5例,既往史包括高血壓史、腦梗死史、其他,分別納入33、15、2例。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組間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內科學》中腦血管狹窄診斷標準[3];②經頸部血管超聲及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確診者;③符合支架介入治療指征者;④術后認知功能正常,能夠建立良好溝通者;⑤患者及家屬詳細了解研究內容。
排除標準:①非自我意愿參與研究者;②無自我行為能力者;③術后存在意識、認知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者;④合并凝血功能異常或血液系統疾病者;⑤術后神經功能嚴重受損者。
1.2 方法
常規組:護理方案為常規護理,術后按照臨床常規給予患者飲食護理、用藥護理、生活護理、康復鍛煉、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等措施,并制定康復計劃督促患者完成。
干預組:護理方案為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手術結束后,患者回到病房內,護理人員需針對其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進行詳細評估、觀察,并根據手術部位幫助患者擺放正確體位,觀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出血或血腫現象,當患者血壓異常升高或異常降低時,立即通知醫生,遵醫囑給予對癥處理。②針對術后康復及護理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其能夠正確認知術后康復及護理的重要性,并積極配合臨床護理工作,同時針對術后相關并發癥進行重點講解,告知患者常見并發癥、并發癥對疾病預后的影響、如何及時發現并發癥,使其掌握相關并發癥臨床癥狀,從而能夠及時發現并給予對癥處理。③針對相關并發癥給予重點護理,因此需針對術后血壓進行重點觀察,將血壓水平控制在140/80mmHg之內,當患者出現劇烈頭痛、腦水腫或出血癥狀時立即給予對癥處理,并觀察患者相關表現,若存在明顯顱內壓升高癥狀需立即通知醫生并處理,指導患者遵醫囑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并定期檢查凝血功能,同時告知患者需注意飲食,應以低鹽、低脂、易消化、富含維生素飲食為主,禁忌進食辛辣刺激,日常生活中應避免煙、酒的攝入。
1.3 觀察指標
(1)比較組間心功能,評估時間為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評估指標主要包括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
(2)分析組間并發癥(低血壓、腦灌注綜合征、腦血管痙攣、頸動脈竇反應)發生情況,并比較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組間心功能比較
比較組間心功能發現,護理前常規組及干預組LVESd、LVEF水平無差異,P>0.05,護理后干預組相較于常規組LVESd水平較低,LVEF水平較高,P<0.05,見表1。
2.2組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比較組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發現,干預組發生率為6.00%,常規組為20.00%,干預組較低,P<0.05,見表2。
3 討論
支架介入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腦血管狹窄的首選治療方式,可有效解除腦血管狹窄狀態,同時可預防腦缺血發作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具有傷口小、起效快、疼痛少的優點,但在術后恢復階段,若出現護理不當,極易誘發相關并發癥,對疾病康復造成影響[4-5]。
常規護理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護理措施,針對疾病展開相關護理措施,能夠有效促進疾病恢復,具有系統化及整體性的優點,但多在并發癥發生后給予對癥護理,無法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護理干預是一種以常規護理為基礎不斷進行完善及優化的護理措施,將護理中心由疾病轉為患者,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同時實際情況制定護理計劃,預防及減少并發癥發生[6]。本文研究發現,護理前常規組及干預組LVESd、LVEF水平無差異,P>0.05,護理后干預組相較于常規組LVESd水平較低,LVEF水平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P<0.05。表明護理干預可改善心功能,減少并發癥。護理干預在患者術后針對病情進行觀察,擺放合適的體位,同時針對疾病及術后并發癥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屬了解臨床護理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依從性,積極配合臨床護理,同時針對常見的并發癥給予預防措施,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將患者生命體征等指標控制在合適范圍內,當出現異常情況時給予通知醫生給予相關處理,避免并發癥對患者機體造成不可逆影響,同時在前兆癥狀出現時及時制止,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誘發相關并發癥,從而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應用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時減少并發癥,在腦血管狹窄支架介入治療術后護理中具有顯著意義。
參考文獻:
[1]白衛星,賀迎坤,康曉雨,等.股靜脈入路腦靜脈竇內支架成形術治療特發性顱內高壓伴靜脈竇狹窄13例[J].介入放射學雜志,2020,29(7):650-653.
[2]錢錦濤,孔質彬,林開義,等.顱內動脈瘤急診介入治療術后神經系統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20,12(5):104-108.
[3]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內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56-258.
[4]薛崳丹,屈莫.延續性護理措施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質量的改善與并發癥的預防[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3):525-527.
[5]高潔,趙春梅.護理干預結合氣壓泵治療對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評價[J].血栓與止血學,2021,27(2):358-360.
[6]陳靜潔,陳志芳,談大芹.護理干預對孕早期先兆流產保胎患者睡眠質量和負性情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2):130-131.
3767501908207